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用混沌来审视商业世界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50:12

阅读人数: 356

本文主题: 混沌七鉴

这本2001年初版的书籍本身只算得上中规中矩,还是以当年的标准打了折扣。因为当年科普出版潮兴起的时候,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力丛书才是个中楚翘。多少人借此知道了量子学、相对论、黑洞、霍金与爱因斯坦啊。 《混沌七鉴》其实就是七大人生感悟,中文版的文字谈不上赏心悦目,具体论点和论证方法与我而言有些地方也显得有些可疑,但其中还是有不少视角和观点值得玩味。例如将混沌与时间感联系起来,从混沌来重新理解整体论等等。尤其最核心的四鉴(蝴蝶力量,集体创新,简单与复杂,分形与推理)不仅让我重温了15年前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时坐在交大阶梯教室中我听到混沌理论时的震撼与激动也被唤醒了),而且更让我将之前看过的一些书籍和各种观点串联起来了,用混沌来重新审视商业世界。 (走出校园已久,下述许多认识和观点估计有不少错讹谬误,还望有识之士及时指出,以免我误一生,呵呵) 混沌(Chaos)理论与分形(fractal)所代表的非线性系统,是自然奥秘与科学之美的结合,是混乱与有序浑然一体的终极和谐;恰似我们的人类社会,个体运动好比布朗运动,混沌而难以预测,但到处自相似,自组织,有序可循。塔勒布在他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中强调了预测未来的虚诞:任何看似可靠而科学的预测体系或技术,但黑天鹅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都将轰然倒下。就似那天边一抹令人不安的乌云,摧毁了富丽堂皇、对称而美妙经典物理学大厦。不破不立,面对未知,我们不应恐惧(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也不应为了虚妄的安全感把精力放在事后解释或完善预测系统中去,而是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所谓立志如山,行道如水,懂得曲达应变。创业如是,守成也如是。 我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即混沌系统的初值的敏感性。在商业社会中它告诉我们,注重细节,小的差异化设计会导致非常显著的后期效果区别。从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IM工具、视频网站兴衰都可以看出背后有这样的影子。IM这块因为QQ这样的高粘度怪物存在可以另说,但当年51和MSN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细节与客户体验的关系,以及它对企业影响之巨大绝对不可低估,在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尤为如此,前有腾讯QQ客户端的持续改进,后有淘宝、支付宝在交互可用性的不断深挖,是之在市场中的份额与壁垒越发显著。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同样重要。别忘了卡尔森在《MOT关键时刻》的书中早已指出:“一年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败,我们必须利用过这5000万次关键时刻来向顾客证明,我们才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在新兴解构性行业(Disruptive Industry)的企业家们往往都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此类企业实践的路径很多,在信息过载、模式同化以及生活压力巨大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人”上的挑战更大。更重要的或许是思路。 创新的基础是开放与自由,换言之就是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在传统企业角度上理解)。知识工人往往只有在自驱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看似混沌开放带来的混乱,实际上会被团体中的自组织来平衡,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当一个组织的“熵”不断下降,它的敏捷性和创造力必然会逐渐消亡。这在《混沌七鉴》中用一个心脏病人的例子来说明的很透彻:当病人心律分析处理后的图形(,不是心电图)呈现出混沌时,情况尚好;当图形非常规则少有毛边时,病人往往不大妙。 人工智能领域也会研究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像蚂蚁、蜜蜂这样的简单生物却能建造出精妙绝伦的蚁穴与蜂巢,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群体社会。这可以看作是通过分化与整合、竞争与协作的创新机制,通过“简单的规则和效用函数”,例如蚂蚁用触角交流、告知食物方位等,形成了一个具有群体选择、分布处理的具备智慧特征的超有机体。 从易经、老庄、混沌中我们都认识到了简单与复杂的统一,用混沌来理解商业世界,来指导我们克服群体学习障碍,使我们更靠谱,让我们从事“极端斯坦事业”更靠谱。

