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现实主义题材要能提出真问题面对真现实

更新时间: 2025-09-30 16:31:02

阅读人数: 199

本文主题: 现实主义题材的定义

编剧赵冬苓强调影视创作要扎根生活

文/羊城晚报驻京记者 王莉 实习生 刘克洪

正在央视八套、爱奇艺热播的电视剧《警察荣誉》聚焦八里河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以精彩纷呈的群戏构筑基层民警的人物群像。该剧自开播以来口碑与热度不断攀升,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3分,中纪委网站、“平安北京”、“四川公安”等众多官方账号纷纷对该剧予以称赞。

相比同题材剧着重紧张气氛、烧脑剧情,《警察荣誉》几乎不破大案、不搞悬疑,民警们日常鸡飞狗跳、偶尔岁月静好,烟火气浓厚得就像观众自家小区门口的派出所一样。近日,该剧编剧赵冬苓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在她看来,《警察荣誉》追求的就是用烟火气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提出真问题,面对真现实。“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一部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要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提出真问题的。如果提不出这个问题,我觉得它就没有审美价值,没有流传下去的价值。”

【谈人物】受现实启发,创作各类角色

《警察荣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成功塑造了各种性格的小人物,他们的经历大相径庭,但无论主角配角都生动鲜活。

赵冬苓表示,剧中大部分的角色都能找到现实的原型。比如网友们讨论最热烈的角色之一曹建军,就来自采访过程中无意听到的几句话——“有位警察他刚刚得了荣誉,当天晚上去喝酒就出事了,第二天就被逮捕”。

“从这几句话我们就开始去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经历,能导致他犯那么大的错误。现实对我们有一个启发的作用,如果当时没听到这几句话,可能就想不到曹建军这样一个以独特方式进入作品的人物。”

如今剧集接近收官,要说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八里河派出所所长王守一必定排名靠前。赵冬苓说,王守一的形象集合了很多人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她的“代言人”:“他就是八里河的‘定海神针’。你要说我真的在生活中碰到过那么一个老警察,那是没有的。但在这次创作中采访过,以前打过交道也碰到过那种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人,我一直觉得这种人挺好。我本人可能属于看人看事比较圆通的人,他基本上代表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所以就塑造了这个形象。”

王景春炉火纯青的演技也为王守一这个角色加分不少,甚至有网友评价“不认识王景春的话,还真以为是哪个派出所所长进来客串了”。赵冬苓说,王守一这个形象写出来之后,脑子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王景春。王景春演过很多警察形象,个个深入人心,但这也恰恰成了赵冬苓的担心:“我担心他不想再演警察了,我看他在采访中也说,最初是有犹豫的,因为担心和自己演过的形象雷同。我觉得现在他不用担心了,王景春演得真是太好了。网友都说,编剧你可以虐别人,千万别再虐王守一了。我也蛮感动的,我觉得这是演员带给这个人物的魅力。”

【谈剧情】用烟火气来引起观众共鸣

公安题材剧往往聚焦重案要案,剧情悬疑烧脑,正反派胶着对抗。然而《警察荣誉》另辟蹊径,落脚在基层派出所,讲述的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际上,从剧本创作伊始,赵冬苓就立志描绘普通警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和她2020年编剧、拥有强烈戏剧冲突的电视剧《猎狐》截然不同:“我一开始就知道,这部剧不能靠那种强烈的冲突、重大的悬念去取胜。我们追求的是用这种烟火气来引起观众的共鸣,用我们的质感去打动观众。我们相信只要把质感做好,把烟火气、生活化做好,它是有观众的。”

而这种烟火气的由来,则源于赵冬苓对采访的“迷信”:“我每一个项目都会去采访。这种采访,不是直接寻找到拿起来就能放到作品里的完整的案例或者人物,而是采访到的东西触发了你,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虚构、加工,它才能呈现出一种既合理又接地气的艺术表达。”

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剧编团队在山东济南走访了5个派出所和1个刑警队,听到了不少“鸡飞狗跳的案子”,最后汇聚成剧中八里河派出所的工作日常。

