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也许是解读刀郎和残雪的一把钥匙
《聊斋》,也许是解读刀郎和残雪的一把钥匙
写作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不要说纯文学,单网络小说作家据去年统计就有两千多万,而能签约的作家远不到百万,成“神”的作家更是寥寥无几),可是现在千军万马在教被诺奖评委视为世界杰出作家之一的莫言怎样“正确”写小说。
假如作家不是唤醒民众而是民众指导作家,这样的作家有何价值,莫言怎么可能是这样低能的作家?
再说刀郎,他和莫言相反,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首先,歌曲是比小说尤其当年先锋前卫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通俗的形式。
其次,刀郎说的是人类的心里话,是对虚假和丑恶的揭露与调侃,而且唱得人人心中有个个歌里无。有人赞道,“解恨”。
其三,刀郎不是直说,而是《聊斋志异》那样说,耐人寻味生动有趣。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虽然子虚乌有,但在她潜意识里是非常真实的存在;《苍老的浮云》,浮云怎么会苍老,但那是她非常真实的感觉。
我不是学者而是知青,因此要讲点这些与文学艺术有关的东西,也只能戏说。幸好文学我不算外行。
我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解读刀郎和残雪的一把钥匙。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好日子越来越好,以至于虽然不敢说手指一动什么都有,但确实是手指一动外卖就来,还确实是手指一动,人人编导演人人上抖音。照相馆、银行、音乐厅、电影院、出版社、报刊杂志、市场……都可以被手掌里一个小小手机代替,远隔千山万水可以面对面聊天。
假如你早10年说这个话,人们会骂你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我的网文《微小说与小小说》中有一篇,写老婆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忽然想喝饮料,就给老公发微信一条,而老公当时和她同在一间屋。
还有更多空前离奇、人类从未想到过的事。
人类已经幸福到光怪陆离,而人类未来充满不确定因素。
因此,小说和歌词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写,只好说聊斋。
最伟大的文学是记录人类生存的史诗,而《聊斋》是曲曲折折地通过狐狸、鬼来写人的生存的,所以俗名《鬼狐传》。
由于人类的终极答案并非过去经典的解答,系统认识一时难以形成,所以现在的文学艺术大都是碎片化的认知。
过去可以一言以蔽之,“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现在“到底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个驴是鸡”。
残雪小说,人物的名字就很奇怪:更善无、虚汝华。
虚汝华这女人成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撒杀虫剂,还成天窥探邻居生活。
至于《黄泥街》,写了一条街上的人和黄泥街上的许多事物,黄泥街上总是脏兮兮的,甚至连下的雨都是灰色的,女性们,在那条街搞欲望会演和演讲比赛。
总的来说,《聊斋》真的是非常伟大,如果五大名著,则非它莫属。
它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写法,类似西方很久以后才出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派。
看似谈狐说鬼讲妖,其实都是说的我们人类自己,而且说得深透,到达灵魂。
(图片选自网络,鸣谢,侵权即删)

《参花》是什么级别期刊?是正规期刊吗?可以评职称吗?
问:《参花》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期刊,主管单位: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化馆。国内刊号:CN:1008-8407;国际刊号:ISSN:22-1069/I
答:是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正规期刊。
问:《参花》是什么平台收录的?
答:《参花》是知网、万方收录的学术期刊。
答:可以用来评职称。《参花》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老牌大众文学期刊,国家文化类重点期刊。《参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纯文学期刊,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理论文章为主,注重可读性、学术性,实用性;着重培养发现文学新人为己任,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服务。
东北少数民族冰嬉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新时代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对策探究
清代青花瓷吉祥图案的寓意与表现手法分析--以康雍乾三代青花瓷为例
刍议广西仫佬族传统纹样的现代传承
民间美术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二重唱《叫声阿妹你莫愁》的音乐性及演唱技巧分析
解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理念--以《关雎》为例
解析黄自的音乐创作理念--以艺术歌曲《思乡》为例
网络环境下优化图书馆阅览服务探究
浅谈全民阅读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群众艺术培训助力多村文化振兴发展的策略研究
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小编,我会及时与您联系,提供更全面的刊物信息,还能为您推荐最符合要求的相关刊物。
原创火出圈!只因这家纯文学期刊编辑发了一封退稿信…
近期,纯文学期刊《黄河文学》的一位编辑在业内突然火了起来,特别是在广大作者群体中,更是好评如潮。
原因在于一份退稿信,在如今默认无过稿通知则为拒稿的大环境下,一封退稿信显得格外突出。原本退稿信对于作者而言属于坏消息,但是广大网友看了这封过稿信后却大呼:
这封退稿信中,该编辑自称杨天祎,除了告知终审未通过以外,他还慎重地提供了他自己一审后的修改红稿,从编辑视角给出了小说的修改思路和意见!
此外,杨编在退稿信中还如实地告知了主编意见,最后对作者进行了鼓励,并邀请该作者再次投稿。
该退稿信公布后,引发一众网友围观,大家都觉得其言辞恳切、退稿真诚,就连小编读完也想说,这样的退稿信,多来点也无所谓!
打破了作者与用稿方之间的信息差。
因为很多作者并不是作品质量不行,而是不符合刊物调性,比如有的刊物定调自由、率性,有的刊物则偏向情感或求真,如果作者作品风格与其不符,那么过稿率当然不高。
过去一般靠作者自身去感知,慢慢摸索需要花不少时间,没有编辑指点。杨编这一举动,将这一鸿沟填平,大大帮助了作者更精准地投递稿件,同时还从侧面协助作者提高了写作水平,在业内广受好评也就不奇怪了。
未来,我们也呼吁,希望更多有余力的编辑老师加入进来,实现作者与刊物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创一个为美好的文坛生态。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杨编的退稿信全文吧:
《黄河文学》的最新投稿邮箱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记得锁定咱们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哦:
相关资讯
出版融合业态下,文学的多种玩法
600万是什么概念?11月17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上,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乐力分享了一些数字。在番茄小说App里,有600万人喜爱《三体》,1132万人读过《云边有个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