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
暑期接近尾声,上海博物馆的大展“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即将闭幕,与此同时,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展陆续呈现,在上海,如当代艺术博物馆“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上海明珠美术馆“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在北京,如故宫博物院“穆穆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在纽约,则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与神明”。
此外,本周日,玛格南图片社成员、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之一埃列克·索斯将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带来讲座分享《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为您梳理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览与讲座精选。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展
展期:2019年7月26日—11月3日
玲珑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展
展期:2019年7月26日—11月3日
展期:2019年8月23日至9月22日
展期: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苗江路678号)
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展期:2019年8月24日—9月28日
展期:2019年8月25日—10月25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psD(黄浦区苗江路678号)
展期:2019年8月13日—12月1日
地点:明珠美术馆(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层)
周慧珺杯——上海市扇面书法大赛精品展
展期:2019年8月21日-8月25日
物竞天择——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主题馆藏文献展
展期:2019年8月1日—10月31日
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
展期:2019年8月2日—10月22日
展期:2019年7月27日—10月13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黑与白的时尚——19-20世纪的西方服饰
展期:2019年8月16日—11月17日
展期:2019年6月6日—9月6日
我负丹青——纪念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作品展
展期:2019年8月9日—9月8日
白地青衣——明清青花瓷里的众生相
展期:2019年8月17日—10月25日
展期:2019年8月10日—10月10日
穆穆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
展期:2019年8月29日—11月8日
展期:2019年8月30日—2020年1月5日
地点:木木艺术社区(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钱粮胡同38号3号楼)
展期:2019年8月18日—10月24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时代新章——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
展期:2019年8月20日—10月10日
展期:2019年8月6日—10月6日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
展期:2019年8月6日—9月6日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
展期: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展期: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展期:2019年8月29日—8月31日
银宴·无问西东——贵州民族银饰&奥地利古堡银器展
展期:2019年8月25日—11月25日
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
展期:2019年8月28日—10月30日
春睡梦先觉——纪念高剑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
展期:2019年8月30日—2019年11月30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越秀区麓湖路13号文化科普园内)
展期:2019年8月10日—2020年2月16日
展期:2019年8月10日—2020年2月16日
展期:2019年7月9日—9月16日
展期:2019年6月11日—9月23日
展期:2019年7月2日—10月6日
展期:2019年8月24日—2020年1月5日
展期:2019年8月3日—2020年2月16日
宫廷往事:明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与宫廷生活
时间:2019年8月24日 10:00—12:00
主讲人:郭学雷 深圳博物馆研究馆员 副馆长
埃列克·索斯: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