名校毕业备受领导重视,刚入职不满意分工也无处辩解,新人不但背锅还被抢功劳,因加班而缺席家长会的职场中年……八里河派出所的办公室,让不少观众纷纷自我代入、对号入座。赵冬苓坦言,剧中新生代与老一辈的碰撞更多是源自于公安部门真实的“传、帮、带”传统,能引起观众对职场的共鸣是个意外之喜:“一开始我只是想如实传达民警的人生,播出的时候,观众说这就是职场,我觉得倒不是我们有意设计,而是这种呈现自然达到的一个效果。”

【谈创作】提出真问题才有流传价值

正是因为追求真实,导致观众对《警察荣誉》中个别剧情的态度两极分化。比如从第7集一直持续到第10集的老人遛狗不牵绳吓坏小孩的案件,小孩的父母同意谅解老人,老人反而讹上二人要求赔钱,甚至在民警介入后仍干扰其正常生活。案件的结局,闹事者因儿子涉毒被抓终于肯罢手,小孩一家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等到……

“很多人因为这个情节,愤怒地去给《警察荣誉》打一星,当然也有很多人打了五星。”面对网友两极分化的评价,赵冬苓回应道,“为什么这个剧情能激起大家那么强烈的情绪?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很真切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遛狗纠纷其实是非常典型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其说‘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不如说这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本适用于乡野熟人社会的处事方法,与城市中习以为常的陌生人社会的冲突。这就是一个真问题,即在这种情、理、法交织的问题上该怎么去处理。”

赵冬苓一直有个观点,即现代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对类似的尖锐问题是绕着走的”。在创作中的“不伪释、不矮化、不溢美”,是赵冬苓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一部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要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提出真问题的。如果提不出这个问题,我觉得它就没有审美价值,没有流传下去的价值。”

赵冬苓坦言,自己年轻时同样喜欢看“琼瑶”式小说,现在看架空类小说也仍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但在她看来,艺术除了造梦,还应该承担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两者同样重要。造梦有它自己的价值,但人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梦里,人总是希望艺术作品能观照自己的生活。现实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现实主义题材要能提出真问题面对真现实

郑晓龙:要把选演员的权力还给导演

5月28日,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现场,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广联合会、北京市广电局领导以及郑晓龙、阎建钢等导演和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大家一起对中国电视剧进行了梳理和寄语,总结昨天、探讨今天、展望未来。

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于2008年5月12日正式注册成立,是中国电视剧业最具专业性、权威性的行业组织。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现有注册会员导演552人,汇聚了活跃在电视剧(含网络剧)创作前沿、具有出色创作成就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导演,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力量。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是新冠疫情过后全国电视剧导演的第一次大集结,也是对近年来电视剧创作成果的一次巡礼。

“希望导演们勇于突破,不断探索”

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在致辞中首先对近几年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作品进行了梳理。他表示,这些年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是大家辛勤耕耘的硕果,其中包括重大历史革命战争题材《觉醒年代》《大决战》《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等作品;农村扶贫题材《县委大院》《幸福到万家》等作品;现实题材《人世间》《大江大河》《安居》《情满四合院》等作品;古装历史题材《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作品,以及反腐、军旅题材等优秀作品。

在梳理过往优秀作品的同时,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时代也是此次大会的一大议题,郑晓龙表示,希望导演们勇于突破,不断探索,在未来“电视剧导演大会”将继续举办业内论坛,组织会员导演采风,为导演们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幕式最后举行了电视剧导演委员会指导委员颁发聘书仪式,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新会员入会仪式。

当日下午,还举行了以“新质生产力·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为主题的2024电视剧导演论坛。郑晓龙首先发言,他表示“导演大会”让同行们汇聚在一起,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讨论业务,也可以互相“吐槽”。“我今年71岁了,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一路发展的历程。导演协会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美好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经历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一起扶持、互相帮助,很温暖。”

