晏殊《蝶恋花》乃婉约词极品,豪放词宗苏轼也作一首,可与之媲美
晏殊是北宋婉约词作者的代表人物,而苏轼则以豪放词著名,他二人各有一首《蝶恋花》。
前者因境界辽阔高远,久负盛名,被王国维用作“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第一重境界”的代名词;后者豪迈于婉约,佳句不断,开宋词新风。两词各有千秋,读罢令人回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两位大家的词作吧。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栏杆内的菊花含烟带愁,兰花沾上了露水,仿佛也在落泪。罗幕上轻着丝丝寒气,一双燕子成对地飞去了。只有天上的明月不懂得人间离别的悲欢,从昨夜一直到早上,斜斜地穿过朱红色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
昨天晚上,刮了一整夜的西风,把门前树上的绿叶吹得七零八落。独自登上高楼,眼望着你离去的道路,慢慢消失在天涯的尽头。想给你寄一些诗和信,但是天长路远,也不知道你去了何方。
晏殊这一首词虽然说是婉约词,但是到下半部分 “昨夜西风凋碧树”开始,整个境界与气象都变得截然不同了。写出了一种西风扫落地,“众芳凋零”的感觉,历来被认为是“忧世”的名句。
词作中的菊花与兰花,都是象征品格美的君子的。为什么他们会哭泣呢?因为昨夜西风凛冽,罗幕轻寒。古人用东风代春风,西风就是秋风,秋有肃杀的意象。
综合全词来看,这并不是一首简单讲述离别情的婉约词 。另外,词评家对于这首词里主角是谁,性别为何,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
一部分人由于词中有燕子双飞和明月离恨的描述,坚持认为主人公必是一位女性。而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从菊烟、兰露以及西风凋碧树的阔大气象来看,这分明是一首政治隐喻词,主角当为男性。
作者晏殊出身富贵,当宰相之后也深得宋仁宗赏识。从大的方向来看,他的一生还是过得比较平顺的。因此时常有人讥笑他学小儿女态,填闺怨词,不免造作。
但是,一个词作家的内心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他又不是真的女子,他写这些闺怨词,明显是借着闺怨,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那是什么样的情呢?很可能就是因为政治风暴,让他被贬之后产生的一种离情。
晏殊因撰写李宸妃墓志的事被人弹劾。说他故意不把李宸妃是宋仁宗生母的事写进墓志,是欺君。 后来他被贬到颖州,十年后才得以还朝,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被贬。
太后刘娥去世后,朝中风向起了新的变化。宋仁宗是一位好皇帝,他并没有在刘太后去世后有什么特别大的动作。表面看来,仿佛仅是晏殊被贬而已。不过这件事在晏殊本来,就是一件大事。
作者把人生中的这种体验引进了词作当中,进行了艺术加工。于是成就了千古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就将词中主角从一个怀着闺怨的形象,出脱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高人雅士模样。成就了全词历久不衰,回味无穷的魅力。
《蝶恋花·春景》——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朵褪去了红色,青杏才刚长出来。燕子正要飞去,却又不舍地绕着江村飞翔。柳絮都快被风吹尽了,天涯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面传来女子荡秋千嬉笑的声音,围墙外的行道上,路人面无表情地走着。笑声渐行渐远,行人怅然若失,他的多情被女子的无情给惹恼了。
苏轼虽然是豪放派词宗,但是事实上,他的婉约词也写得非常的好,并且数量还颇多。 蝶恋花·春景》在写情之余,不失其潇洒气质,对词中人的情绪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
词作上半部分的情绪起伏有致,第一句、第四句写“落”,第二、三句、第五句写“起”,读来自然流畅,情致婉转,却哀而不伤
花儿褪了色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但是青杏同时结了果,这讲的是一次新陈代谢。暮春时分,燕子想要飞走,却依依不舍地绕着江村飞翔,这些都是让人心情舒畅的事。
接着词人说,柳枝上的柳絮又被吹得更少了,情绪一下子又低下去了。但是他马上安慰自己,何必想那么多呢?那柳如是烦恼,散了也好,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努力地想要从与爱人分手的伤感情绪中挣脱,刚刚打起精神,却听到围墙里面传来一阵女子的欢声笑语。 那个女孩子在和人荡秋千,她和他隔着一堵墙,就像是隔着一个世界一样。
她在墙里笑得那么没心没肺的,他却在墙外踽踽独行 。这样想着想着,慢慢地走远了,笑声也渐行渐远。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仿佛在生那女子的气。
气那女子没心没肺!不像他,还在为了与爱人分手而伤感。好不容易让自己鼓起勇气忘了对方。可墙里这个女子却在那里嘻嘻哈哈,有什么好笑的呢?现在就笑吧,以后有得你哭!
