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混沌,这本书给不了我答案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50:11

阅读人数: 149

本文主题: 混沌七鉴

混沌理论研究表明,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性质。总体来说,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任何平衡与稳定都是暂时的、 有限的,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才是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或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尤其是远离平衡状态时,主体常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时哪怕是一 个微小的行为改变,一个微弱的环境刺激,都可能导致行为的突变和极其显著的不稳定状态。作者在这本书中讲的混沌理论和易学相结合后有点类似于佛教中的因果随缘之说,例如第二鉴中的“组织是随机个体活动产生的耦合反馈作用的结果”。混沌理论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推崇极简主义,这确实也没错,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作者说”我们在进行简化额同时,也在被简化。”作者在最后强调得很有力,我们把万事万物安排的井井有条并自圆其说,但事实上总存在精灵,作者教导我们要谦虚。我认为作者能把混沌理论和易学结合起来确实很厉害,但我对于易学的知识现在还不是很懂,所以有一些迷惑,还有我认为作者的一些例证显得苍白无力,过于强调混沌理论容易使其成为伪科学,并且作者也未提出实际做法。以上是个人浅解。

混沌,这本书给不了我答案

混沌长见识

上回读书会,从杨早手中抢到《中央之帝为浑沌》,这本书很有趣,其中引用了《侏罗纪公园》中马康姆的重要见解,“没有人愿意倾听(浑沌)这门数学理论的含义。(但)它暗示了对人类生活的许多重大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的海森堡原理或哥德尔定理。那些理论事实上学究气十足,而浑沌理论却涉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混沌七鉴》这本书,是对这个见解的延伸: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浑沌如何无处不在,浑沌如何从一个科学理论演变成文化隐喻,关乎社会、人文、心理,而这样的演变逻辑,和两位作者的专业背景有关,一位是物理学博士,一位是心理学博士,本身就透着跨专业的浑沌味。

《中央之帝为浑沌》和《混沌七鉴》两本书都引用到了庄子的创世寓言,倏忽为浑沌造七窍的故事。《中央之帝为浑沌》混搭着这奇妙的想象,接过《侏罗纪公园》的科学旗帜,一步步迈入公式的推导,遁入科学哲学的轨迹。《混沌七鉴》却是从自然界浑沌的科学现象,逐步导入社会、组织与人,试图通过浑沌的理解,解析个体与整体的关联,让人获得鉴识,理解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弥漫着些许诡异的心灵鸡汤。

《混沌七鉴》落脚点是想表述“微妙”的力量——任何再细微的个体或局部,都和整体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微妙就是全部,没有任何微妙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微妙的反应,也就是整体的反应,不相干的微妙产生出巨大能量获得了逻辑自洽。但现实中这种非线形现象总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浑沌之意。书中引用了自然界中大量看得见的例证,但流动着精神性的人类社会,如何理解浑沌的影响呢?

其中一章,引用哈维尔关于强大系统如何通过弱势的“无力者”维系的理论,例举杂货商在橱窗张贴意识形态的标语。杂货商其实并不是想告诉公众他的理想,而是屈从系统的力量,按照别人的希望去做,渴望妥协以证明自己是团体一员,寄希望于妥协获得一定的权利,从而获得平安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多少这样的妥协呢,“是否曾经试图对抗一个系统却发现被无数个软弱无力的张贴标语的个人的力量所压倒?”

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力者,为环境提供了土壤的养分,就像麦克风的微小声响对着扬声器产生效果放大的反馈发出刺耳的啸叫,社会便呈现了看起来需要极强大的力量才能凝固的常委马脸,而维系它的不过是很不起眼的路边摆摊商贩的卑微表情。如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中央之帝为浑沌》一书的引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浑沌的文化隐喻,被彻底打开,书中的引用于是天马行空,似乎构成内容本身的形式,也呈现出浑沌的状态。

于是,我居然在书中遇到了《建筑模式语言》的作者亚历山大。本书作者引用亚历山大关于社区的种种,社区并不依赖一个主体规划,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自然模式中会展开他们的建筑,如“聚会”与“散步”如何成就了社区气质,创造出“无名特质”,这说不清的氤氲,也被作者纳入了浑沌的框架。

总之,浑沌可能是种智慧,也可能是无法表达内在复杂性的一种解脱。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有一首翻译的英文诗:“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苏轼诗:“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成语:“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以上文字可用一个现代著名而热门的科学术语来概括:“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此一名词最早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源自研究非线性效应的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1】,它的原意指的是气象预报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初始值上很小的偏差,能导致结果偏离十万八千里! 例如,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气象学家们便说:这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好比是美国纽约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就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的连锁事件,从而导致之后的某一天,中国上海将出现一场暴风雨! 也许如此比喻有些哗众取宠、言过其辞?但无论如何,它击中了结果对初始值可以无比敏感的这点要害和精髓,因此,如今,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使用它。 毫不起眼的小改变,可能酿成大灾难。名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经过一传十、十传百,可能被放大成一条面目全非的大新闻,有人也将此比喻为“蝴蝶效应”。 股票市场中,快速的计算机程控交易,通过互联网反馈调节,有时,会使得很小的一则坏消息被迅速传递和放大,以至于促使股市灾难性下跌,造成如“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五”这类一天的灾祸。更有甚者,一点很小的经济扰动,有可能被放大后变成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这时,股市的人们说:“这是蝴蝶效应”。 有人还打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解释社会现象中的“蝴蝶效应”:如果希特勒在孩童之年就得一场大病而夭折了的话,还会在1933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吗?对此我们很难给出答案,但是却可以肯定,起码战争的进程可能会大不相同了。 蝴蝶效应一词还引发了众多文人作家无比的想象力,多次被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 北京的一只蝴蝶拍了一下翅膀,真能引起钓鱼岛海域的飓风吗?对这些问题有些书讲的比较透彻,如《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44888/ 同时,这书也给我们揭示了在“蝴蝶效应”这个原始的科学术语中,究竟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哪些?这些科学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如何?其中活跃着哪些人物?他们为何造就了这个奇怪的术语?这儿所涉及的科学思想和概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有关系吗?这些概念在当今突飞猛进发展的高科技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

标签: 混沌七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