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志在抱朴修己利民

更新时间: 2025-10-09 14:45:15

阅读人数: 683

本文主题: 被古人当成神仙小说推荐

葛洪,晋代丹阳郡句容人,他取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以示守其本真、朴实,不为物欲所诱惑之志,是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修道和济世利民为己任,鼓励人修道、重德、向善,被后人称为“葛仙翁”和“稚川真人”。 葛洪少年时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由于为官清廉,没留下任何积蓄,葛洪与母亲扶柩还乡,生活非常贫困。葛洪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他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卖柴买纸、用笔抄书来学习。在耕田打柴的闲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每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读了《孝经》、《论语》、《易经》、《诗经》等经史书籍,其博学的名气传遍乡里。通过读书,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拯民于水火的理念,十六岁时葛洪便师从祖父的徒弟郑隐修道。 葛洪生性淡泊,不好荣利,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必定要分出一半接济穷困之家,为周围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他见《老子》中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句,于是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在潜心修道的同时精研医术,扶危济急,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他所撰写的《金匮药方》、《玉函方》、《肘后救卒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所谓“肘后”,即是谓此书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时携带,上面记载了许多常见病、急病及其治疗方法与药方,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的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葛洪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药到病除,有时药资分文不收,人们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人向他请教处世、养生、长寿之道,葛洪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他认为修德行善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长生成仙的基础。葛洪后来在临安宝石山修行,举止宛如仙人,他在岭上一边修炼,一边采药为民治病,并向民众劝善,使百姓追求向善,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宝石山山清水秀,奇花遍地,异草飘香,后来人们便以葛洪之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一直流传至今。 葛洪精通儒学,又是道家思想的实践者,博学多识,著述颇丰。他对为文之道的见解:主张德行为本,立德重于立言,文以载道,为文当有助于教化。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葛洪提出文章要立足现实,有益于世,并且将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敢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不昧着良心粉饰太平。面对社会黑暗势力、腐败现实、道德之沦丧、生灵之涂炭,葛洪提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是不会置之不理的,更不会同流合污,应以维护道德为己任。葛洪的这种敢于揭露现实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体现了文人的良心和节操。他认为真正的美文华章应当出自德行高尚之人,其人应博学多识,天文物理,无所不解;王道人事,无所不知;内外兼通,故能文质相应,外并日月星辰之高丽,内蕴大海玄渊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负“经国之大事”;如此为人,自然修德立品,千载而弥彰。 葛洪还论述了神仙之存在和神仙之可以修成的道理,“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所以,“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葛洪举例说,历史上有神仙存在的大量记载,刘向在《列仙传》中就举出了七十余位仙人,刘向学识渊博,思理清澄,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为什么要编造呢?所以古人关于神仙的记载是应当重视的,很多史料说明“神仙实有,仙学可得”。 葛洪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为此,要绝贪去欲,不为物欲所驱使,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 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而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在《抱朴子外篇》中,指出不仅要个人修炼、勤勉修持,还要关爱苍生,努力行善、劝善。他在《神仙传》中收录了古代八十四位神仙的故事并弘扬道家思想,许多人看了书后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驻的志向。如南朝人陶弘景十五岁时看了这本书后,说:“读了《神仙传》,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的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陶弘景后来成为“华阳真人”。 葛洪在世道离乱的年代,不趋炎附势,以悲悯仁爱之心,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既有着儒家的君子气象又有着道家的神仙风骨,展现了修炼人的淡泊无争、济世利人的精神风貌。他一生对真理和人生真谛的追求,鼓舞着世人坚定信仰、修道向善的信心。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能坚守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在沧桑百转的轮回中,我们是否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是否真正意识到我们久久期待的是什么。回归良知本性,按照宇宙真诚、善良、宽容的特性去做,就是为自己选择了美好的未来。(原文略有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志在抱朴修己利民

古人的神仙世界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 人们日常所说的“中国神话”是广义的神话,基本是融合了

上古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当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中国神话。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夏朝以前),后世并无一本专门的书把这神话完整的记载下来,更没有像西方神话那样形成一个很完整的谱系。

上古神话分布于《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

《山海经》:造人的女娲、蓬发戴胜的西王母、兵主战神蚩尤、中央之神黄帝、逐日的夸父等。

《山海经》:太阳女神羲和、协助蚩尤的风伯、雨师、协助黄帝的旱神女魃、雷神。

《淮南子》:尝遍百草的神农、嫦娥等。

《庄子》:河神河伯、海神海若。

佚名《九歌图卷纸本全卷》 局部

道教是输出道家神仙的主力军。道教的源流可追溯到道家学派,再汉朝发展壮大,以多个神仙为信仰、修炼成仙为终极目标、以修炼方术与炼丹为主要日常内容。

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北斗七星君、四方神、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文财神、武财神等等,他们基本上都有官职,且分工明确。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值得一提的王母娘娘(普遍认为和西王母为一人),可见,神仙世界里也有争议。

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中天的尊号,也是华夏官方神话的至高神天帝。

皇帝祗:执掌神州,社、稷,五岳、四渎、四镇、四海,山林、名川。

文武二圣: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等。

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源远流长,从《诗经》乃至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故事传说,都存在不同形态的人神恋话题(故事)。人神恋是一定社会阶段中民俗、婚恋心理的曲折反映;从本质上看,人神恋是一种以性为纽带的人神关系的反映。

