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记者观察:他们,织就中秘友好“纽带”
新华社利马11月9日电(记者王钟毅 郝云甫)秘鲁是拉美地区华人华裔人口数量和占比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百多年来,华人华裔群体扎根当地,在拼搏壮大的同时,与中国根脉相连,对中秘关系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拉丁美洲开放和发展中心研究,秘鲁有250万至310万人具有华裔血统,约占秘鲁总人口的10%。秘鲁华人华裔群体分布遍及全国,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首都利马的多个华人社区。位于利马市中心的唐人街是西半球历史最为悠久的唐人街。
早在400多年前,便有中国人不畏惊涛骇浪,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中国与秘鲁及其他拉美地区国家的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而中国移民成规模地抵达秘鲁则要从1849年算起。据文献记载,首批75名华工于1849年10月抵达利马附近的卡亚俄港,开始了“契约华工”东渡秘鲁的历史。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有过几波人数众多的移民潮,他们主要参与修建铁路、建设城镇、开采硝石、种植棉花和水稻等工作。
契约华工以及随后抵秘的华人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带到秘鲁,把生产技能传授给秘鲁人民,为秘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移民秘鲁的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粤语和客家话因此成为秘鲁华人华裔群体的通用语。1999年,为纪念华工抵达150周年,卡亚俄市政府在该市海军广场矗立起一座纪念碑。
部分移民历史较长的华人家族为融入当地社会改用了西班牙语姓氏。在秘鲁,华人广泛与原住民、欧裔、非裔、日韩裔等通婚。如今,仅从姓氏或面孔难以辨别不少秘鲁人的华人血统,但他们却对自己的血统有着清楚认知。
华人在秘鲁社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在商界,华人华裔在零售、餐饮、建筑等行业经营多年,其中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已做到行业龙头地位。秘鲁是华人华裔参政率最高的拉美国家。在政界,华裔(或混血华裔)出任过国会议长、总理、政府部长等高级职位,而任职国会议员、地方行政长官者更是比比皆是。此外,还有陈路、伍绍良两位秘鲁华裔担任过秘鲁驻中国大使。
在秘鲁出生的华裔被称为“tusan”(来自于粤语“土生”),并成为秘鲁华人华裔社群的代名词。秘鲁的华人华裔普遍较认同自己身份。很多华裔都能清楚说出自己哪位祖先是中国移民,也对中国移民的历史较为熟悉。
随着华人华裔在秘鲁长期生活,与中国相关的生活方式已融入秘鲁当地文化。在秘鲁,庆祝春节是利马等华人华裔聚居城市一年一度的盛事。多年来,由于华人华裔群体的广泛存在,中国春节已成为秘鲁各族裔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秘鲁的饮食具有明显的中餐印迹:中餐馆在秘鲁被称为“Chifa”(吃饭),秘鲁当地餐馆的菜单中常见Chaufa(炒饭)、Sijaukay(豉油鸡)、Wantan(馄饨)等源自中餐的菜肴。据当地媒体估计,秘鲁有约五万家中餐馆,其中一半位于首都利马。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秘鲁华人华裔对当代中国的认同与日俱增。随着中国在秘鲁投资基建项目、矿产、港口,越来越多汽车、电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国产品和尖端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秘鲁市场,对于秘鲁华人华裔群体来说,祖(籍)国发展与进步,也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高的认同感。
秘鲁华人华裔群体形成的许多社团、会馆、商会、协会等组织,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华人社团有中华通惠总局、秘华文化中心、秘华协会等。
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成立于1886年,为秘鲁华人华裔全国性总机构,在秘鲁所有侨团中居领导地位。该组织目前在利马有逾十个基层属会,还有16个外地属会,为当地华人华裔群体提供各种慈善救助和义诊等服务。该组织还与秘鲁当地政府密切合作,为华人华裔群体争取合法利益,为中秘友好往来牵线搭桥。
秘华文化中心成立于1981年,是以土生华人为主,以学者、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为主要成员的组织,宗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秘中文化交流,目前有成员1800余人。同样以土生华人为主体的秘华协会,多年来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传播中国文化。
秘鲁《公言报》《秘华商报》等中文媒体也为团结侨社、促进中秘交流作出贡献。《公言报》是中南美洲最早的中文报纸,1910年3月7日创办至今,在记录旅秘华人社会历史的同时,积极报道中秘友好交往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有没有为什么
睡前躺在床上看《混沌七鉴》(
与科学并不相干
作为批评的基础,首先需要整理主要内容。被书中种种高深的词汇、自然世界的奇妙现象、难以捉摸的语言和思想迷得头晕目眩的读者,可能难以提取出各章都说了些什么。但对于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来说,这不算是件难事。 第一篇:“混沌”中“正负反馈”造成动态平衡,从“分岔点”产生有序。人类的创造与此类似,也来自于思维中的混沌。 第二篇:个体的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僵化的社会、组织、心理会自我强化,就是一个“极限环”。要打破极限环,就需要个体施加微妙影响力。 第三篇:“自组织”在人类社会无处不在。开放、创新、有活力的组织就像混沌中的“奇异吸引子”,僵化的组织则像极限环。 第四篇:“分形”中体现了简单与复杂的融合。在自然界中,简单与复杂以“间歇性”的形式相互转化。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论与此相仿。我们应该超越简单、复杂的二分,二而一地认识一切。 第五篇:大自然中无处不包含分形的“自相似性”。人类的审美和理性也具有自相似性。 第六篇:不仅空间有“分数维”的特征,时间也有(什么意思?!)。把时间线性化是不正确的,要用分形的观点把时间与环境融合在一起。 第七篇:要用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事物。 在上面,我把各种令人目眩的靓丽名词用引号标示出来了。把上述内容提要一摆出来,我相信,但凡是受过正经学术训练的——不必一定是学自然科学的,即便是学过社会科学的人也能够明晰地看出其中充斥着伪科学的味道。 本书各章的体例相当一致,先拿个混沌里的奇妙名词来起兴,什么“自相似性”、“分岔”、“分形”、“自组织”、“蝴蝶效应”,这些名词究竟是啥意思,那咱是不用管的。然后就往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上生拉硬拽,开始举各种有趣的例子,什么佛经上的故事、庄子的妙语、日本的陶碗,再来点哈维尔、韦伯、海森堡、达尔文、塞尚,聊聊什么原始部落、公司治理、互联网、民主社会。哇塞,简直神了,包罗万象!由混沌引出这么多东西,你能想到么。 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确是重要的,不错。但沟通的方式应当是严谨的,而不是不懂装懂、牵强附会,揣上几个高深莫测的科学概念来装大尾巴狼来吓唬人,一说起混沌来就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天地精华融于一身,俨然成了新时代的上帝一般。 本书的成分可以如下划分:各种引言和事例50%,作者自行发挥20%,有趣的图片15%,科学理论10%,哲学思考5%。 第七章是唯一没有混沌理论起兴的一章,因此也是最可读的一章。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此书的译者来自什么神奇的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