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联动!农文旅融合造“爆款”乡村
近年来,东莞市虎门组团(含麻涌、沙田、中堂、滨海湾)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深化东西部协作,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通过“资源变资产、名气变人气、产品变商品”的创新实践,打造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两地累计投入协作资金超1500万元,在青山村、大湾苗寨、棉花山村等地建成多个示范项目,推动乡村从“传统农耕”向“农文旅综合体”蝶变。
借力协作东风,激活绿色资源潜能
虎门组团与松桃紧扣“硬件升级+业态创新”,将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资产。在普觉镇棉花山村,200万元协作资金改造出10幢精品民宿,年增集体收入9万余元;黄板镇纳冲村投入100万元建成观星阁、揽月阁民宿群,吸引湘渝游客跨省打卡;薅菜村农特产品展销中心依托苗王城景区客流,推动“景区+农业”深度融合。此外,330万元资金完善桃花源村基础设施,将普通村落打造成“景区标准”的旅游目的地,而大湾苗寨190万元民房改造项目则通过民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文创等消费增长。
明星流量加持,引爆乡村旅游热度
两地巧借“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以名人效应撬动旅游市场。篮球明星朱芳雨率队现身松桃村晚,现场品尝卤鸭并直播“代言”,吸引50万人次围观;蹼泳世界冠军黎嘉雯登台献唱,为乡土节目《盘石巨变》造势;斯诺克名将瑞恩·埃文斯、白雨露在红石林、苗王城“打卡”后,国际赛事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话题持续发酵。据统计,今年松桃乡村景点游客量同比激增35%,“明星同款路线”成为热门搜索词,乡村振兴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引流”。
育才造血强基,推动山货触网出山
人才培育是协作长效的关键。松桃依托东莞资源建成“四中心两室一基地”(苗绣研培、非遗服饰设计、制版制作、电商直播中心及摄影编辑室),年孵化300名复合型人才。棉花山村播孵化基地负责人胡番鑫坦言:“协作培训让我从‘直播小白’成长为月带货20万元的‘土专家’。”基地采用“孵化+村集体+农户”模式,为6个村定制“一村一IP”,卤鸭、米豆腐等特产通过抖音等平台走向全国。同时,“校校”“校企”合作推动苗绣与虎门时尚融合,设计作品登上时装周并进入景区商铺,实现“指尖技艺”向“文化产业”跃升。
从硬件造血到流量赋能,从产品升级到人才破局,莞铜协作正重塑松桃乡村发展逻辑。虎门组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东部市场+西部资源”联动,推动苗绣国际化、村晚IP化、山货品牌化,让“短期帮扶”转化为“长期共富”。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不仅绘就了农文旅融合的新图景,更书写了东西部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文、图、视频|记者 王俊伟 通讯员 虎门宣

汪清河西村:蓝莓丰收添“爆款”“采摘+”串起富民链
时值盛夏,走进汪清县大兴沟镇河西村的蓝莓种植基地,一颗颗饱满欲滴、宛如“蓝宝石”的果实缀满枝头,清甜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其间,笑语盈盈,边采摘边拍照,将这丰收的喜悦定格在田间地头。这片试种仅1公顷的蓝莓园,今年喜迎丰收,目前已累计售出1000余斤,迅速成为继花卉、葡萄、窑洞泡菜之后,推动该村乡村振兴的又一“爆款”产业。
“真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尝到这么新鲜的蓝莓!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我们准备多摘点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鲜。”专程从县城驱车前来的李女士,提着满篮的“战利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小小的蓝莓,正映照出河西村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河西村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一村多品”的特色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尝试多元产业类型,巧妙依托“采摘+体验”模式,将原本分散的产业“串珠成链”,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闭环:上午,参观当地红色遗迹,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午,品尝地道的乡村美食,如特色烤肉、驴肉宴、风味独特的窑洞泡菜;下午,投身绿色田园,亲手采摘当季蓝莓、葡萄等新鲜水果,徜徉于浪漫的玫瑰花海中拍照打卡;晚上,入住温馨的乡村民宿,感受宁静的田园夜色。
这条精心设计的“一日游”线路,将文化、美食、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完美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据悉,该模式已显成效,河西村日均接待游客量稳定在近百人次,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从单一产业的“单点开花”,到如今花卉、葡萄、泡菜、蓝莓、民宿、红色旅游等产业的“多元绽放”,汪清县大兴沟镇河西村正以特色产业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奋力绘就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汪清县委宣传部)
《山河锦绣》大跨度、深体验、经典质感,解开乡村故事的爆款密码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水青山,都是近几年的热词,被广泛报道和讨论,然而对于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始终还是一些比较模糊和笼统的概念。由余淳、吕紫伯执导,由甲、韦言、吴海中编剧,李乃文、王雷、颜丙燕、胡明主演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河锦绣》在央视开播以来,以全景式的视角,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脱贫攻坚事业的方方面面。