苏轼这首词写得充满了矛盾,主角的情绪一直跟随着外在事物的变化而起起落落,特别有意思。从词作中看,主角是一个性格十分洒脱的人,她(或者是他)应该刚刚才和心上人分了手。
时间在清明节前后,花儿退了色,他也失了恋。本来情绪很糟糕,但他发现青杏已经长出幼果,燕子从头顶上飞过,仿佛舍不得眼前的小村庄,于是围着绿水人家绕了好几圈,这一切都是有情的。
柳棉就是棉絮,柳树象征着离别。柳絮又被吹得少了一些,心中的愁丝又减了一些。不过,她自己陷进了那种分手的悲伤情绪里,一时之间还出不来。所以她才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劝慰自己。
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让她听到了墙里佳人荡秋千时发出的欢声笑语。 这种笑声可能让她联想到过去和心上人在一起的时光,以及从前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吧。
她最后有一些恼怒了,所以是“多情总被无情恼”。 杜牧有诗云:多情却总似无情。那墙内女子的欢笑,未必不是因为她的多情才发出来的。但是,听到墙外行人的耳中,却变成了无情。
多情的人,往往容易陷入“滥情”。对于她自己来说,她是多情的。对于被她伤害的人来说,她就是无情的了
晏殊擅长写婉约词,但是他的《蝶恋花》下半阙却写得气象寥阔,境界高远。苏轼擅写豪放词,他的《蝶恋花》却写得十分婉约动人。
这就说明,在真正的宋词高手那里,创作时并不会预先想到“婉约”、“豪放”的区分。 一切创作理论与风格的划分,都是落后于创作实践的。
因此在进行创作时,只要有所感悟,就应当随时打破一切框架和束缚,随心所欲地去进行表达。

晏殊《蝶恋花
晏殊(991~1055),字同叔,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少有文名,被誉为神童,皇帝亲自召见,赐进士及第。曾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死后谥号元献。晏殊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同时也注重提携后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晏殊在文坛上以词著称,小令写得最好,有词一百三十多首,集成《珠玉词》,大部分写闲逸生活,风格缠绵幽美,用语新奇,有不少名句。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①兰泣露:兰花上跃动的露珠,像是哭泣的泪滴。
②尺素:古时候人们用绢写信,这种绢大约一尺长,白色,所以又叫尺素。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上沾的露珠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洒入红红的门户直到破晓时分。
昨夜西风惨烈,绿树的叶子凋零了,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身在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对情人的思念。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其中“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合在一起,用来形容人们学习的三种境界,可见这首词名气之大。
上片写景,浸染着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后两句暗示自己的别离之苦;下片紧接上片,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对情人的痴痴期盼,足见相思之深。
这首词开始两句虽是写景,但都运用了 ,饱含着词人的情感,流露出浓浓的愁绪。“燕子双飞”是以鸟比人,反衬女子的孤寂和哀伤。明月之光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的意识里却是有思想的,不然为何偏照离人?看似没有道理的牢骚,却是真情所致、离愁使然。
“西风凋碧树”,写树遭风的摧残,暗示主人公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隐含着通宵未眠的信息。“望尽天涯路”则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让人的思绪任意飘荡,没有尽头,因此也感染了后世的许多人,可谓蕴藉深沉。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哀婉柔媚的婉约词,兼得豪放与婉约两派词家之妙,这在
晏殊《蝶恋花》赏析
→ 晏殊《蝶恋花》赏析 2007-05-21 那又干风月何事?也正因为是澈夜无眠,他见证了清晨门外栏杆旁笼罩在一片惨雾愁烟中的菊花,见证了哭泣的兰花叶尖上的泪珠(露珠),见证了横梁帷幕上双双的燕子竟因为才刚刚有点儿初凉却不辞而别。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这般的令人神伤!但是,还不止如此而已,下面才是诗人晏殊要真切表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门前原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开始凋谢了。树经受不起西风的轻寒,开始凋残萎谢,而人呢?他在词里真的只是说那棵树吗?不是的,他客观地说的是树而主观地说的却是人-他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时是快乐的、幸福的,充满着人生希望的,现在她却离他远去,对他来说,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一下子便生意尽失!失去了她,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这便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失恋的人共同的实感。借树喻人,在晏殊稍早一点的五代词中李后主便用过,他在亡国之后被禁闭起来,在他的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注)那棵寂寞的梧桐树不就是李后主本人吗?