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为春秋战国七雄之一,楚国曾被一小国打得差点亡国,被迫迁都
###楚国的衰落与迁都:战国风云中的悲歌
在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楚国曾以其广袤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南方的霸主。然而,这个看似不可一世的强国,却曾被一个小国打得差点亡国,被迫迁都,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权谋、战争与无奈。
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便已崭露头角,不断兼并周边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战国初期,楚国更是在楚威王的带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楚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军队,还占据了战略要地,对其他六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好景不长。在楚怀王时期,楚国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与秦国的交锋。秦国,这个后来统一六国的强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对六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楚国,作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之一,自然成为了秦国打击的重点。
楚怀王,这位楚国的君主,虽然心怀壮志,试图恢复楚国的霸权地位,但在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他多次拒绝臣下关于联齐抗秦的建议,反而与齐国断交,转而与秦国结盟。这一决策,无疑是楚国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更为严重的是,楚国的盟友纷纷倒戈。原本与楚国结盟的韩、赵、魏等国,看到楚国的衰败,纷纷转而与秦国结盟。这使得楚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形势更加危急。
公元前299年,秦国再次对楚国发动攻击。这一次,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前往武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秦昭襄王在会见楚怀王后,将其扣留,并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此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楚怀王被扣留的消息传回楚国后,楚国上下一片哗然。为了救回国君,楚国不得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割让了大量领土。然而,这并没有换来楚怀王的安全释放。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忧愤中死去。楚国失去了一位君主,也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尊严。
楚怀王的死,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楚国内部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国力进一步衰退。而秦国则趁火打劫,继续对楚国进行攻击和蚕食。楚国的领土不断缩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国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迁都。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领秦军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被迫迁都至寿春,史称“郢陈”。这次迁都,对于楚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不仅意味着楚国失去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还意味着楚国的国力和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楚国的迁都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迁徙的过程中,楚国不仅要面对来自秦国的军事威胁和追击还要解决因迁都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楚国人民依然团结一心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迁都之后楚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并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虽然此时的楚国已经无法再与秦国抗衡但在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黄歇等人的努力下楚国逐渐走出了困境并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他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事等措施使楚国逐渐恢复了国力并成为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秦国统一的进程不断加快楚国最终未能逃脱被灭亡的命运。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防线并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寿春。楚国至此宣告灭亡成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垫脚石之一。
楚国的兴衰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如果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战略失误那么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无法逃脱衰败的命运。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和改革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挑战和危机。

原创春秋战国时最厉害的两个小国,没有这两个国家,就不会有百家争鸣
说起春秋战国,我们知道那是个战乱不断的时间。诸侯割据,礼乐制度崩溃。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国家和人物。比如春秋五霸,这些都是春秋时期的厉害人物。还有就是战国七雄,这些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小国也比较出色,其中最t特殊的就是宋国和卫国。没有这两个国家就不会有百家争鸣。
宋国,是西周时期封国中比较特殊的国家。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这些都可以说明宋国的特殊之处。它是商朝人的建立的。所以这里面的商文化很风俗,周虽然灭了商朝。但是在文化领域远远没有商朝发达。所以宋朝的文化、商业一度非常繁荣。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影响非常大。宋国被认为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如果没有宋国的话,百家争鸣也不会这么热闹。如果仔细看的话,我们能够发现宋国人注重文化上商业,但文化方面不务实。接下来再看一下卫国,卫国和宋国文化完全不同。
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卫国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控制的都是繁荣的地方,而且和西周接壤,真的是西周的屏障。建国之初,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这使得卫国成为西周的重要屏障。由于是周天子的弟弟,所以卫国一直坚持周礼,在所有国家中是周礼最完善的国家。孔子一生提倡恢复周礼,一生多次来到卫国学习周礼,每次学习的时间都非常长。
由于卫国是周的屏障,所以这个国家的文化还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坚持周礼,另一方面还是比较务实的。我们看一下卫国出现的那些人才就知道了。子贡、商鞅、吕不韦、吴起、李悝、子路、荆轲等。这些人在当时的表现都是很务实的。尤其是李悝、吴起、商鞅这些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战国的历史上影响都非常大。法家在战国后期可是有很多国家采用的。秦国就是靠着法家思想才统一六国的。
虽然这两个国家没有像那些大国一样风光过。但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辉煌,光是有这些名人,都让他们在历史中地位至关重要了。
原创春秋时的一小国,被楚国消灭,后人出了一位战国四公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和地位急剧下滑,这导致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换而言之,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黄国,就被楚国这一大国所消灭。黄国灭亡后,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具体来说,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是古代淮河流域的诸侯国。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的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国为赢姓黄氏。由此,对于黄国来说,和秦国等诸侯国可谓同宗同源。对于秦国来说,祖先也可以追溯到伯益,也即秦国同样是嬴姓诸侯国。当然,因为秦国和黄国之间距离较为遥远,二者并没有什么交集。以黄国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黄国,史实见于《左传》,始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左传·桓公八年》中记载:“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在沈鹿这个地方会盟诸侯。在这场会盟中,黄国和随国都没有参加,也即这两个诸侯国敢于抗衡楚国。对此,楚武王面子上自然挂不住,所以需要出兵讨伐这两个诸侯国。自公元前704年开始,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
当然,伴随着楚国的对外扩张,黄国最终还是要面对楚国的进攻。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进攻黄国。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败黄师于踖陵,遂还"。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很可能是因为黄国上下全力抵抗,导致楚国没办法一鼓作气消灭黄国,所以,尽管取得了胜利,但是,楚国还是从黄国撤军了。而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在春秋时期,齐国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比如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就是春秋五霸之首。
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这四个诸侯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这两次会盟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遏制楚国的扩张势头。公元前655年的秋天,黄国、江国这两个诸侯国讨伐陈国。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河流域的诸侯国纷纷叛楚附齐。对此,在笔者看来,致力于问鼎中原的楚国,自然是不甘示弱,需要对这一局面进行还击。
公元前655年,楚国立即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对此,在笔者看来,楚国此举,无疑是在杀鸡儆猴,意在让黄国改变自己的立场。当然,对于黄国来说,似乎并不识趣,依然没有完全归附楚国。于是,到了公元前649年的冬天,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消灭了。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也即楚国想要争霸中原,就必须解决黄国这一阻碍。
黄国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在黄国灭亡后,黄国的后人一般以国号作为姓氏,这成为黄姓这一姓氏的重要来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灭亡后,后人通常都会以国号作为姓氏。比如郑国、鲁国、齐国、卫国、陈国、曹国、宋国、吴国等诸侯国。而就黄国来说,后人不仅用“黄”作为姓氏,还为楚国效力。其中,就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后,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大臣,曾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一职。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自此之后,黄歇在楚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在此基础上,春申君黄歇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黄歇是在楚幽王之时为楚幽王所杀。当然,伴随着楚考烈王的去世,黄歇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最终没能获得善终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相关资讯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主张的合纵连横
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当时应运而生的合纵之术。联合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