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小米员工加班重工资少,中高层高薪却无作为
“24小时在线,平均九点半下班,你就给我侮辱性涨薪5%……”
10月29日,一位名为“大佬坊间八卦”微博博主爆料,小米最近在内部进行了调薪,而小米员工发站内信吐槽调薪制度,称属于侮辱性加薪。
这封站内信还爆出,小米加班严重,且薪酬分配和激励制度不合理,拿着高薪的中高层却无所作为,不少小米员工对于加薪的幅度颇为不满,已经起了离职的念头。
此前有关小米员工抱怨雷军“小气”的报道已有先例。早在2017年,就有小米的一名基层线下员工发 了一条微博向雷军哭诉工资太低。而今年5月小米上市前夕,也有员工爆料小米几年都没涨工资了,据说是为了冲上市业绩,长期(两三年)不给研发人员加工资,并削减研发费用。采用股份支付的方式,支付实际薪酬,进而达到来粉饰利润的目标。 这还没完,这几天来,又有疑似部分小米员工在某互联网论坛开始了疯狂的吐槽模式,原因是小米最近在内部进行了调薪,但调薪的幅度让部分员工大失所望。 一名实名认证的小米员工就在互联网论坛立下Flag:“在小米辛辛苦苦工作一点半,24小时在线,平均九点半下班,你就给我侮辱性涨薪5%,很好,这很小米,拿了年终步骤我去云云。 很显然,这名小米员工对于加薪的幅度颇为不满,已经起了离职的念头。无独有偶,在这篇帖子的下方,亦有不少网友展开了热议,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标签为小米的员工。 对于调薪加班这事,让我们看看- -些小米员工的回复,也许可以窥之一二:消消气,收拾收拾拿了年终就赶紧走吧,我一年半没有调薪了;欺负老实人吗?小米小爱部门加班超级严重,工资涨的也慢,有个同事天天加班,有次夜晚10点走,老板还嫌走的早。 有其它围观的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雷军的99亿没有分给你们一些吗?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只能让部分小米员工更生气。 另一篇帖子中,某网友直接喊话,毫不客气:雷军,你的厚道,从来都不是跟员工讲的,觉得小米是最酷的公司都是那些占坑不拉屎的中高层门,大多数普通员工都只想说,小米,是待过的最垃圾的公司。当然,这样的吐槽也夹杂了个人的愤怒情绪,不可偏信。 同样的,从下面的回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给自己发99亿,相当于公司2年全员薪酬支出,员工每年涨5%,怨声载道,人心涣散,小米已经很危险了,要知道真正可怕的对手不是华为和ov,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都上市了,挣了一波,还这么坑,老实人要失去人心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人人都工资低不会有这么大的怨气的,怨的是小米的薪酬分配和激励制度,养了-批混吃等死的中层。底层员工干最多的活,拿最少得工资,看不到一点希望。 甚至有网友这样总结:原以为上市后会是第二个阿里,没想到变成了富士康。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知道小米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空穴来风必有动因,是否是小米对于员工的管理和薪酬的激励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亦或是内部的中高层确实存在占着茅坑不拉屎,混吃等死的现象?又或者是有离职员工刻意抹黑报复?联想到前几日小米微博事件,个中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踩急刹车?网传汽车项目被叫停!小米紧急回应:正在顺利推进
造车已经被叫停,而内部正在重新评估小米汽车项目。对于为何被叫停,并没有相关说明。对此,有媒体向小米方面求证。小米方面拒绝就传言作出回复,仅表示:“
这不是第一次传出小米造车受阻的消息。 自从小米2021年3月份宣布造车开始,官方发布的造车信息少之又少,仅仅靠着小米以及其创始人雷军自带的话题属性和偶尔被爆出的小道消息活跃在人们视野之中。再加上智能手机这一核心业务收紧、盈利下降,和不断有造车新势力出局,关于小米最终能否造出车,外界还是存在一定质疑。
在有关小米造车的众多不利信息中,工厂已动工,但 造车资质问题未解决成了萦绕在小米头顶的难题之一 。这也是新势力造车的门槛,如蔚来时至今日仍由江淮代工。其他车企则通过收购的模式获得了生产资质,比如零跑汽车在去年年底全资收购了福建新福达汽车,拿到了造车资质的入场券。小鹏汽车以1600万元认缴金额收购了广东福迪汽车100%股权获得生产资质。而理想的资质来得更贵,其用车和家耗资6.5亿元收购重庆力帆获得的生产资质。
对小米而言,其要获得生产资质大概率也要通过这种模式来进行。此前彭博社曾报道称,小米在最近几个月一直在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但至今未获得批准。若造车资质未获批,小米最终或走向收购或代工。因此,不断有小米收购宝沃汽车工厂、北京现代第二工厂和找北汽代工等传闻爆出。再加上小米汽车方面始终未作出正面回复,这些传言也愈演愈烈。
就在10月底,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其表示:“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新车将会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这一好消息也同样未得到小米方面的证实。若消息属实,对于姗姗来迟且还没有踪影的小米来说,其将迈出量产的关键性一步。
而在最近一年时间中,除了自建工厂外,伴随着量产时间地推进,小米在汽车行业全产业链的布局其实都在快速展开。通过小米集团、小米产业基金和顺为资本三大军团接连地投资入股或并购,其身影遍布在了汽车产业的各个角落。在芯片行业,其投资了 泽景电子、博泰车联网、睿米科技 Momenta、禾赛科技、新核云 卫蓝新能源、珠海冠宇、中航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
