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架空虚构中呈现现实魅力《边水往事》研讨会举办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 高凯)杂糅冒险、悬疑等多重元素,于紧张叙事中解读复杂人性,于架空虚构中呈现现实的魅力,网络剧《边水往事》自8月16日起在优酷首播以来,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豆瓣评分8.0。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该剧研讨会在京举行。
《边水往事》讲述了在虚构的“三边坡”世界,意外流落至此打工谋生的年轻人沈星,在生存冒险中游走,依然坚守良知和底线的故事。
该剧导演、编剧牟芯岑表示,剧中“三边坡”呈现出了一个“你不知道的,却又不会觉得虚假的世界”,他介绍,《边水往事》在开拍前对剧本进行了反复大量的调整,最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离地三尺的表达空间,让我们从原本复制搬运的考究工作变成了一个要去再创造新的世界观的一个具有游戏性的创造旅程”。
编剧崔小雪表示,《边水往事》是将悬疑、冒险等类型元素进行杂糅,创作出的一部剧情片。“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推翻重来的时刻。最后在反复思考和打磨中为整个故事扎定了锚点,就是在非典型的特殊环境中进行典型的人物塑造”。
“创作一个好故事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也会提醒自己这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也承担着思考与表达。而真善美就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给大家传递的信念。”崔小雪说。
片中饰演“猜叔”的演员吴镇宇直言,此次创作最令自己感到最兴奋的地方正是人物的复杂性,“这个剧是让观众去思考人性,讨论人性的剧”。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边水往事》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开发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扩大了现实作品对生活关照的广度。在追求商业化、追求市场向,在娱乐性的同时,该剧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在人性剖析方面做了非常深刻的表达。
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编委、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当日谈及该剧故事背景的架空与虚构时表示,“《边水往事》从虚构中建立现实,是其完成创新的关键所在”。其真实性来自于:该剧本身来源于同名的非虚构的文学作品,这给编剧创作提供了更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更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此外是人物的真实可信,剧集很难得地将目光聚集在形形色色行走于边缘的普通人的身上;还有环境的真实可信,架空可以让剧集有很大发挥空间,但需要打造有说服力的物理空间支撑,剧中包括打造出来的全新的语系,还有各种方言,包括其中创建的一整套的在三边坡的社会规则,风俗习惯,以及实景搭建的工地矿山,凡此种种,成就了现实的基底。也正是因为此,才让观众有了更深的沉浸感。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指出,《边水往事》实现了艺术突破和类型突破,这部剧很难以现有某一种创作类型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归类,有非常高的新鲜度,再加上奇幻化的丛林生活、矿区生活等等,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实现了陌生化的审美观感。(完)

古装偶像剧不应架空现实