孤孤单单地在深院里而与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两个世界。在这儿,晏殊显然继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并且同样是登楼,同样是秋日就更明显不过了。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天涯望断,盼望她会回头,盼望她会回心转意!这里用了个"独"字真是高妙,首先是响应前面双燕而形成对比,显示出当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单,进一步更刻划出他那了无生意的形躯攀上高楼的企盼与企盼的失落而产生的内心孤寂凄苦。答案是清楚不过的,对方昨天离他而去后并没有再回头。诗人晏殊很想把内心对她的思念 和苦楚写在信上告诉她,这儿彩笺和尺素指的都是信,重复地说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想写信给她啊!我想写信给她啊!但是,她已下定决心不再理晏殊了,并没有留下地址,离开了这伤心地而远适他方。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向她剖白呢?她又会去什么地方呢?"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晏殊内心中兴起的另一个疑问。独自站在高楼上,天涯望断,然而只眺望到山河远隔,而人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她已远去,不曾留下地址,这就是他们的悲哀!事件发生在约九百多年前北宋初期,我仍可读出晏殊当时的悲痛! 那个女孩子是谁?她叫什么名字?他们为什么会分手?这发生在晏殊当宰相之前还是当了宰相之后?他在哪儿认识她的?她干什么的?我细读了《宋史晏殊传》和查核了许多书籍,但完全找不出任何线索!然而这很重要吗?重要的恐怕是晏殊曾为这一件事深深地痛苦过,并且在他的其它词作里也表达出同样的失落与后悔,我觉得,这已足够。所谓的足够,我的意思是我们距离他所处的时代已九百余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苦楚、无奈与后悔!读晏殊的这首词,我真切地验证了他当时澈夜无眠和伤心流泪的情景。他既然那么爱她,为什么不娶她为妻?我也曾兴起过这样的疑问。然而,人生似乎总有一些非个人所能掌控的东西,又似乎不是,而是双方的特殊性格铸塑了这特殊的悲哀,谁又能说得清楚?我相信他们再也没有重逢,这憾恨便变成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永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出晏殊当时内心的悲痛。西风之凋碧树正充尽地道出那离别对他生命的冲击。有趣的是叶嘉莹女士却有完全不同的了解。叶女士在她的《嘉陵谈词》书里《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境界》一文中说:"在台湾,四季无鲜明之变化,此三句词所表现之境界颇不易体会得到,而在大陆的北方,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长林落叶,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不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苍茫寥廓之感,会使人觉得爽然若所失。"显然叶女士未读懂此处以树喻人之词旨!我出生于广州,成长于南中国的香港,在台湾读大学。大学时期对她的说法信以为真,后来长期居住在纬度极高的北欧始知其不然!每年的观察,都没有发现西风一夜之间凋碧树的现象,而是渐进式的。显然晏殊只是透过文学的手笔借树以喻人,说出自己内心的冲击而已!叶女士花了这么多华丽的辞藻去解说,正显示出她未正视晏殊内心之真实感受! 在她同一书中,有《大晏词的欣赏》一文,见解则更是新奇,她把晏殊归类为"大晏乃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在该文里,她说:"一般说来,诗人的性格可大别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失败的类型。属于成功的一型,就性格而言,可以目之为理性的诗人,而属于失败的一型,则可目之为纯情的诗人。"这种说法显然犯了两重错误。第一是哲学术语的滥用。第二是用成功型与失败型去区分诗人的"性格"为两种类别显然不合常理。 假如以这观点再跟诗人的事业成功或失败产生一个必然的关连则更牵强。因为事业成功的诗人并不能保证其它方面就无挫折,尤其像感情一类的波折!这就会引致悲伤。而事业失败的诗人,也可能会在其它方面有所获,这就会引致快乐。并且,我们只能说某种某种的性格较易导致成功,或某种某种的性格较易导致失败等。而相反地用成功型或失败型去说一个人或诗人的"性格"则未之或闻!再由此进一步去推演出"理性的诗人"与"纯情的诗人"就更缺乏说服力了。至于理性一辞,依康德,可划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前者是理性的思辨使用,后者是理性的实践使用。不知叶嘉莹女士采取那一种?还是另有其它?显然,叶女士作这种区分受到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诗人区分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的误导。她在该文中也承认这一点。现在就让我们检查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人间词话》里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深则材料越丰富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李后主是也。" 别人的悲痛也如此!这正显示出她从未理解以树喻人之词旨实彰彰明甚。肯定地,理性的诗 人是子虚乌有的。那么,你认为世界上会有客观之诗人吗?他又是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相关资讯
原创宋代晏殊《蝶恋花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高山......
下篇:坏坏的撩人晚安情话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