正视现实,乡村画卷营造经典质感
当剧集一开始把镜头对准一穷二白的泥河乡,宛若时光倒流的经典质感就扑面而来。李乃文饰演的半山村支书赵书和,胡明饰演的柳家坪村主任柳大满,骑着二八自行车去县里找王雷饰演的副县长国文,人没寻到,看到了城里人洋气的衣服和BP机,吃完面,丢了车,两人骑一车经过泥石颠簸的山路,寥寥几个场景,就勾勒出一幅质朴无华又生生不息的乡村画卷,有一种重回八九十年代的感觉。
后面的故事把半山村和柳家坪的合并,以及全村上下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做出的努力,所走过的坎坷与弯路,都演绎得风起云涌,跌宕起伏。被暴雨泥石流冲垮的房子,换个地方又盖起来,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有些人选择留在城里,有些人选择重回故土,水泥厂提供商机和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和疾病。
围绕这一方水土的世事变迁,《山河锦绣》重现了两代人为摆脱贫困而付出的年华与热忱,从而达到于一村见百村、于一隅见山河的艺术效果。最难得的是,其中不仅能看到耕耘与收获,还有缘起和过往,在展现成绩的同时也正视现实,直面脱贫路上的磕磕绊绊。
若无千难万险,怎见山河锦绣?赵姓与柳姓延续百年的矛盾,老一辈对姓氏与婚恋的狭隘观念,还有贫困滋生的落后和短视,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村民总是只顾今天不顾明天,没有长远之计。其实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重要屏障。《山河锦绣》没有回避没有绕行,而是扎根乡土正视现实,把这些问题摊开了讲,一个一个解决,也正是这份弥足珍贵的真实,把后面的故事变得更加引人共鸣。
深入浅出,感受脱贫工作者的精神世界
面对重重困境和接连失败,《山河锦绣》的三兄弟没有灰心沮丧,而是继续奋斗、不懈努力,从赵书和多次喊村民修水坝无人响应,到中央调研组走访石头村,再到高枫带着工作队开始挨家挨户记摸排登记,正式展开扶贫工作,《山河锦乡》用了近20集的篇幅,让柳家坪扶贫工作进入正轨,这样的叙事结构绝非赘笔,而是切实深入地展现扶贫工作,并由此感受脱贫工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兄弟齐心协力,改变的不只是村民的生活,也点燃了他们的希望。假如全村人还是像从前一样得过且过或是各自为战,扶贫队来了只想把自己评上贫困户,拿到一笔固定的扶贫款,那样的脱贫是没有意义的。正是三兄弟付出三十多年的努力,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精神转变,给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剧很有心地用三兄弟的名字暗含三种工作风格。国文用“文化”和科学的方法推动乡村脱贫,有完整严谨的大局观;赵书和一直坚持“和气”团结,最终化解了赵、柳两姓的矛盾,把合并后的枊家坪扭成了一股绳;枊大满虽然做事总是三板斧,却能始终斗志“满满”,用全力以赴的态度带动身边人的积极性。
剧集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最精准的阐释,传递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村民要想真正脱贫致富,除了需要基层工作者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还要有村民发自内心的精神诉求,要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才能激发出改变命运的勇气。
柳家坪群像生动鲜活,精彩停不下来
近几年讲述乡村故事的影视剧不少,其中不乏《山海情》《幸福到万家》等叫好又叫座的爆款佳作。与这些同类型作品相比,《山河锦绣》最大特点就是兼具时间距度与内涵深度,既有经典质感也有现实共鸣,这些可以视为本剧的爆款密码。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于依山傍水的柳家坪,人物却不单调。除了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三兄弟,还有勇于实现自我,把青春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的柳秋玲,当兵转业后以扶贫工作队队长身份回归乡里的高枫,买车搞运输失败的赵元宝,进城开店做早餐的三喜,远走南方追寻梦想的柳小江,还有不思进取的满囤和满仓,共同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柳家坪群像。
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给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戏剧冲突,让《山河锦绣》既保留了乡村题材的原汁原味,也具有了雅俗共赏的趣味性。剧情氛围时而欢快、时而凝重,在不拘一格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形成了极佳的追剧体验。所以该剧播出后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还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成为今年入冬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荧屏爆款。
随着剧情的发展,后面的故事依然牵动人心,“枫枫娃”会用怎样的妙招打开工作局面,国文的水坝蓝图何日能实现,赵雅奇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回报乡里?《山河锦绣》精彩不断,值得继续关注。
相关资讯
贵州“村超”观察记
“村超”,从球员到裁判,都是名副其实的村民,组队形式也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贵州“村超”观察记,人民政协网是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全方位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和各级统战、政协工......
下篇:贵州“村超”观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