“不能以题材定义作品的正负能量”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导演们集中关注的话题,在郑晓龙看来,一部优秀的精品电视剧首先要具备精神内涵,反映时代精神,这是好作品的灵魂所在。他坦言,虽然目前随着资本话语权越来越大,导演们在创作中也进行了调整、适应,但也始终要坚持初心,“拍片子就像用手捧水,一定会漏,捧得紧一点就漏得少一点,我们就是手,要有坚持,手不紧水就漏光了。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坚持最后受损伤的也是自己。我们是艺术创作,而不仅仅是打一份工赚钱。”

郑晓龙在论坛现场还提到了导演们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困境,比如现在很多时候导演没有权力选择演员。“要把选演员的权力还给导演,实际上一部剧选什么演员,导演最有发言权。剧本里的人物对于导演来说是活在心里的人物。”

对于电视剧创作中的“创新”,郑晓龙也表达了见解:如果有导演不知道还能拍什么,那么应该到生活中去发现、寻找,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社会现实是我们创作的最好素材,悲剧、批判现实的作品都应该被关注到。尽管悲剧是文学创作最传统的类型,现在反而成为一种创新了,很多平台听到悲剧就摇头。人类是在痛苦中前进和发展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正在于此,能产生让人改变的力量。我们不能以题材定义作品的正负能量,要看作品在人心中激发出了什么。”

“忘掉《三体》是科幻,以现实主义态度来拍摄”

电视剧《三体》的导演杨磊在论坛上就自己对于科幻题材的创作发表了看法。杨磊表示,自己从小就是科幻迷,看过很多科幻小说电影,很多人在《三体》之后找他拍片,“但是大家有一些误区,认为科幻就是要拍成美国大片,实际上西方科幻是借助科幻描绘了自己的历史,我们也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自己的钥匙。”

在杨磊看来,“科幻”是讲述传统故事的新手法,我们的科幻作品要和中国的文明、历史挂钩,有自己的内核意义。虽然科幻离不开特效,但杨磊认为,特效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找到历史,就如同他在拍摄《三体》时跟团队说的,忘掉《三体》是一部科幻,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拍摄。

论坛中,来自腾讯、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嘉宾也就新技术在电视剧创作、导演的创新等话题展开了讨论。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表示,目前电视剧创作的精品化趋势势不可挡,而导演们除了创作本身,也积极参与到创作之外的各个环节,比如宣发、IP形象的开发,“大家都在积极保持剧集持续的影响力,特别难能可贵。”

在谈及新技术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影响时,优酷副总裁谢颖认为,技术与内容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技术的发展筑实了行业的下限,内容则始终决定着行业天花板的上限,技术一定是为创作服务。优酷将抓住新技术的跃迁机会,继续致力于培养和支持超级创作者,全力打造“年轻态”的优质内容。

《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能得到年轻人喜欢很重要

《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能得到年轻人喜欢很重要

发稿时间:2017-04-05 07:23:00

《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刚开场打了个小苍蝇就抖搂出满墙满床的钞票,共计2亿多受贿款,这部剧最后挖出来的大贪腐上至“副国级”。在90后年轻人主导的豆瓣网上,这部剧的评分从9.0高开,播至第四集就长到了9.1。现在,一部电视剧中演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还能吸引20多岁的年轻人,这不是常理、逻辑可以预判的。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坦言,想到会有年轻观众喜欢,没想到会这么喜欢。他感慨:“年轻人喜欢这部剧,非常之重要。证明年轻人的三观是正的,我们是有希望的,没有烂到根里。”

2004年开始,现实题材反腐剧受相关政策调控,在荧屏上偃旗息鼓。原因一如抗战剧扎堆就拍出了抗战神剧,当年的反腐剧也拍得花样百出。自此,“反腐”转战到古装剧里隔靴搔痒,《人民的名义》捅破了十多年来的窗户纸,更准确地说是撕开了。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创作了同名小说和剧本,耗资一亿的全明星阵容大制作,电视台黄金档排播……谁都理所当然地相信,这部剧先拿到了足以破冰的“尚方宝剑”,至少也是有相关领导授意的定心丸,才敢如此大张旗鼓。

