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海桐皮的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利水和中,杀虫止痛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48:58

阅读人数: 966

本文主题: 海桐植物百科

楤木又称海桐皮(苏北土名),鹊不踏(《本草纲目》),虎阳刺、红刺鸟不踏(浙江土名),鸟不宿(苏南土名),通刺(福建土名),黄龙苞(四川宝兴土名),刺龙柏(四川峨眉土名),刺树椿、飞天蜈蚣(四川北碚土名)。虽然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会有所不同,但是

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肾虚水肿消渴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疟疾漆疮骨髓炎深部脓疡。 5~12g可浸酒,可煎服或外用:研末调敷。 :海桐皮50克,切碎用盐水洗净,小火微炒,用开水冲泡放温,洗眼睛即可。可治眼疾。 :海桐皮20克,红糖40克。混合水煎去渣,温水送服。

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肾虚水肿消渴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疟疾漆疮骨髓炎深部脓疡。

5~12g可浸酒,可煎服或外用:研末调敷。

:海桐皮50克,切碎用盐水洗净,小火微炒,用开水冲泡放温,洗眼睛即可。可治眼疾。

:海桐皮20克,红糖40克。混合水煎去渣,温水送服。

给小鼠腹腔注射楤木总皂甙1850mg/kg,能协同戊巴比妥钠、氯丙嗪的中枢抑制效应能对抗苯丙胺的中枢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和咖啡因的毒性,能明显增加热刺激(热板法)的痛阈,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楤木煎剂4g/kg给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后可以保护大鼠幽门结扎性、化学性(吲哚美辛诱发)、应激性和利血平性胃溃疡,对醋酸诱发的慢性胃溃疡亦有一定效果。200{bf} 楤木煎剂0.2-0.4ml,可使离体大鼠胃条收缩,说明它有促进胃运动的作用。白背叶楤木白皮水煎剂(1:1)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有抑制作用,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加强,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可阻断其抑制作用,故其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α和β受体的活性有关。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沉重,重着粘滞不去。湿邪留滞关节,阳气不能布达,则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腰膝疼痛等。海桐皮性味苦、辛.平。入肝、脾二经。苦可燥湿祛湿,辛可走窜行气,性平无寒热偏颇,寒痹、热痹均可应用。尤对风湿痹证、四肢拘挛、腰膝疼痛效佳。

可用于痢疾的各种证型。痢疾:古代称之为“肠澼”,“游”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痢疾有以下各种类型:下痢如豆汁,恶寒,腹冷为寒痢赤白稠粘,发热烦渴,肛门灼热为热痢下如胶冻,腹部冷痛为血痢纯下鲜血,尿赤色红为赤痢苔浊呕恶,噤目不食为噤口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为休息痢。无论痢有多种,皆由疫毒、湿热或寒湿之邪侵入肠中,气血凝滞,肠道传导失司所致。海桐皮气味辛、苦,性平和,无寒热。燥湿去浊,行气行血,可用于以上各种痢疾,尤对湿盛之赤白痢疾效佳。《海药本草》曰:“主霍乱、赤白泻痢,血痢”。《开宝本草》曰:“主霍乱中恶,赤自久痢”。

,可用于疥疮,癣疮,湿疮及牙齿虫痛。

楤木总皂甙1850mg/kg灌胃,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

《本草经疏》:"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本草汇言》:"痢疾、赤眼、痹躄诸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

《得配本草》:"血少火炽者禁用。"

海桐皮的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利水和中,杀虫止痛

短萼海桐(植物)

短萼海桐(学名:Pittosporum brevicalyx (Oliv.) Gagnep.)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通常矩圆状倒披针形,薄革质,全缘或有波状齿缺,在小枝上的常轮生;花序为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或单生于叶腋内或顶生;萼片、花瓣和雄蕊均5枚;花瓣狭,基部粘合或几达中部;子房上位,不完全的2室,稀3-5室,有胚珠数颗生于侧膜胎座上;果为一球形或倒卵形的蒴果,果瓣2-5,木质或革质;种子数颗,藏于胶质或油质的果肉内。该种的根皮供药用,有止咳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功效。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

健康标准网卫生健康网卫生消毒网

【出处】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Shān Guì Huā

【英文名】Root of Watter Milkwort

药材基源:为海桐花科植物短萼海桐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a wattersii Hance

【原形态】短萼海桐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枝条通常近轮生,嫩枝略被毛,后脱落。叶簇生于顶端;叶柄长1-1.5cm,有时更长;叶片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稀倒卵形,长4-14cm,宽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叶面干后发亮,云南产的标本叶面干后无光,下面初时有毛,后变秃净,全缘;侧脉9-11对。伞房花序3-5枝,生于枝顶叶腋内,长3-4cm,被微毛;花序梗长1-1.5cm;花淡黄色,极芳香;花梗长1cm;苞片狭披针形,长4-6mm,有微毛;萼片分离,或基部稍合生,膜质,卵状披针形,有微毛或无毛,长1-3mm;花瓣分离,长6-8mm;雄蕊有时与花瓣近等长,有时仅长2-3mm;子房密被绢状柔毛,花柱短而无毛。蒴果扁球形,直径8-10mm,2瓣裂,果瓣薄。种子长约3mm。花期4-5月,果期6-11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300(-2500)m的落叶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树皮含三萜类化合物:茶皂甙元(theasapogenin)D,R1-玉蕊醇(R1-barrigenol),短萼海桐皂甙元(pittobrevigenin)即是21-O-当归酰-R1-玉蕊醇(21-O-angelloyl22-O-acetyl-R1-barrigen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功能主治】活血解毒。主治乳痛;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树皮:滋补强壮,舒筋散血。治跌打损伤。2.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根、叶:活血解毒。治乳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