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赵抃与苏轼父子三人的一世情谊
《栾城集》卷二十四《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辙(苏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璀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 ”。。。苏辙此文作于(北宋)元丰三年。
嘉佑二年春,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四月母逝,兄弟一起离京回家乡眉州守制三年;依当时官场的应有礼节,本乡进士回(离)家乡当谒见地方长官。时抃公为成都府路转运使,眉州属成都府路,嘉佑四年十月,苏轼兄弟二人始初拜见抃公于成都,二位才俊的谒见给抃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也使抃公对培养双俊的苏父——苏洵有了相对直观的了解,“未曾谋面,却已心知”。于是次年向朝廷推荐本路人才时,抃公郑重推荐了苏洵为试校书郎。为此,苏洵作了《谢赵司谏书》(抃公嘉佑五年九月调任右司谏),感谢抃公 ”,苏轼兄弟二人对抃公推荐乃父之举,心存感激,更增进了对抃公的情谊。 苏辙后来在筠州(今江西高安)与赵屼(抃公次子,字景仁)唱和,仍提及两家蜀中情谊,他在《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写道 :“共君友契非今日,蔽芾棠阴自剑南”。 之句。。治平三年四月,苏洵卒于汴京,苏轼兄弟护丧入蜀,熙宁二月除服返京,兄弟又“中见公于京师”(时抃公任参知政事)。
后来, 抃公以太子少师致仕告老还乡,在故乡衢州作一居室,名“高斋”,惠洪《冷斋夜话》卷十记云:“赵阅道休官归三衢,作高斋而居之,禅诵精严,如老灿头陀,与钟山佛慧禅师为方外友,唱酬妙语,照映严林,性喜食素,日须延一僧饭,可以想见其为人也。”苏轼也作诗赠之:
见公奔走谓公劳,闻公引退云公高;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不知高斋竟何义,此名之设缘吾曹。( 此六句谓抃公道德纯淳,心中已无存高下)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缘未尽余伊皋;
功名富贵皆逆旅,黄金知系何人腰;
超然已了一大事,挂冠而去真秋毫。( 此六句谓抃公四十得道,功成不居,撇弃功名富贵如弃秋毫)
坐看猿猱落置罔,两手未肯置所操;
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此四句以猿猱落罗网仍不知放弃手中之物为喻,感贤达与愚陋的境界相去太远)
长松百尺不自觉,企而羡者蓬与蒿;
我欲赢粮往问道,未应举臂辞卢敖。( 此四句谓自己前往求教,望抃公不要象若士对卢敖那样对待他)
抃公与二苏的诗词交往<<清献集>>存有的不多,仅卷五有二首《和二苏白鹤观》诗,只是站在前辈与老友的立场表示了对二苏《白鹤观》诗的赞赏。但他们的情谊,一直维持到人生的终点。
抃公辞世三年后,其子赵屼向朝廷请求为公撰写碑文,苏轼受命写了洋洋数千言的《赵清献公神道碑》,详尽而客观地记录了抃公一生的功业事迹,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抃公的重要文献,而碑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的对抃公的崇敬与赞美,使人们深深感觉到了作者对传者的真切情意。
苏轼一生只为四人撰写碑文,一是宰相富弼,因是奉诏撰写“不敢固辞,然终非本意”;二是司马光,因司马光曾为其母程氏撰写碑铭;三是范镇,范乃其父苏洵的挚友,第四个就是抃公了。《苏轼文集》卷三十三《辞免撰赵瞻神道碑状》:“ 臣平生不为人撰行状、碑铭、墓碑,士大 ”,拒绝了哲宗要他为同枢密院赵瞻等撰写神道碑的诏命。可以看出,象《赵清献公神道碑》这样的文章,不是出于本意,是决难写得如此公允而又深情的,宰相韩琦称抃公为“世人标表”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共占了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并且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也很有名望,被称作“三苏”。
对于父子三人的成就,不光他们有天赋,最主要的是苏家掌门人苏洵的教育方法很可取。苏洵早年贪玩成性,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
苦读两年后,儿子苏轼出生,十年后苏辙出生,受父亲的遗传这两兄弟从小就顽劣不已,让苏洵十分头痛。不过正是孩子的顽皮,也间接的成就了父子三人。
苏洵小时候秉性顽劣,所以他很了解孩子贪玩是天性。孩子天性好奇,特别喜欢做大人喜欢做的事情,大人越是神秘,孩子越是要一探究竟;大人越是不让看,孩子越是想看。
苏洵当时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当两个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并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
两兄弟好奇,觉得老爸偷偷“玩的这个游戏”肯定好玩,于是跑过去看,苏洵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
兄弟俩就想方设法地偷父亲的书看,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苏洵让兄弟俩“发现”的书,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兄弟二人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以身作则,了解孩子性格,不强迫,不说教,培养出儿子们的读书兴趣,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通过取名字帮孩子树立志向明确方向
苏洵在对儿子取名字的时候,也大有讲究,他通过用“轼”与“辙”这两个字,以对儿子作出期许和告诫。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父亲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取名“轼”。
因为对于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可是,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能称为完整的车了。
“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