时间:8月25日 17:00—19:00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需提前通过官方微信号报名

近代骑兵冲锋中的冷兵器
西方的长剑,亦是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历了无数战争的考验,而且不论大兵团作战还是步兵小规模战争,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罗马衰落后的维京入侵时期,长剑就开始大规模用于散兵作战和劫掠的争斗中,之后随着法兰克和神圣罗马的崛起以及英格兰苏格兰的对立,城堡之间的领主战争更造就和验证了长剑的优势,在随后的十字军时期,由于面对阿拉伯优异的冶炼工艺,欧洲剑经历了一次学习和完善的年中由于重装甲逐步出现才使长剑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
应该说是特定环境造过程,其金属锻造工艺和手法得到提高,出现了一手半剑这样的既可砍又可刺多功能的灵活快捷长剑,在面对阿拉伯弯刀时可以势均力敌。随后在文艺复兴前的几百就了特定的武器,而实际在斩切性上,欧洲宽宽的长剑和我们的单刀相差无几,不要以为有弧度就更适合砍,所谓的产生拖割其实是手法问题,而不是武器有没有弧度的问题,弧度的最大作用是在马上挥砍时(其实由于马奔跑的冲击力在马上往往不用用力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不易折断和有更好的平衡控制性。
加上在欧洲锁甲大量流行(从维京时期就大量装备)使砍击和刺都必须通彻性极强,才可以洞穿致密的锁甲环扣,而在东征前的欧洲大陆,冶炼技术上还不够先进,难以打造出刺砍结合的兵器,故而当时步兵大都用圆头的斩剑和阔剑,而骑兵则装备锥形剑身的刺剑。
东征后,德式一手半剑与专为骑士设计的双手大剑诞生了,优异的冶炼术使这类长剑有强大的刺击和猛烈的斩击,往往一把配重合适的大剑由1米7左右的男子使用,不必很多训练就可以轻易斩断牛的后腿,而且挥剑速度很快。
右边的士兵扛者德国巨剑,左边的佩带一把德国短剑
首先出场的是罗马短剑。说它是短剑,因为它的剑身长度在60厘米以内,开了双刃,能刺能砍,使用灵活。罗马短剑在当时罗马军队中使用十分广泛,从士兵到元帅都有佩带,这和当时战斗的需要有关。当时罗马军队的方阵以巨大的盾牌和长矛闻名,但是一旦双方的密集队形接近并展开贴身肉搏,它们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只有依靠灵活的短剑来杀伤盾牌缝隙中的敌人,当然短剑也是骑兵、长弓手和军官的自卫武器。看过电影《角斗士》和《斯巴达克》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斯巴达克和马克西穆斯在奴隶角斗时都使用了罗马短剑,上下分飞,杀人如麻。有的厂商还专门制作了复原罗马短剑来满足收藏者的需要。
罗马短剑的继承者有北欧的维京短剑和西方军官短剑。北欧人在战斗时习惯用盾牌,所以短剑比较适用,而军官的短剑则多作为装饰品。二战德军空降兵将校佩用短剑。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知的中世纪宽刃剑了,分为单手剑和双手剑。这种剑在中世纪时十分流行,当时的战斗中人们身体上的护甲比较少,通常只有锁子铠和护心镜,因此以砍劈见长的宽刃剑就比较受欢迎。这种剑大多比较沉重,只有臂力强劲的士兵才能挥舞自如,乱军中取敌首级。
卡普尔战争中士兵使用双手剑抵抗长矛军
14世纪之后,骑士身上的铠甲已经非常厚了,当时除了火枪和长弓,其他武器基本上穿不透200公斤重的铠甲,宽刃剑失去了用武之地,逐渐被细刃剑所取代。细刃剑(西洋剑)就是现代击剑运动中重剑、花剑和配剑统称。这些剑由于剑身级细,功能上以刺击为主,通常这种剑只在前端开刃,有些剑的后段的剑身为了加大强度才用长方柱体结构,在决斗时使用。当时的细刃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军队的武器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大家所熟知的“三个火枪手”中,法国皇帝的火枪队士兵仍然需要高超的剑术。由于以刺击为主的兵器越长就越有利(中国的古语“一寸长,一寸强”),因而细刃剑的长度也越来越长,以至于16世纪时的英国政府不得不下令限制贵族们配剑的长度。这些剑的突出风格许多都是带有全手型的护手,这样可以在战斗时防止被敌人的剑刺伤手腕而失去战斗力。
「rapier」(西洋剑)一词直至15世纪末才出现,被用来称谓一种细长的剑,它一般是市民服饰的一部份。实际上它可以追溯得更远,有观点认为它始於14世纪的刺剑。随著格斗模式的变化,剑也有所改变。护手变成更为精致的环状以加强防护力,剑刃逐渐加长收窄。到了16世纪中叶,有延长护手的西洋剑基本成型。剑身颀长,是否开刃已不再重要。实际上剑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几英寸才变扁出刃。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
而从这时一直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武器与防具的变化更快了。质轻形扁的剑刃被抛弃了,身阔头尖的特点保留了下来。剑身进一步加厚,横断面变为细长的菱形,非常之坚硬。重量范围明显加大,有些剑还停留在2~3 磅的水平,有些已经达到了5磅。重剑均纯以钢铸。无论轻剑重剑,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刺穿铠甲,呈直角的突刺和强有力的冲击是它们完成任务的保证。即便从甲面上滑开,它们也可能从钢铁的缝隙间尝到鲜血。重剑们更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击碎铠甲的防御。
图为《勇敢的心》中出现的双手剑
这是剑最后一次试图胜过防具,以后这种尝试就被放弃了。剑实在无法胜任对抗钢甲的工作,斧头、钉头锤和战斧成为武装格斗中的主要武器。
剑并没有因此而谢幕,它只是不再被用於骑士间的战争。没有人曾忽视它在社交和传统上的重要性。市民佩剑成为正式服装的重要组成。在战争中,扁平的轻剑再度被用於普通的武装者以及其他轻部队之间的战斗。
中式剑都没有西方剑那样的花式护手吗?