最近,一批古装偶像剧集中上线,另有多部作品确定档期,形成一股播出热潮,引发大众对这一题材的关注。曾经,古装偶像剧因新奇的故事情节、精美的视觉呈现风靡一时,成为80后、90后的青春回忆。然而,随着网络视频平台崛起,大量古装偶像剧扎堆,“流量+IP”的套路逐渐固化,同质化作品大量产生,市场一度趋于饱和,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现如今,每年上线的古装偶像剧数量仍然不少,但大部分作品只能在小范围引发关注,而很少能打破圈层,在大众舆论中激起水花。古装偶像剧为何魅力不再,创作者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如何才能让其在文化引领方面发挥更多积极作用,这些问题应该引发业界的关注和探讨。
仔细分析,古装偶像剧的核心剧情是男女之间的甜蜜爱情。这种作品往往以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辅以精致养眼的服化道、色调唯美的镜头画面,描绘千姿百态、感人至深的“爱情模样”,满足观众通过角色投射自身的需求,使他们实现从移情到共情的转变,获得心灵的抚慰与愉悦。然而,长久以来,批量生产的古装偶像剧逐渐创新乏力,一步步陷入了创作模式化、故事同质化、情节套路化的怪圈。在人物设定上,男主角往往是身份高不可攀,实力无人能及。女主角总是人美心善,女二号一般口蜜腹剑,男二号必是爱而不得。在剧情走向上,甜虐路线最受创作者钟爱。感情一波三折,误会此起彼伏,让观众的情绪始终如坐着过山车一般。在具体情节上,女主角摔倒必落入男主角怀抱,接吻总来得猝不及防,冒雨下跪、雪天撑伞等桥段更是永不缺席。叙事是否流畅、起承转合是否符合逻辑似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刻意制造男女主人公亲密戏份来“撒糖”仿佛才是创作的第一要务。这些花哨热闹的表象或许能吸引观众一时的目光,但换汤不换药的本质终将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古装偶像剧的一大弊病还表现在制作粗糙、审美单一上。不仅布景、服装、化妆、道具频频翻车,而且大量使用美颜滤镜、背景虚化,缺乏真实性甚至逻辑性。有的女演员为了保持美丽形象,即便被打入天牢或遭到强盗绑架,仍身上一尘不染,发型一丝不乱,妆容一点不花。有一些古装偶像剧造型相似,如同复制粘贴。比如表现仙侠世界的作品大都是清一色的白衣飘飘、披头散发,缺乏辨识度和独特性,好多观众分不清自己看的是哪部作品。此外,还有个别古装偶像剧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价值观层面难以对观众起到正向引导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视野狭窄、格局狭小,习惯以宫斗权谋等内容衬托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内容猎奇、媚俗,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古装偶像剧不应架空现实,而是要在脚踏实地考究之后进行创作。对于美的追求与想象,也应根植于现实之上,而非浮于虚幻表面。现如今的古装偶像剧魅力不再,主要在于创作者对于“美”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首先,古装偶像剧的美不应一味标榜华丽唯美,过度依赖滤镜磨皮。即使是戏说传奇甚至架空时代背景的作品,不受具体的年代限制,也应该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空逻辑指导下设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追求自然、健达、考究的视听语言,传达一种文化想象之美。其次,古装偶像剧的美不应是“大撒工业糖精”,虚泛地超越现实,刻意地远离时代,漂浮于古装世界的虚假情愫。古装偶像剧虽然人物穿着古装,故事发生在古代,却可以以古鉴今,以现代意识敏锐捕捉、艺术呈现当下老百姓关心的诸如情感关系、家庭教育等问题,为观众提供一个思考人生、审视现实、启迪未来的窗口。再次,古装偶像剧以美好的爱情为起点,却不应仅以此为落脚点。创作者可以通过表达主人公对理想的追寻,展现对命运的抗争,诉说对正义的坚守,诠释对幸福的向往,彰显深厚的文化内涵、宏阔的艺术视野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发挥作品传达积极正面的价值理念的社会功能。总之,美贵在多元,贵在真实,贵在丰富有层次,贵在深刻有内涵。古装偶像剧在向更高质量迈进的过程中,还需做到内外兼修、多管齐下,展现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价值之美,方能吸引观众长久驻足。
新剧初评|《边水往事》的真实感可信吗?
