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的生活智慧
世纪初的重要作家。作为英国国民文化的代言人,她的作品广受传阅,多部入选由 “100部英国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为了探究奥斯汀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本课程选取了奥斯汀早期创作的《理智与情感》,从情节、语言、生活智慧、英国文学史四个角度剖析该作品。
,偶遇爱情、坠入情网、横生变故和终成眷属的故事。里面姐妹俩遇到人生变故、感情波折时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反应,特别牵动读者的心。在这一课一课的情节回顾中,理智的姐姐、感性的妹妹、内心依赖的母亲、吝啬的兄嫂等主人公的形象也逐渐丰满、直立起来。
奥斯汀作品虽然讲的是老生常谈的爱情,但她以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精当的语言运用,获得 “诙谐的反讽、清晰的思辨、悠长的语句” 等等,借助语言学和英文写作专业知识,为读者提供实用的读写技巧。
书中姐姐一步步引领妹妹走出感情阴霾、通往自立和豁达的过程,也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生活智慧。比如,我们可以从姐妹俩对待兄嫂截然不同的态度学习人际之道;从 的八面玲珑、四处逢源反思更理性的职场之道。课程跨学科地引入基础心理学知识,让生活经验的传授褪去说教意味。
课程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先后介绍了英国文学史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比如: Shakespeare, Samuel Richardson, Henry Fielding, Charles Dickens, The Brontë Sisters, George Eliot, Virginia Woolf, John Fowles, Ian McEwan 等。课程旨在为准备考研或对英国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英国文学史的简略图,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框架。
任何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均可参与。无需专门的预备知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 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 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英文基础薄弱能参与这个课程吗?必须要看过小说才能上课吗? 本课不是一门单纯的英语语言课,除了讲授英语语言以及写作技巧,还会讲到与人物相关的恋爱理念、人际交往方式。具备中学毕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跟上课程。如果阅读原版英文小说有困难,也可以先看一下改编的电影,了解大致情节后,配合授课内容再去品读电影中的台词,一定能收获良多。 2)对英语考试有直接帮助吗?能提高英语水平吗? 虽然这门课程不直接针对英语考试,但课程着力培养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是很多英语考试的考查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在应对考试时,都会遇到一些困惑,如看不懂复杂语段,难以表达深邃思想。而这些相关知识都会在课程中重点讲解。 3)对英国文学了解不多,能跟上课程进度吗? 文学即人学。不管对文学了解多少,只要用心阅读,同时体味生活,都能跟上课程,收获知识以及有关人生的思考。而本课程对英国文学的简便梳理方法,也能惠及考研的学生。

当下,谁来阅读外国文学史?
对于时下的中国人来说,英国当代文学也许是比较陌生的,远不如英国传统文学那样让人耳熟能详,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订、夏洛蒂•勃朗特、托马斯•哈代,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是上过高中的人,多多少少都读过这些英国文学大师的作品。不过,假如说英国当代文学与我们完全隔膜,也不是事实。举个例子,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些好莱坞名片和英国电影,如《马语者》、《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赎罪》、《黄金罗盘》等,都取材于英国当代作家的同名小说,让人不由感喟英国文学传统的丰厚与绵延不息。至于戈尔丁、莱辛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英国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受众群。从这些综合的角度来说,著名学者瞿世镜先生的新著《当代英国小说史》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因为它可以为想了解英国当代文学的人们提供一幅“路线图”。 瞿世镜先生是国内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上世纪80年代,他从发表研究英国意识流小说大师伍尔夫的论文及专著、翻译出版伍尔夫的小说起步,奠定了其在中国外国文学界的地位。瞿教授的这条路其实走得并不平坦,在他的伍尔夫研究崭露头角,并着手翻译伍尔夫的论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时,一场癌症把他抛入了生命的深渊,随之的化疗又由于错误的大剂量照射差点让他命悬一线;在他最终战胜了病魔,通过勤奋和坚韧使自己的伍尔夫研究进入佳境,成功出版《论小说与小说家》、完成《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书稿时,深爱他并且是他事业坚强后盾的母亲却因病去世了;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他结束在英国的访问学者任期,回到国内,却发现上海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室已被解散,后续梯队断裂,《外国文学报导》杂志停刊,国内的学术研究活动陷入了低谷。尽管人生与学术的道路上磨难重重,但瞿教授致力于英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化交流的信念始终不逾,这本《当代英国小说史》就是他与合作者任一鸣教授在这一领域多年辛勤耕耘结出的一个硕果。 全书共分十二章,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手法,把不同风格流派小说的微观分析成果,放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以此探讨和总结当代英国小说创作的发展规律。