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面对面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组委员;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 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痛风、肥胖症、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及性腺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不少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也没什么要紧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人体器官长期处在高血糖的状态中,会损害各个器官,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据统计,糖尿病医疗费用81%用来治疗并发症,并发症的危害绝不可小觑。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爱吃糖与糖尿病的发病没有必然的联系。
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许多人将饮食治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这是不可取的。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下,患者热量摄入减少,尿糖可能暂时下降;但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脂肪分解供能产生酮体,会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危及生命。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推荐,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遵循能量细化、搭配合理、饮食均衡的3个原则,而不可一味节食或素食。
食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对糖尿病人来说,仅仅限制主食 摄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全面控制饮食,避免血糖过高。
指南指出,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 、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0~14g/1000 kcal。
民间流传着一种离奇的说法:南瓜能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促进胰岛素产生,苦瓜分泌胰岛素物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南瓜可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苦瓜有一定的调脂作用,但不能降糖。
过度、过量运动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运动前应热身,运动后应放松。建议测算运动时的脉率=170-年龄。
很多人认为,旅行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危险。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结伴旅行,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器,注意保护足部。
糖尿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不能运动或旅行:
空腹血糖>16.8mmol/L;
(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糖尿病主要合并症运动处方简表: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并非二甲双胍伤肾。我国最新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风险。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60ml/min,不用调整剂量,放心使用;eGFR45~60ml/min应减量使用;eGFR<45ml/min应禁止使用。
严格来说,胰岛素不是药,而是人体自身即可分泌的一种降血糖激素,不会成瘾。需不需要用胰岛素、用了后是否能撤掉,取决于患者的病情。
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会用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实际上,早期应用胰岛素不见得是坏事。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
胰岛素和口服药同时用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可以增加不同药物的降糖作用,并降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
胰岛素可以和多种口服药联合使用 (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是否联合,如何联合,要根据病情而定。联合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血糖正常或平稳一段时间时,医生可以依照病情进行调整药物。切忌自行停药,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细胞的损伤,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极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皮肤一旦感染就会发痒,患者有时会忍不住抓挠。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一旦皮肤破溃很难愈合,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因此,糖尿病患者切不可抓挠皮肤,以免出现溃烂。
很多患者皮肤抓挠破溃后自己涂抹药膏,不但不见愈合,甚至会加重病情。尤其需要注意,温暖和潮湿的部位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尤其是在外阴部、乳房下和皮肤的皱褶处。在面部、足部和耳道发生感染会更严重。出现任何感染、皮肤破损,应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对冷、热、疼、痛等感觉不灵敏,热水泡脚往往会导致烫伤、感染,甚至引起糖尿病足。指南建议用低于37℃的温水洗脚,泡脚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糖尿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除监测血糖外,还应多方位监测。
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时间点,但不应放松对血糖的监测。建议定期对空腹、餐后、睡前血糖予以监测。
低血糖常表现为饥饿、乏力、头晕等,但有时这些症状是疾病发生的信号而非低血糖。怀疑低血糖时应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血糖时暂按低血糖处理。意识清楚者,口服15~20g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意识障碍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40ml静脉注射,或胰高血糖素0.5~1.0mg,肌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一次,根据血糖水平进行后续处理。
糖尿病是一项常见而复杂的慢性疾病,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活管理与药物治疗,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不信谣、不传谣、科学治疗,才能有效抗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饭前易饥饿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信号
很多人看来,饥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经常有饥饿过度的感觉,则可能与疾病有关。很多糖尿病患者确诊前的5-10年,都曾经反复或相当频繁地出现饭前头晕、心慌、出汗、发抖甚至意识不清、情绪反常等症状。这是血糖急剧下降的表现,可以是由于胰岛素不适当分泌造成的。在刚吃过饭后的一两个小时,身体胰岛素的分泌不充分,因为胰岛素分泌不充分导致血糖偏高,偏高的血糖又刺激大量胰岛素后续分泌,会导致下顿饭前低血糖或上一顿饭后三、四小时出现低血糖症状,这种现象叫反应性低血糖。长此以往,患者餐后血糖会更高,餐前血糖会更低,直到餐后分泌不出能够维持正常血糖的胰岛素,就演变为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糖尿病一般有5到10年甚至长达20-30年。李文慧表示,很多有家族史的患者甚至从20岁或者体重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对于有餐前低血糖危险信号的人要引起注意,这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信号。
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有什么区别寻医问药网
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有什么区别_有问必答_寻医问药网
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有什么区别
问题描述: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有什么区别
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饿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般正常饥饿与糖尿病饥有很大不同,典型的正常饥饿症状就是长期没有进食,需要大量的食物,而糖尿病人则会有一种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的感觉,会有一种饥肠辘辘的感觉。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的征兆,但是,糖尿病患者的饥肠辘辘,不仅是因为饿,还因为喝多、尿多、吃得多、体重减轻等。
相关资讯
正常饿和糖尿病饿的区别
正常饿和糖尿病饿的区别在于症状不同,正常人在饥饿时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而糖尿病患者在饥饿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正常人在饥饿时,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同时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