苏辙性格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比较放心,取名“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
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苏辙活得比苏轼安稳。
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并且通达人性,不扭曲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有苏洵的睿智,才有苏门的传奇,为父母者,可以借鉴也。
苏洵因早年贪玩,错过最佳学习时间,后来吃尽苦头才有所成就。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所以他决定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识字读书了。
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
苏洵壮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功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
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了。
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
苏洵最反对那样浮华不实的“时文”,他十分崇拜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崇拜他们心系天下的情怀和担当,所以他也要求孩子们学习他们的胸怀和气节。
等苏轼、苏辙长大以后,苏洵便带两个儿子拜师家乡眉山地区有个叫刘微之的先生。
这位先生在郡城西的寿昌院做教授,学问精深,见识广博,待人谦恭,礼贤下士,很有一套为师治学的办法。当地许多有学问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苏洵带孩子来拜师,态度十分诚恳,对老师也是格外恭敬,给孩子们做了尊师重教的榜样。
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的时侯,苏洵便亲自带他们到处游览,拜访名师大家,增广见闻,开阔眼界。
父子三人在拜访成都名士张方平以后,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因此父子三人能得见当时的文坛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当着“三苏”的面,把他们称赞了一番,转而领他们去见了当时的宰相韩琦。韩琦见了苏氏父子,也很高兴。
1057年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束了,苏轼、苏辙同时名列前茅,考得十分顺利。当时的仁宗皇帝也看重苏氏兄弟的文才,朝罢回宫,他喜形于色地对太后说:“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苏轼、苏辙。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对他们多加重用,只好留给后人了。”
不久,便对兄弟俩分别委任了官职,叫他们各显身手去了。苏洵没有参加考试,人们无不为之遗憾。但是,由于他的威望高,才气也大,因而朝廷也还给了他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苏轼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
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贤良富有正义感的母亲。
她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时,程富苏贫,且苏洵一事无成,屡试不中, 程夫人不仅没有冷眼对他,反而安贫守志,“甘此蔬粝”,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促使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
对苏轼兄弟精心抚养教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
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汉书.范滂传》,范滂在临刑前,去向其母亲告别的母子对话时,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
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
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美好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兄弟的心中。
司马光为程夫人写的墓志铭中也有过生动的记载:“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可状。由是共贤之。……喜读书,且皆识大义……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贤母。”
文化中国行
(新闻联播):四川省眉山市,古称眉州。位于眉山东坡区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汲古润今,历久弥新。
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特别是苏轼,一生作品广为流传。苏轼兄弟幼时顽皮,喜欢逗玩在低树上筑巢的鸟雀,母亲程夫人知道后教育二人,要有仁爱之心,不残鸟雀。这些点滴影响着苏轼,为官之后,他始终坚守忧国亲民、以民为本的治理思想。正是苏家代代传习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教,才成就了这“一门三杰”“是父是子”的佳话。
如今,三苏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苏轼酷爱竹,曾说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他看来,竹代表的是坚韧不拔、虚心谦逊、高风亮节、淡泊宁静的情操。而三苏祠错落有致的翠竹也寓意着苏氏一家“吾欲自栽池上竹,愿以刚直示儿孙”的浩然气节。
行走眉山,三苏文化比比皆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三苏文化所折射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历经千年,辉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