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法与西方剑术的区别:一是能和始能言战,一是末伤敌先伤已
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兵器 "刀、枪、剑、棍"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亦有君王之意。古时文人学子都喜欢佩剑,一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活络气血;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自卫。
中国剑分为文剑与武剑,文剑是指文人士子所佩之剑,后期演变为武林人士也多持此剑。相对而言比较轻薄,利于日常佩戴与游走侧击,以轻灵为用。武剑也称之为战剑,比较厚重,多用于战场正面争杀。因为战场上要长期使用,厚重则不易损伤,也利于劈砍,增加杀伤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对抗披甲之士,战剑的把手会比较长,可以双手持剑以增加砍劈的力量。
西方的剑与中国的剑在早中期基本上差不多,到了后期则开始有所有不同。中国的后期战争中,短兵器这一块,基本上除了将领,士兵多不再使用剑,而多用刀。“年刀月棍一辈子枪”的俗谚不是空穴来风,刀法只要你有一把子力气,胆子大,很快就能掌握了。西方则始终用剑,并没有发展到刀,原因很多,这里因为不关主题就不多说了。
西方剑发展到后来,多以击剑出之,这种剑的特点是他的剑面是狭长的三角形,由超厚的剑根变成超薄的剑尖。剑根处可用来格挡,牺牲了劈砍能力,主要以刺击为主。这点跟中国后期的主流剑风格就相差很远了。中国的剑术以“劈、刺、抹、撩、抽、揭、横、倒”为主,风格轻快敏捷、潇洒飘逸。
而且中国真正高深的剑术是与内功结合,“以气运身,身剑相随,发于灵动,会于剑理”。按武当八法神剑之习,则是书剑合一,击舞双并。写字就是舞剑,练剑就是学书;“击以应敌,舞以自习,内调神意气血,而入丹道修真,外注阵法布局,应敌在千人之中”。
这种惊绝的技艺,外在展示于人的是剑法,是舞剑;内在的则是气血周经循环,神思贯彻内外。武当的剑术与书法是有对应的,剑法的“劈、刺、抹、撩、抽、揭、横、倒”对应书法的“点、挑、横、竖、撇、捺、厥、钩”。剑术中以劈法为第一,与书法中的“点”同列为第一步功夫。《翰墨缘》中的“移点成法”篇中写道:“笔由点起,形成笔划的最基础之运笔,那是运笔之初的一个主要玄机”,“抛笔而为之的点,是从无到有的创始之端。书作中的点、挑、横、竖、撇、捺、厥、钩,诸笔都是移点成迹的造次”。当年李兆生老师授我们剑法之时,是要求每日以铁剑劈击铁钉300次以上,可惜因生性懒惰,没有能够坚持。
在习剑之初,不可以入手以刺法为主,西方现代剑术以刺剑为主要技击之法,是因为其没有内功,只知杀敌,不知养已。其功用与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七伤拳相似,是末伤敌先伤已。刺法在剑术中有剑出无回之说,有一定内功基础的人,在练习刺剑之时,会有神气从剑尖奔流而出之感觉,很难收得回来。当然这种感受是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体会得到,如果经络不通则感受不明显。随着功夫的精进,则是可以收发自如。
这里并不是说刺剑不可学习,但是刺法是要在根基牢固之后才可以练习。就如同太极拳的“揽雀尾”的按势,很多人并不知道初学时不可以按直,因为这样容易气机外游而不能回收,会有省耗,会消耗元气。可是练习太极拳时,很多人也没有这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你只练套路,气机都不能良好启动,推直就推直了,气都到不了掌心,还没资格出去,所以没事(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事,而是真气流失太少,感受不出来)。可是真的把“揽雀尾”当作专修,每次一练数百次,几个小时的,这时就要注意了,不要硬推直,以气机自然为主,推不动了就不要硬推了,这样才能保住元气。
中国剑术以劈法为第一,也是因为此理。劈时,有上有下,有出有进,则体内气机随龙形迈步而出,运于周身。其后以凤点头收剑,则气归丹田(此法是专修剑法第一步练习功夫)。而自然随性挥舞之时,也多是以回环而出,少有以刺法出之。这也是体内真气自然运化之故,是正宗功夫“百家腾跃,终入环中”之体现。
这种回环而舞,是为了团敛元气,使真气周经循环以壮丹元。真气深厚才能自如演化诸种风姿,其后即使刺法也能有发有收。就如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样,始终不会抛离成为流星,这是因为地球有足球的体量,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想能专修刺法,当要体内真气稳固雄浑,这样才能使剑气有来有回,如果象西方现代击剑一样以刺剑为主,是很容易消耗元气的。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练习击剑的选手都没有胖子,就是因为这剑法伤元气。
说到这里,想减肥的人要注意了,不要说我想减肥就去练刺剑,这可能会越练越胖。元气不足的初期是消瘦,到了后期就会发胖,喝水都会胖,这就是虚胖。这跟练太极拳,练内家拳不同,练习内家功夫的人前期要多吃,要增加能量发福,要筋骨肌肉壮实。等练到后来,积累够了,就要收敛,要敛气入骨,开始要瘦下来了。
中国的剑法是以内功行持,以气运身,以神相会,注入剑体,吞吐自然, 有开有合,有来有往方为内功。习练时要注意神意内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出处,要以圆环出之,这样才是内家剑法。