第一章“当代英国社会”,对二战以来英国经济社会形态从福利国家到自由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以及对战后英国文学创作、文化的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几次重大的社会思潮的转折——左倾的40年代、严肃的50年代、动荡的60年代、萧条的70年代、保守的80年代、世纪之交的转变等,做了宏观而精到的阐述,从而为读者把握英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思想脉络提供了参照系。第二章“当代英国小说概况”,则是对战后英国各种文学流派、各种风格的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 除了最后一章“理论探讨”,是对当代英国小说的主要流派、小说理论和技巧进行研究外,作者用了九个章节,对英国当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实验小说、妇女小说、地方小说、文人小说、移民文学和后殖民小说、通俗小说等做了系统的考察。作者依然采用的是宏观的观照与微观的透视相结合的手法,对每一类小说的概貌与有地位的作家作面上的介绍,而对重要的作家则进行深入的解析。比如,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本书在第五章“妇女小说”中,辟出了相当的篇幅加以详细的解读,从她曾在津巴布韦生活过的独特的人生经历讲起,结合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小说作品——《小草在歌唱》、《暴力的女儿们》(长篇五部曲)、《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等,通过对它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的深入而独到的剖析,对给莱辛的作品简单地贴上宣扬女权主义的标签提出了质疑,进而令人信服地总结出了莱辛作品的三大主题:向往正义、公平、自由,密切关注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的未来。 这本书有理论的构架,也不乏独特的观点,而且可读性也比较强。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攻读英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的研究工作者,翻译出版界的相关人士以及关注当代外国文学动态的作家这样一批作者期待的读者群外,还有谁会来阅读这样一本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国别文学史?现在早已不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许多人会自己掏钱去购买阅读诸如《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的年月。然而,它的存在价值会因此缩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本书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领事馆的文化官员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是一个文化的心脏。因此,只要是不甘于浮躁的岁月、不满足浅阅读的人,只要是对传统深厚的英国文学依然葆有兴趣、想感受一下英国文化心脏脉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
英国文坛怪杰简明西方文学史
“书籍能给人带来深层的思索,当它躺在书架上时会显得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再没有比书更重要的东西了。它在作者沉睡于坟墓里很长时间以后,还会激动人们的心灵,此后好多年会持续施加它的影响。作家不像英雄,不需要别人来给他们罩上光环,他们本身就是发光体。”
19世纪英国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在本书中以十二次文学演讲的方式,讲述欧洲文学从古希腊至18世纪末的发展演变。
这本书虽然只有180页,但其中的内容却比1800页的大部头来得更扎实、饱满!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听到干货满满、有趣有料的演讲和文学思想史评论了,因而愈加膜拜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坛怪杰如此深邃、启人心智的思想!
“当一个国家健康、强大、不断发展的时候,文学通常并不发达。在健康发展时期,一个国家往往不需要表达自己的心声,通常是在一个民族走向衰落的时候,文学才引人注目地发展起来。”
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诞生了诸多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文学艺术批评家等,反映时代的现实与精神,诸如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约翰·罗斯金、托马斯·卡利尔、约翰·亨利·纽曼等。
19世纪俄国文学在经历卫国战争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历史嬗变之下,继浪漫主义文学的碰撞之后,自然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戏剧、诗歌、长篇、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出现了诸多以普通小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加深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心灵的考察等。
极具代表性的俄国作家主要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列汉诺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
卡莱尔在本书中对但丁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心碎的人!我们很难描述他的生活,不论悲伤还是欣喜,他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有着深沉的感悟。但自流放以后,他就只剩下忧伤了。”
但丁永远是一个严肃的人,总是思考宗教问题、道德问题……
但丁和司马迁也有些相似,他们都在遭遇不幸之后,创作出旷世奇作,聊以慰藉海海人生!
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歌德和席勒的友谊,当然还有诸多知名英国文学巨擘的冷知识!
比如,体质巨差的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贫穷到光着脚读完牛津大学,但他的信仰让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作者眼里真正有灵气之人!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奇书,常读常新,期待更多同类好书的再版!
下篇:电子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