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父子三人和苏轼父子三子各有成就两者谁的文采更高一些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父子和苏轼父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句俗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文采方面的高低,很难做出量化的比较,因此,如果有人问曹操三父子和苏轼三父子哪一方文采高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复杂而且很难服众的,我们勉强做个探讨。
历史上出现过这样很有趣的一幕,那就是曹操三父子和苏轼三父子都是显赫一时的文学家,当然,苏轼三父子的文学造诣是妇孺皆知的,而曹操三父子由于是兼职的文学家,所以,他们的文采情况难免被人忽略。
曹操的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短歌行》、《白马篇》。《短歌行》光是开头的4句,读完以后,就让人感到曹操对人生的高超感悟,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的大局观。尤其是那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是说出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的一生悲剧。
人生在世,几乎所有人都如同朝露这样,与历史的深远相比,人一生的几十年光景,本质上和这朝露有什么区别?
并且,人的一生其实多数是充满了痛苦的,不说别的,因为几乎每个人的青春回忆,都充满了让人感到难过的片段,或多或少都有追悔莫及,也都有无可奈何。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而已。
好不容易,人到了成熟的而立之年,到了发现一切能看开的不惑之年以后,我们却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因此,当中年人读这首《短歌行》的时候,往往会黯然泪下,这种厚重感,其实是后世很多文人的作品所做不到的。
再说曹操的长子曹丕,或许说起曹丕,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他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以及想到他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但其实曹丕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曹丕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燕歌行》。
《燕歌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读曹丕的《燕歌行》,我们会感到深深的伤感,整首诗歌都可以带动我们的情绪,让读者感受到秋季的肃杀,同时还感受到天各一方分离的痛苦。
尤其是曹丕通过气氛与景物的刻画,借用秋风萧瑟、明月皎皎,最终勾起人们的情绪,引发人们的遐想。
很多人每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会想到2000多年前那个明月之下的秋夜,以及那些天各一方的恋人。秋天的夜是美的,但是这种美却充满了幽怨、伤感,让人不能自已、黯然泪下。
最后探讨曹植,曹植的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洛神赋》,《洛神赋》的辞藻华丽,同时对于景物的刻画也让人感到目不暇接、耳目一新,甚至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精妙的文章?
很多人读完《洛神赋》之后,会感到满口余香,并且,也会发现自己在审美格局方面有所提升。
苏轼父子中,父亲苏洵的主要成就,其实是体现在散文方面,苏洵的散文在结构方面让人感到叹为观止,因为苏洵非常侧重散文的结构,读完后会发现,他散文中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这个散文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且环环相扣,同时又给人一种美感。
而且,读完他的文章以后,即便是你不愿意接受他的理念,却也不得不承认对他的文章有印象深刻。
当然,苏家父子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以及《密州出猎》,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都是脍炙人口的词,这些作品,可谓各具千秋。
首先《明月几时有》会让人感在心境方面,如同读了《短歌行》、《燕歌行》一样,同时还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密州出猎》则让人感到苏轼的老当益壮,同时也会产生乐观积极的心。
最后,《十年生死两茫茫》会让人感觉到一丝丝的悲凉,总而言之,苏轼的作品读完以后会让人感觉,和曹家父子的作品在给人的情感调动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感。
相比之下,小苏学士苏辙的作品,也是和其父亲苏洵一样侧重于散文,不过个人感觉,小苏学士在综合实力方面不能够和他的父亲、长兄相提并论,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承认的,那就是苏辙的散文往往逻辑性十分清楚,而且往往能够在文章中一针见血指出当时的问题核心,从这也可以看出苏辙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强的。
正如本文开始说的:文无第一。曹家和苏家父子的文采对比,本人只能说一说个人看法。
不过,个人感觉相对来说,曹家父子的文学成就,要比苏家父子的综合实力高一些。因为曹家之中,文采最高的莫过于曹植,而苏家父子阵营中,文采最高的则是苏轼。曹植的作品和苏轼的作品,可谓大致水平差不多,所以姑且可以理解成他们两个人的文学水平是平等的。
而曹操、曹丕父子和苏洵、苏辙父子相比,曹操、曹丕父子作品的可读性,其实相对来说要比苏洵和苏辙的略强一些,因此,从整体局面来说,曹家父子的文采要略强于苏家父子。
其实,之所以曹操父子和苏轼父子之间难以对比,最主要原因在于,虽然都是属于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比如说:当代要是文学大类下面,就划分了散文、诗词杂文、小说等很多的类别,有人擅长写散文,但是却不擅长写小说,有人擅长写诗歌,但是却不擅长写杂文。
同样道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擅长,曹家父子擅长的,和苏家父子擅长的,其实并不在一个方向上,因此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严谨的。
因此曹家父子和苏家父子,哪一方文采较高,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苏东坡祖籍河北,生于四川,为何“安息”于河南呢?