用混沌来审视商业世界

股市时空结构理论

股市时空结构理论饿这人好罗嗦,这个题目也太大,饿尽量节约着说,和股市无关的就不说了。不可避免地涉及数理理论上的东西,对一般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没办法,总不能写成书了吧。第一章系统论与系统思维系统这个词用的很滥了,谁都知道股市是个系统,但是股市是个什么样的系统呢?它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又称混沌系统。同时它又有一个耗散结构的特征。“混沌”一词的原意是“完全的无序和极端的不可预测性”,作为科学的专门术语,“混沌”一词过分地强调了不可预测性,这是造成人们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混沌”引入科学界,主要来源于物理学的研究,进而在数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推广,其本意是指:1、发生在确定系统中的随机现象;2、 短期行为是可预测的随机现象;3、长期行为是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关于这2个系统的详细介绍饿就不说了,直接说结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书,饿上半年买了几本,《混沌七鉴》、《探求万物之理——混沌、夸克与拉普拉斯妖》、《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等,都不错。上学的时候就总听说“数学之美”、“科学之美”,读书的时候就是没体会到啥是“数学之美”、“科学之美”,过了多年回头看看科普读物,反而被“数学之美”和“科学之美”感动的要命,可惜已经丢下了的再也无法回头了。混沌系统的典型特征在于系统变量间的互为因果的作用关系,即非线性关系,又被称为耦合关系,反馈关系。反馈互动关系是非线性系统的微观机制,一切宏观表征和运动皆根源于此。熟悉索罗斯理论的人都知道,索罗斯的理论来源于开放社会系统理论,其实也就是非线性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索罗斯理论突出的要点有2个,一个是微观上的“反射互动”机制,一个是宏观上的“大起大落”理论。后来索罗斯修正了他的“大起大落”理论,承认在政府干预和调节的情况下,“大起大落”变的越来越不多见了。其实索罗斯的操作核心主要还是依赖于他的立体资产配置模型,和理论的关系并不太大。

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其实。叫进化论并不贴切,更应该叫天眼论。什么意思呢?人类进化的主要矛盾并不只是物种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物种发展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的线性进化,而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下,淘汰掉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物种为了生存,可能选择进化,也可能会选择退化,关键不在于进和退。而在于适应。由于某些人对于进化论的误读,导致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人性是自私的,是优胜劣汰的,甚至成为了某些精英分子们的人生信条。这里存在两个误区值得说道说道。

第一,物种间确实存在生存竞争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物链,但是人与人之间其实是相同物种在自然界。一只聪明且强壮的老虎,会把利爪伸向羚羊、斑马,而不是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弱小的同类。比如有句俗话,虎毒不食子,同类之间应该是协作分工,与天敌和自然竞争更多更好的繁衍生息。对于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协作共赢的分工大于你死我活的。恶意竞争。人是社会属性的动物,互利价值高于互害价值。

第二,人们往往会把社会想象成是黑暗森林,夸大了人的兽性,却忽略了人性、道德和法制。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换言之,人之所以是人,并不是人类自诩是高级动物,而是人有人性、人有良知,人有文明。不论是天性自私论,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全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我们为何成为这样和我们应该怎样等同在一起混为一谈。这些观点的逻辑是,既然人类的基因是经过生存斗争而来的,那么人类就应该把这种斗争精神延续下去。继续通过竞争来筛选基因。于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把社会道德和物种演化混为一谈。实际上,进化论仅仅是阐述了一套基因变化的自然规律,这中间并没有任何道德含义,道德是人类的共同幻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往往会深搬一些进化论的理论观点,硬套到人类社会中,以标榜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正确性。其实,达尔文只是认为生物会破坏环境选择,这种选择使得生物一代代向着更适应特定环境的方向变化发展,往往是自然选择而非人为选择,是演化而不是进化,与物种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个人、一个群体可能无比强大,即便掌握了再大的权力和资源,也不可能等同于自然。所以,人虽然可以改造自然,但绝不能藐视自然,人可以挑战自然,但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因此人们不应该自私和傲慢,有时候在人类生活中,利他胜于利己。最后送给大家刘慈欣先生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标签: 混沌七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