人神相恋题材的赋作并非始于曹植,但曹植的《洛神赋》既具有代表性。

《洛神赋》描写了人神之间的一次邂逅而产生的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两者相互爱慕,但人神殊途而不得不以礼相待,导致相爱而不能相守的遗憾与惆怅。

楚文化中人神恋爱的主题之分突出,如屈原的《山鬼》等,保留了浓厚的人鬼相恋的气息。《山鬼》中的情人相约而不见,相恋而殊途,一种不完美结局。

张敦禮《九歌书画卷》局部(山鬼)

(楚国的诗人及政治家)。屈原忠贞不阿,“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个性,不被世人所接受。因听信上官大夫等人的谗言,楚王逐渐疏远屈原,后罢黜其职。屈原痛君王被谄媚所蔽,为示清白,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往江中投粽子和赛龙舟的民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也作“楚词”,是先秦屈原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楚地特色的一种诗歌样式。其创作手法浪漫,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具有不拘体格和散体化的艺术特征。

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时期,不仅绘画题材、内容、技法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而且是物境、情境、意境的完美统一阶段。

两者从气质上相投,从精神上相合,读者既可通过释文解读诗歌,亦可通过配图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

《楚辞》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像司马迁、扬雄、张衡、曹植、阮籍、郭璞、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郭沫若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巨子,沿波讨源,循声得实,都不同程度地从屈原的辞赋中吸取精神,提供营养。也为历代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想象的空间。

我国先秦两大著名的文学作品“诗经和楚辞”的艺术特色其实是类似的,就是“

”的意味来。比如写了一些植物(香草美人)来象征品德的纯洁。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 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媲于君”。

这个也是诗经用过的一种手法,楚辞来发展壮大了。

《国风·墉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这种方式让叙述一问一答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

承诗经,启汉赋、四六。《四六丛话》卷三云:“ 屈子之词,其殆诗之流、赋之祖、古文之极致、俪体之先声乎?”

单单离骚一首,对偶就在百句以上,并有 等连绵字词的使用,加强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

兮字放在末尾,两句一韵,四字一章,形成错落有致的感觉。

离骚作为大篇幅的抒情诗在先秦文学里面是少见的。虽然《九歌》的篇幅不算太长,《东皇太一》、《礼魂》都只有数句,即使是《湘君》、《湘夫人》、《山鬼》也只有几十句。那么短篇为什么能独立成篇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和诗经比起来还是算多的…长篇文学的历史意义也是很大的…

想象力丰富让作品产生浪漫和玄幻的感觉,保留楚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对后来的李白、长吉的诗风也有影响( 没有神话的艺术,是缺少灵性的艺术

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神仙名字,随便一个都能当言情小说主角

在杭州西湖边的茶楼里,曾听一位老先生拍案叫绝:“白居易才是隐藏的取名大师!他给杨玉环姐姐取名‘太真’,比现在那些玛丽苏小说高明多了!”这话不假,古诗词里藏着无数令人拍大腿的神仙名字,随便拎出一个,都能让现代网文作者直呼“这题超纲了”。

翻开《楚辞》,迎面撞见“羲和”(太阳神车夫)、“望舒”(月亮司机)这类神仙工牌,才知道什么叫“出厂即高光”。李商隐写《碧城》时,随手甩出“宓妃”这个洛水女神的名字,直接给曹植的《洛神赋》做了千年预告片。最绝的是《山海经》里的“精卫”,明明是本尊小名,硬是被叫成了全球首例“鸟类励志IP”。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埋的彩蛋才叫绝——“紫电青霜”听着像玄幻小说神器,实则是古代名剑的艺名。李清照更是个中高手,《渔家傲》里那句“蓬舟吹取三山去”,愣是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大神仙小区写成了快递地址。这些名字妙就妙在——既当得了法器名,又撑得起仙侠剧男二的人设。

去年在陕历博见到的唐代银香囊,标签写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但讲解员神秘一笑:“它在《国家宝藏》里叫‘大唐少女的袖中星河’。”瞬间理解文物命名者的纠结——按规矩得写学术名,心里想的却是“这明明该叫《长安十二时辰》同款穿越神器”。

如今父母翻烂《诗经》取出“子轩”“梓涵”,却不知古人玩得更野。苏轼给儿子取名“遁”(跑得快),陶渊明五个儿子分别叫“俨、俟、份、佚、佟”(谐音“一二三四五”)。最狠的是辛弃疾,给儿子起名“铁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是武将世家。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带火的“林深见鹿”“海蓝见鲸”,本质都是古人玩剩的文字游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变身汉服品牌,瑶池宴饮的“流霞”成了奶茶新品。就连《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过的巨灵神,都因名字太霸气被电竞战队抢注。

某天在书店听见00后小姑娘惊呼:“原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的隐藏取名攻略!”不禁莞尔。在这个“梓轩”“若曦”满街跑的时代,或许我们缺的不是好名字,而是发现诗意的眼睛。下次读诗时,不妨把那些惊鸿一瞥的神仙名字记下来——指不定哪天写网文用得上,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盲盒,开出来的都是王炸。

标签: 言情小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