来源:雪球App,作者: 毒眸,(https://xueqiu.com/8233573984/301768579)
在当下的内容市场,现实主义剧作并不稀奇,但如何在一个虚构架空的背景之下,讲好现实主义的复杂,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边水往事》虚构了一个边境世界“三边坡”——一个野蛮的规则放逐之地,也是财、权刺激出人性裸露一面的地方。然而,这个虚构地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有着极致现实主义的粗粝质感。
故事讲述少不更事的打工人沈星投奔在三边坡打拼半生的舅舅,然而舅舅在追要拖欠工程款的时候,卷入了当地的势力纷争,失踪再无下落,为了解救亲人,沈星闯入了三边坡势力更为复杂的达班,成为了当地话事人猜叔的手下,开始了“走边水”的亡命之路。
从目前释出的十集来看,《边水往事》确实达到了一部合格悬疑剧的标准。角色设计上,郭麒麟饰演的沈星和吴镇宇饰演的猜叔,两个主要角色反差感强,彼此之间的牵绊完成了各自角色人物弧光的建立;内容逻辑上,层出不穷的事件侧面勾勒出了三边坡的风土人情,节奏明快的帮派冲突也凸显了剧集的紧张刺激感。
然而,想要赢得大众关注度,脱离出“一般”的标准,就需要建立“另类”的创新锚点。对《边水往事》而言,如何从虚构之中建立现实,是其完成创新的关键所在。
从内容层面上来说,小人物视角是讲述宿命论的最好抓手,也是彰显人性幽暗最合适的注解,《边水往事》不局限于塑造主线故事“沈星救亲”,还用不少笔墨写出了其它小人物的贪嗔痴。
拿着结婚纪念物跑到磨矿山赌石的男人,最终输的一无所有,成了街边的疯子,只有骗过他的王安全不忍为他披上了衣服;麻牛镇的治安官大做慈善,收养了一批无家可归的孤儿,实际上不过将他们培养为自己的打手,纵容一群孩子成为冷漠的杀戮者。
当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足够具有戏剧张力时,观众对于三边坡的凶险生猛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想象。
站在制作方面上来讲,《边水往事》的制作效果也夯实了虚构世界的现实基底。从片头字幕的特殊设计,再到三首片尾曲随剧情切换,这些处处暗藏的细节都契合了将整部剧张狂不羁的基调。
不仅如此,制作团队还专门请语言专家创造勃磨语,搭建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创造了一套社会规则、风俗习惯等。置景上,实景搭建了建东工地、海山矿场等决定故事发展的关键性场景。
从内而外搭建而成的“三边坡”,有了现实的基底,也就让观众有了强烈的沉浸感。
不过,为了让观众渐进式地理解三边坡,有游戏闯关的刺激感,制作团队选择将故事设置成单一视角,观众的视角始终跟随着沈星,去了解三边坡的世界规则,理解边境势力的复杂难测。
正是受制于这种单一视角,观众对于沈星这个角色就会寄予更多的期待。这意味着对沈星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行事逻辑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也意味着对郭麒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演技挑战。
尤其在这种戏骨扎堆的剧集之中,稍有不慎,演技的青涩生疏就显得极为明显。而根据目前观众的反馈也可以看出,对剧集不满的地方普遍集中于沈星这个角色。沈星在危机时刻做出的一些“降智”决策,或许可以归结于角色前期的成长不够,但是郭麒麟的演技也并没有很好地托住这个角色。
作为优酷白夜剧场的第三部作品,《边水往事》虽然跟前两部《微暗之火》《新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风格,但是三部作品不约而同构建了一个“世界”。比如,《微暗之火》人烟稀少的清水镇,《新生》中孤岛之上的“费可世界”。这种搭建而成的世界观,给了人物、故事丰富的延展空间,也让电影质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边水往事》粗中有细的质感,确实得益于值得信任的阵容。导演算,之前执导的《开端》是行业爆款,引发大众对“无限流”的讨论;监制曹保平,打造出《狗十三》《涉过愤怒的海》等多部聚焦人性议题的杰作。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边水往事》改编自非虚构账号“天才捕手计划”的同名代表作品。故事之中沈星在边境摸爬滚打,经历生死的事情都取自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
一直以来,非虚构文学是内容创作者的灵感宝库。非虚构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行业视角,不同的人生体验,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和行业认知,解决了编剧“闭门造车”导致的视角狭窄、体验不足问题。
然而,这份带着毛边的现实故事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构思如何将故事开发成大众化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能够安全落地。而后者恰恰是不少非虚构文学迟迟无法推进的主要原因。
《边水往事》的出现或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法——在一个虚构之中构建真实。但这种解法,需要投注大量的精力与耐心。曹保平接受采访时曾谈到,《边水往事》虽然只是21集的剧集,但是投入上超越了一般剧集,仅美术和道具部门,最多时就有几百人同时投入工作。
可见,非虚构文学虽然是亟待挖掘的内容创作宝库,可以为当下市场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但是背后更需要对真实的成本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建立在对内容创新的理解上,更建立在对制作的投入上。
相关资讯
人民日报批“三生三世”:男主娶“奶奶”明显违反人伦
人民日报批安倍连续5年曲线拜鬼:拜鬼者心中有鬼!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如何面对8月15日,对于日本而言早已成为能否正确对待历史的试金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