通过收购和投资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和技术能力,这在汽车行业中并不少见。比如小米的智能驾驶能力就来自其收购的DeepMotion公司,否则以小米目前的研发速度将很难在今年展示相关的功能。这种整合式创新的事情已经有很多企业做过,比如北汽和恒大,后者甚至以“买买买、圈圈圈”来形容发展汽车的模式。不过,这种模式能否成功是需要打上问号的,对整车企业而言,并不是做拼装那么简单。
促使小米对造车产生质疑的可能是今年市场形式的急剧变化。从今年二季度开始, 整个新兴造车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开始急剧增加 一时的“蔚小理”,目前股价均大幅下降。其中,市值甚至跌幅超过90%。在今年上市的零跑,上市后就破发,市值仅有200亿港元。而未上市的威马汽车,融资困难,公司在今年10月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整个公司高管减薪50%,而普通员工工资也打了七折。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急剧发力,销量提升迅速 。比如吉利下属的极氪汽车,今年10月销量已经突破1万台,而广汽埃安、奇瑞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新能源等新能源也在快速增加。此外,月销量已经接近20万辆的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与特斯拉分庭抗礼,成为一点也不新势力的实力派。 当传统车企们纷纷发力,新势力会面临着什么? 而巧合的是,传统车企新一代的汽车平台会在2024年与2025年集中发布,这也是小米汽车面世的时候。
比如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在2025年亮相,而奔驰全新MMA平台上的紧凑型车也会在2024年左右开始上市。奥迪在PPE平台上的产品也会在2024年国产,PPE平台是奥迪的下一代平台。大众将于2024年正式启用全新SSP纯电平台,这套平台正式启动后,将成为大众未来主要电动汽车生产平台。特别是大众,近期在中国又耗资约139亿元人民币入股地平线,建立其软件能力。这种大手笔的能力,确实会令还没有推出新车的新势力感到压力。
新势力的竞争进入了第四阶段,前三个阶段是融资战、量产交付战、月销1万辆之战。新一个赛段比拼的是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今年有自游家等新势力加入赛场,但是反响平平,基本没有带来更多的波澜。此外,在10月底,命途多舛的 进行了首批交付;集度首款量产车 探月限定版正式上市。这意味着,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要实现突围正在变得更加艰难 对于小米而言,其产品的推出还需要两年多时间,到时候形势会是如何将很难判断,而小米的优势是什么?
汽车需要到年销1000万才能生存下来 ,这引发行业人士的吐槽。年销1000万辆的难度,在行业中来看,仅有屈指可数的两三家车企能够做到。在中国车企中能够完成超过百万辆已经是非常难得, 小米又怎么去完成这1000万辆的目标呢?
据媒体报道,小米的首款将是一款 以内。其动力电池主力供应商为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不排除采用其他几家其投资的厂商;激光雷达则敲定为禾赛科技,这也是在2021年11月份投资的一家激光雷达厂商。据10月底雷军在小米汽车内部的讲话视频,小米汽车的首台工程车已经下线。此前,小米宣布其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测试阶段,目标是2024年进入第一阵营。
若根据目前信息来看,小米首款车未来的竞品将会是Moedel 3、小鹏P7、极氪001、比亚迪汉等车型。这些车型都是这一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而 已经丧失了先机的小米汽车,又要靠什么实现后来者居上呢?
好消息是,参考背靠华为的问界近一年来的捷报,而目前有超2000家的线下门店的小米,其汽车未来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在手机时代,小米凭借着超高性价比获得颠覆性成功,尤其是在价格方面。此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认为15万是智能电动车车企能够获得盈利的底线。 将智能手机价格打下的小米,能否再度将智能电动汽车的价格打下来呢?
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在发布会后的媒体沟通会上,也直言“ ”。对小米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小米内部产生自我怀疑,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吧。如果造车行不通,那么小米的转型又何去何从呢?华为也将转型做汽车零部件商,以弥补手机业务的缺口,由此来看,小米造车又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小米辟谣网传雷军致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假的
4月2日,一篇以雷军之名的《致所有关心 SU7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在网上传播,信中提到了事故的善后工作包括承诺探寻真相、反思与行动、透明化沟通,以及用十年坚守兑现安全承诺等。其中提到,如果调查车辆存在问题,将立即停止相关车辆销售并无条件召回已经销售车辆;雷军将个人捐资1亿元成立“新能源汽车生命守护资金”,以及联合 启动“极端碰撞断电技术”联合攻关。但是很快,有业内人士称这个截图为假,发布者为一个资深车评人,他删除了该图并表示“那个图是假的,抱歉”。记者联系到小米,小米方面回应称此为假消息。目前,小米官微和雷军个人 并未发布上述信息。4月1日晚间,雷军曾发声表示“将站出来”解决问题。(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