河南郏县“三苏园”,据说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之地,第六批“国保”。“三苏”的安息之地在河南?这着实让我感到有点出乎意料。印象中,“三苏”祖籍河北栾城,生于四川眉山,苏洵便长眠于峨眉山。公元1101年,苏轼客死江苏常州,他为何不叶落归根与家人葬在一起,却埋骨于河南郏县呢?既然苏洵长眠峨眉,此处的“三苏坟”又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抵达郏县那天便去拜谒三苏园,虽然当时已近黄昏。
原本以为,三苏园不过一祠一坟。从郏县县城驱车二十余公里来到茨笆乡苏坟村才发现,这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陵园,国家4A级风景区。
三苏园正门是一座巍峨的两层门楼,上下两层各挂一块匾额,隶书“三苏园”系刘炳森先生墨宝。两侧楹联:“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平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单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联语巧妙化用苏轼诗词名篇,浑然天成。
进入大门,沿一条青石甬道前行,不久便来到三苏纪念馆,三尊青铜雕像赫然在目:苏父老泉先生(苏洵)端坐中间神态安详;次子子由(苏辙)站其身后,头戴纶巾神情俊逸;东坡先生立于左前方,右手持卷眺望远方,眉宇之间尽显儒雅倜傥。纪念馆由苏洵馆、苏轼馆、苏辙馆组成,分别展示了三苏父子的人生历程和文化成就。苏轼馆展品最丰,四壁满绘大幅壁画,从少怀壮志的西川才子到宦海沉浮、济世忧民的贬谪闲官,从挥毫泼墨名动京师的苏大学士到扶梨耕田披星戴月的东坡居士……一代文豪六十五年的人生历历在目。
出纪念馆再往前行,就是“三苏坟”。“三苏坟”建在台地之上,有宽大的神道,两侧屹立着成双成对的石马、石羊、石人、石虎等。跨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石牌坊,坊楣上刻着“青山玉瘗”四个行书大字,两侧坊联曰:“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乌台诗案”中苏轼因诗获罪,身陷囹圄之际写给胞弟苏辙《狱中示子由》诗中的两句。
越过石坊便是飨堂,后面三座隆起的坟茔,正中乃苏父苏洵衣冠冢,东北为苏轼墓,西南是苏辙墓。一旁有说明牌:公元1102年,苏轼由江苏常州移葬于此。十年后,苏辙卒于许昌,后人将两兄弟葬于一处,称“二苏坟”。元至正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学术界一直是个“迷”,至今也没有定论,有关于此的推断有多个版本。版本之一是,郏县地处许洛古道,背靠嵩山,南有汝水旷川。此处山青水秀,古柏参天,景色宜人,风景绚丽。苏轼兄弟二人多次登临,发现山之余脉酷似四川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百年之后的归宿之所。他在常州重病临终时,给苏辙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所以病逝一年后,苏辙将其埋葬这里。版本之二,北宋时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过世的朝廷大员要葬在距离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历史上的确有不少宋朝大员长眠在中原大地,例如出生在苏州吴县(今苏州市)的范仲淹,去世后葬于河南伊川彭婆乡;出生在江西吉州(今吉安市)的欧阳修,病逝之后安葬在河南新郑;出生在安徽合肥的包拯,离世后安葬在河南巩义。另一版本是,苏轼胞弟弟苏辙在河南颍州任上,苏氏家族的后人也都散居在今天的郏县、汝南、许昌等地,四川眉山已经没有他们的直系亲属了。更何况,从中原到四川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要回归四川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苏轼亡故之后最好的选择是在中原找一块风水宝地入土为安。经过反复寻找、比较和论证,苏轼后人确定了嵩山南麓的郏县,这里有峨眉山“土厚水深”之特点,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苏轼理想的长眠之地。还有一种版本,1101年苏轼病故于常州,家人生活窘迫不得不投奔在颍州供职的苏辙。苏辙的家境也不富裕,无力将苏轼灵柩运往四川眉山,只好在郏县“小峨眉山”下的茨芭乡入土安葬罢了。
