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主张的合纵连横
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当时应运而生的合纵之术。联合众多弱国,共同抵抗一个强大的大国。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自然有针对合纵之术的方法,那就是连横。弱国通过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消灭其他的弱国。不过合纵和连横更像是太极八卦里的阴阳,双方是时常相互转化的。
而战国时期运用合纵和连横之术最为出名的两个人就是苏秦和张仪。虽然讲过考古学家对古墓出土的文物经过分析后发现,苏秦年龄要远远小于张仪,所以就不会像后来史书上说的那样二人是同一时期游说各国的。不过二人在合纵连横上的较量,即便是隔越了时空,也能碰撞出火花,为后人津津乐道。
对于张仪最为成功的一次连横战略,就是他拆散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合纵之势。张仪收买了楚国贵族,从而成功用巧言骗取了楚怀王的信任,只是楚怀王被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诱惑,而同齐国断绝关系。后发现中计后的楚怀王发动了对秦国的战争,然而敌不过秦国,反被侵占了汉中。后来齐国也加入了秦国的联盟中,攻占了楚国的大都,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苏秦最为成功的一次合纵,是成功联合东面五国,共同攻打秦国。当时齐国和秦国在东西各自称帝,天下诸侯无不被这两国震慑。不过苏秦劝齐王主动去掉帝王,齐闵王采纳了。如此天下的矛头直指秦国,五国联合攻打秦国,逼迫秦王废帝,并退还攻占的赵国和魏国的一些土地。
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四处宣扬的一种外交和军师策略。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当时的人都传,张仪、公孙衍才是大丈夫啊,一怒之下,各路诸侯都是感到一阵畏惧,只要他们安居下来,天下才会平息下来。这里自然是很多夸张的成分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横家的实力之高,对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影响之大。
东周到了战国中期时,各国都陆续称了王,这些称王的国家除了宋国和中山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实力是其他的小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些大国在实力上,相对于那些小国呈现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早期都是大国吞并小国,但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到大国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像和小国那样的小打小闹,动辄就会亡国的结果。所以合纵连横的策略由此应运而生。
合纵连横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合纵,而是连横。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国,来抵御一个强大的能够吞并其他弱国的强国。而连横就是用来破解合纵的一个策略,依附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兼并其他的那些小国。在战国中期,都基本上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有时会出现早上还是同这个国家结盟,可到了晚上因为时局的变化,有立马同另一个国家结盟以对抗先前强大的国家。“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时期演化而来的。

多幅地图,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的扩张和小国灭亡过程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主要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诸侯国林立,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区,小国非常多;
秦,晋,楚,齐,吴等国地处边缘,因而疆域很大,这几个国家有的忙于同少数民族作战,有的忙于内部统一,还没有急于向外扩张。
周天子的势力在当时属于二等国家,周围同姓近亲诸侯国环绕,还有一定的实力。
春秋后期,很多小国被灭掉,几个大国逐渐崛起。
晋国本来就地盘大,吞并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国,顺便把周天子也纳入势力范围,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最早的霸主。
秦国闷声发财,打败了西戎,巩固疆域后也吞并了一些小国。
齐国对山东境内的小国进行了整合,然后一直和鲁国较劲儿。
楚国默默将周边姬姓小国全部灭掉,成为了南方的超级大国。
本来晋国是最有实力的大国,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秦,齐,楚,燕是老牌的大国,而从晋国分出来的三个诸侯表现也很出色。赵国向东向北发展,吞并了中山国。魏国向东南发展,干掉一些小国。最弱的韩国也经过不懈努力,吞并了春秋小霸王郑国。
这一段时期,秦国比较沉默,在打南边蜀国和巴国的主意。
秦国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国力大增,逐渐了有了统一的趋势。
齐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这一时期国内问题都很多,齐国经历了田氏代姜,安于现状,甚至一个燕国都差点能够灭了齐国。楚国占据了南边的半壁江山,再也没有春秋时期北上中原逐鹿天下的雄心。
秦国的统一战争,围绕韩,赵,魏三国进行。赵国是秦统一过程中遇到的最强烈对手,长平之战后实力大损。韩国是最弱的七雄,也最早被吞并。
到这一时期,秦国的统一已经无法阻挡。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自此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结束,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封建时代。
民间对河南人的地域偏见,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由于受到封建分封制的影响,中原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显得极为破碎,河南作为这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都被各级贵族统治。这种封建制度的顽固性使得河南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大大小小的分封国多达九个之之多。每一个小国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而这样的现状也为各国之间的争斗埋下了隐患。
由于这些国家普遍较小,实力也相对有限,导致了强者对弱者的欺压现象屡见不鲜。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身处河南的小国们往往成为了笑柄,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令人感到十分可悲。举个例子,《韩非子》中提到的“买椟还珠”一则寓言,描述了郑国人愚蠢地用小木盒换取了楚国人用精美木盒装的珠宝,结果却执念于华丽的盒子而将极具价值的珠宝退还,彰显了郑国人在面对外部诱惑时的无知和短视。这样的故事中,郑国成为了一种警示,而宋国的“守株待兔”亦让人堪忧,宋国人像傻子一样守着一棵树桩,只期盼意外的兔子再次光临,他们的愚笨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永恒的笑谈。
郑国和宋国的悲惨命运在中原大地上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响。在娱乐和嘲弄的背后,相关寓言故事的传播不仅仅是对小国们的讥讽,更是对中原大地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风俗的揭示。这些以小国为搞笑对象的故事,无疑成为了早期的地域歧视的源头。尽管其中的许多情节并不完全是基于事实,但面对这些讽刺,许多小国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无力追溯作者的责任,只得低头接受。小国的统治者和百姓们面对这些传说,心中或许也只能默默感受到无力的羞愧与无奈。
有趣的是,这些寓言故事在大国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中也颇受欢迎,他们乐于借助这些故事来获得一种优越感,而这样的风潮不断加深了各地域之间的文化隔阂。尤其是在诸国逐渐消亡的历史阶段,随着燕火烽烟后的短暂和平,中原地区虽然在外部环境中逐渐演变为强国,但形成的地域习惯与习俗却难以轻易改变。尤其在秦汉时期,那些曾经灭亡的小国,由于未能留下名声或后人维护,他们与之相关的历史便精彩纷呈地被抹黑,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尽管强国的历史中同样有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下来,例如“亡羊补牢”或“塞翁失马”,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也融入了激励人心的元素。而在这种一抑一扬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弱者的嫉妒与鄙视,而对强者的谄媚与追捧,则在吕不韦、平原君等纵横家的眼中,这些不过是随意的玩物而已。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说,弱小似乎就是一种原罪,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一现实未曾改变,仿佛历史的教训从未被人警醒。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始终处于鄙视链的最上端,成为风口浪尖的中心。即使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文人的身份和角色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许只是一些人变得更为低调,不敢过于张扬而已。这样的无形之中的优越感与傲慢横亘在整个历史的长河里,让人不禁反思:社会的力量与权利,始终掌握在谁的手中?
相关资讯
地图中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扩张小国灭亡过程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