李路,既是导演,也是项目从剧本到筹拍到播出全权负责的总制片人。事实上,他拿到的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的授权,却不是什么“尚方宝剑”。接受采访时,李路苦笑,两年里没睡过一个踏实觉,遇到的困难是出乎意料的。仅找投资的周折经历,他打算今后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我做过几千集电视剧,原来组阁一个资金盘子几天就能完成,但《人民的名义》组盘之艰难,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前后几十家公司,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有,跟我谈的时候特别慷慨陈词,一定要投!路哥,李导,这个项目投多少都行,马上做协议。最后,都因各自的原因没有投。主要还是对这个项目……因为这种类型剧已经十几年没有成功经验了,大家觉得有点怕,怕自己的投资打水漂。” 最后是五家民营公司托起了资金盘子,而且全是第一次做电视剧。

一部电视剧,上亿的投资,一旦遇上播出障碍,便是颗粒无收。破冰胆量何来?李路说:“尝试!敢赌!没有尚方宝剑,没有任何一个‘老大’打过任何包票。我们开了各种讨论会,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李路和周梅森是20多年的老朋友,当李路得知最高检找周梅森写一部反腐剧时,他拿上好酒到老朋友家,仅看了三集剧本,就出了个不菲的高价自掏腰包买下了,“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不过,他过去的反腐剧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中国的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这三个方面,做了这部戏。”

涉及官场,事关贪腐,动摇民心。电视剧的表现尺度在哪儿?贪腐的级别定在哪儿?没有明文规定的政策红线,成片后的播出审查最后把关,这是反腐题材剧的风险所在。周梅森此前的作品,曾有过800到1000条的审查修改意见,然而,为了规避风险轻描淡写地拍?也不现实。

“每天的新闻,中纪委网站都是打虎拍蝇的,如果一个电视剧作品拍不到比现实还精彩,就没劲了。而且我想要拍挣钱的戏,不会去拍这样的题材”,李路说。反腐、政治题材上的拍摄尺度问题够写一篇论文了,但他认为只要树立明确观念,审查并没有那么可怕。“从一开始我就与周梅森切磋,我们确立了要拍成‘极现实主义题材’。反腐剧是深挖人性、揭露人性、提示人性的一个深刻题材。中纪委一直在讲,没有贪官是天生的,都是有好官演化成坏官、贪官的,这个转变的过程不就是人性嘛。当今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揭示人性的转变一定是最深刻、最好看的。”

以往的反腐剧,情节集中于官场进退,领导多是没有家庭属性,只有孤立的社会身份。而《人民的名义》里,所有领导干部都有完整的家庭,反贪局局长有孩子、有妻子,省委副书记也都是有完整家庭的。李路说:“越看到后面,观众越会感觉到,剧中有自己单位的领导形象、父母的形象,都是身边人。全剧80多个角色,甚至每一个出场的小人物,都有完整的命运线。”这是相当考验编剧功底的,电视剧不同于小说,通常前三集所有人物已经出场完毕,最忌讳中途不断“出”人,但周梅森是编剧中的高手,根据剧情需要不断有新的人物登场,毫不顾忌规律,还做到了环环相扣,每个人的命运交代都有始有终。

李路把握的现实主义也不是没有规避,对官场的污秽陋习点破而不渲染。他提出:“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们K歌啊喝酒啊,还有行贿场面这些都没有。按道理,这些是猎奇的、可以提高收视率的,但我们统统不要,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有血有肉。”

于是,区别于市面上流行的官场小说,《人民的名义》不以意淫的方式在观众面前解密官场玄机。比如,第一集并行两条线,最高检察院反贪局一边在北京拘捕某部委处长,一边是省检察院得令拘捕一贪污副市长。结果,省检察院检察长按住了省反贪局局长,拉着他先向省委领导汇报再行动,结果导致贪官出逃海外。所谓的汇报会,就是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和反贪局、检察院各位领导权衡各自利益得失后的一套官场心理博弈。但电视剧并没有特别渲染或解释其中的微妙所在,纵然观众不能完全领会,也不影响跟随主线故事。李路表示,的确有些地方要看两三遍才能够把人物大的框架、关系看清楚,但这不是表现的重点,主线是每一集当中正义都能战胜邪恶,光明都能压得住黑暗。(金力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