三苏坟西北三百米处有“广庆寺”,此寺虽小名气却很大。苏轼一生坎坷,晚年笃信佛法。他曾多次经过此地,常与寺中与僧人叙谈。东坡去世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命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及兄弟二人的忌日,寺僧都会虔诚做法,为他们超度亡灵。寺后小院有三苏祠堂,祠堂正中有三尊栩栩如生的元代塑像。
说到这里,必须介绍一下三苏园的“五个一”——全国唯一的一个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入选《中国奇树大观》的第一奇树:思乡柏;全国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四川“石磴琴”)之一的蛤蟆踏;全国唯一的元代三苏塑像;全国唯一一座百人同书“大江东去”的东坡碑林。
如同朝向西南的“思乡柏”,著名的“布衣东坡”雕像也是脸朝西南。参观三苏园当日,我拍完这张图之后发了个微头条,配文曰:作为河北人,不得不对东坡居士脸的朝向提出异议——三苏故里在赵郡栾城(今石家庄栾城区),望'’乡”应该脸朝北。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上,明确表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三苏父子经常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署名“赵郡苏氏”。随后有朋友留言:三苏无论如何都回不了栾城,所有正史和传记都称之为四川眉山人。毕竟眉山留下了他们太多的痕迹和文化,而栾城几乎什么也没有。
是呢,对于“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东坡居士,又何必纠结脸的朝向呢?他一直身处漩涡之中,却光风霁月;他面对世俗的荣华富贵,不忮不求宠辱不惊;他一生颠沛流离苦难连连,却心安随缘旷达洒脱。所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真心崇拜他怀念他。
“数天下文章大小峨眉分一半,论才中父子风骚笔墨让三苏”——郏县三苏园,是三苏的终点,是三苏盖棺论定之地,是三苏灵魂的故乡。在这里观古知今,既能看到历史也能看到人生。
有关苏轼的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苏轼,希望能帮到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阳关曲主要表达了什么苏轼的《菩萨蛮》是一首很有意思的作品,也就是一首回文诗,整首词中,下句都是上句的倒读,而且尤其难得是整首词还意思完整,音律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可算是古代回文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了,苏轼不愧是才思敏捷的大文豪,随手拈来就是一首清新素雅的佳作,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美丽的佳人在盛夏的午后就寝的情态,盛夏时节,人们苦夏,白昼绵绵,一位佳人在午睡醒来之后,只见清风吹动了院外的垂柳,带来丝丝凉意,此时佳人香汗淋漓,微风吹起薄衫,正好生出阵阵凉意,于是佳人欣然而起,用自己的红酥手,为心爱的郎君调制了一碗冰镇的莲藕粥,给他解暑。整首词本身就是一个温馨的片段,不过用回文诗这种形式写出来,倒显得几份俏皮可爱,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这首词立意未必深刻,不过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而已,但是作者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对生活中平凡的乐趣和感动都能很好的观察到,并且描绘出来,可见作者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并且整首词中只见佳人,却不见她的意中人,但是佳人种种甜蜜的神态就能看出,这是一位沉浸在幸福恋情中的女子,她的情态,她的表情都透露了这一点。这就是苏轼的伟大之处,不写而写,虽然佳人的郎君没有出现,但是读者已经能够感受出来了,这就是大文豪的厉害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