世界上大部分文明中的剑都没有西方那种(好多种)护手。
哈哈先发发牢骚,西方也不是所有刀剑都有很大很长的护手的。中世纪之前维京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护手还没出现,到了rapier之后的刀剑护手反而看起来越来越小(或者不显眼)。这种变化的趋势正好迎合着他们的打斗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后面有讲到)。 有护手的刀剑不代表它比没护手的刀剑更加厉害或者更加高级,要衡量刀剑的好坏得看它们存在的社会环境。武器的设计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他们使用的环境中高不高效。 如果两种不同的武器隶属的环境差别非常大的话把它们拉出来做对比是不妥当的。楼主大可不必认为东方的刀剑比西方更厉害或者更差,这都是没法直接对比的。这两个文化中曾经都把剑当作过身份的象征,曾经都把剑当作过高级复杂的工艺品,曾经也都成为过贵族的玩具。说到底都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并无肤浅与深邃之别。
更正一下你的印象哦,你说的西方匕首都有长长的护手。那些匕首不是普通匕首,是专门结合rapier双持用的,专门为了防御对方的刺击所设计。因为带有护手的匕首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转动手腕用护手来卡住对方刺过来的剑而得以大量运用。不过这些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的事了,大概在17世纪初开始大量普及的吧,中世纪的时候用的最多的 的(rondel dagger)。很多这种匕首只有一个尖尖的头部,连刀刃都没。鄙人认为这种匕首当时发展得较为原始,几乎所有今日发现的武术手稿中这种匕首都是反过来刀剑向下拿的,而也因为如此导致它的攻击方法较为局限。另外Scimitar好像是伊斯兰文化的武器。
上图:rondel dagger仿制品
上图:Hans Talhoffer的rondel dagger技法手稿
上图:引自Codex Wallerstein手稿,骑士们腰中别的就是rondel dagger
护手的发展和武术技击体系的思想息息相关。西方每一种剑法中都有对护手的运用,而且写得都很详细。在那些体系中剑与剑直接的碰撞和滑动(blade contact)为剑法中很大的一部分,在这个前提下,护手成为了能有效阻止对方剑划向自己手臂,也可以有效地在攻击别人的同时防御别人的攻击。
对于比较早期的单手剑(arming sword)而言大多数使用的场合下自己一般都会有一个盾。在战场上一般会用heater shield或者圆形的盾,在民间一般会戴上那种小圆盾buckler,这种情况下主要的防御工作都由盾来承担。在没有盾的情况下此时的十字护手比较原始,并不能让自己的手腕刀枪不入,这时候的武术打斗并不是像rapier和sabre那样拿着剑直指对方头部那样,而是把拿剑的那只手保护在身体的侧面或者上面,另一只手则藏在身体后面或者前面来尽量减小手被攻击到的可能。(可参考手稿:Fiore del liberi(意大利), Johannes Leckuchner(德国), Joachim Meyer(德国), Hans Talhoffer(德国))
上图,Fiore单手剑低位防守演示
上图,Fiore单手剑高位防守演示
上图,Hans的Langes Messer(德国长刀,可以理解为一种单手剑)防守姿势。与Fiore大体上几乎一致。大家都是把拿剑的那只手藏在后面或者上方,每次攻击时都需要把身体转一下而让拿剑的那只手从自己的一边挥舞到另一边,这个体系和长剑是几乎一样的。在防御的过程中当两剑碰在一起时护手能让自己往前刺同时卡住对方的剑,这点非常重要。
上面三张图:左边那人从高位防守开始往斜下方砍对方,右边那人从左边低位防守往右上角砍挡住左边的劈砍,然后手腕转180°手心朝上同时用护手挡住左边的剑同时往前刺。此时由于右边力臂较大,左边的剑只能被对方的护手顶回来并在不做改变的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自己。
长剑的话也一样,存在跟上面几乎同样的防御反击,不过是把单手变成双手罢了。此外,长剑还可以用左右的window guard或者ox guard用护手来抵御对方从上而下斜过来的劈砍同时刺击或者从头上轮一圈砍向对方的头部。
上图:德系ox guard这种防御反击的方法在几乎任何长剑手稿中都提到过,上文window guard对应意大利系统的名称,ox guard对应德系的名称。两者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十分相似的。
之后,剑的护手上出现的横过来和竖过来的铁圈(side ring)竖过来的铁圈可以让自己的手指伸进去而能够让人更好得控制剑的指向的同时不被滑过来的剑砍断手指。横过来的铁圈可以防止敌人在侧向砍到你的手腕,意义非常重大。此时发展而来的side sword单手剑的防御动作就已经把拿剑的那只手伸到前方指着对方的头部了。这个时候剑士已经不必担心自己的手腕被对方砍爆,因为对方是很难砍到手腕的。
上图:博洛尼亚单手剑对打,注意双方剑士都是把拿剑的那只手暴露在前方。注意博洛尼亚单手剑的形制,横过来和竖过来的好几个铁环,这些铁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之后的rapier本质上就是更加长的sidesword,同时发展出了更多更加复杂的护手。从此开始几乎所有有复杂护手的剑法都是把拿剑的那只手暴露在外了,因为没有必要害怕手腕被砍到。
上图:Capoferro的第三姿势防守。
如果没有这种护手的话rapier就不能这么用了,不然很快自己的手腕就断了。rapier的设计在当时民间械斗的情况下非常成功。长长的剑刃让自己的打击范围非常大,厚实而全方位的护手能很好得保护自己,并且比较重的重量又能让自己抵御双手剑的攻击。(rapier并不轻,和长剑差不多重了,用起来其实蛮累的。)不过由于长度和重量的关系,rapier佩戴在身上十分不便。当它发展成决斗专用武器之后很快就发展成了既短又轻便的smallsword。
军刀Military Sabre也一样,不过护手取消了十字的那两根条子。很多列装的sabre护手都是由一个大圆形的盖子组成。这样的设计简便利于制造,同时也能提供很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