内家剑法是能和始能言战,和者养生也,保养壮大真元之气后,才能气化为力,演化为武途,如此才有战力。这是与西方现代剑术以刺法为主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是速成。因为没有内功的认识,以刺法为主。开始练习就时刻在消耗自身的元气,这是末伤人先伤已也,不可不知!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从中国海军军官配发佩剑看全球海军佩剑史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剑是我们国家传统兵器的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宝剑是武力、武器、从军、权力、威严等概念的具象化代表。如同许多西方国家崇拜狮子,我国的宝剑的形象也颇具威严。
▲西方银行门口喜欢用狮子 是对狮子威严的崇拜
冷兵器时代,无论东西方国家,军官佩剑就如同当代的手枪的一样,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在某些时代,身怀武艺的“江湖人”随身佩剑走在城市中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但是在热兵器已经称霸战场的当代,一些国家的海军仍然保持佩剑传统。如此“特立独行”的背后,到底承载着怎么的文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海军佩剑。
说起佩剑,就要先搞清楚剑和刀的区别——双面开刃的是剑,单面开刃的是刀;剑的作用是破甲突刺,刀的作用是劈砍杀伤。西方的剑和中国的剑不仅造型差别也巨大,甚至连概念都不甚相同。
西方十字长剑与中国的剑还有些形似,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剑大多数都是剑身极窄的细剑,或者干脆极端强化其突刺功能,打造成锥形或菱形剑身的刺剑。说到底,英语中甚至没能特别明确的区分出刀和剑,统一用Sword一词来指代各种短兵器。类似的,佩剑和佩刀自然也就分的不那么分明,统一用Saber一词来指代了。
虽然长相和中国剑完全不同可是也叫剑
海军的佩剑最早来源于陆军的骑兵刀。弧形马刀在14世纪左右就已基本成型。这种设计灵感来源于突厥骑兵刀和蒙古刀。但是相较于他们的祖先,欧洲的骑兵刀更加的修长,刀身更加的轻盈。这与骑兵在马上追求轻盈和迅捷的需求想吻合。骑兵一直发展到近代,这种骑兵刀的样式都没有大规模改变。
▲哈瑙战役中的法国和奥地利骑兵
骑兵刀轻便和高效受到了海员的青睐。这不仅是因为木质帆船船舱狭窄,不利于长兵器挥舞;也因为这种兵器能够代替许多的工具。
▲有了佩刀水手们可以快速的砍断缆绳,
16世纪末期,海军刀在海战中的优势渐渐被人发现。英西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和西班牙海军都大量装备了海军刀。当时海军的接舷战基本都是混战,轻便而又修长的海军刀不仅能进行快速的应变,而且突刺格挡全能。其优秀的实战性能受到了英国海军的认可。
▲英西战争中几乎所有船员都有佩剑
当英国海军成为海洋霸主后,英国人通过殖民将海军的佩刀文化输送到全世界。不仅欧洲海军受其影响,对日本、美国海军都影响深远。
▲日本海军刀结合了英国佩刀和传统武士刀的元素
直到一战美国还在使用的英式佩刀
到了现代,海军佩剑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保留了下来。现代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都还保留了礼服佩剑的传统。但是佩剑已经变成了一种荣誉和权利的象征,其装饰左右大大高于实战用途。
▲美国海军最高士官长被授予佩刀
我国的铸剑、佩剑文化起源很早。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效仿北方少数民族的径路刀,发展出来了剑。我国剑的发展主要沿着材料从青铜到铁到精钢、长度由短到长的路线发展。在春秋末期就铸造出了青铜混合锡的复合剑。
战国时期,铁剑开始出现,这个时候的铁剑样式不一,功能不同。甚至出现过剑刃长达1米4的巨剑!直到汉朝,剑的样式基本固定。我国中国刀剑工艺的最高水准,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百炼钢”。据说曹操的青釭剑就是“百炼钢”打造的。随着战争水平的提高,剑逐渐淡出了一线兵器,被劈砍性能更好的长刀、朴刀取代。
▲《水浒传》中常提到朴(po)刀
到了唐代以后,剑的实战用途大大下降,倒是在武术圈子里混的风生水起。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剑舞文化。
事实上,我国“崇剑”的传统和传统儒道的洗炼是分不开的。剑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和舞具,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和中国特有的“侠义”崇拜,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学意境,在国人心中占据着远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项背的崇高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剑文化。在华人世界里,崇剑、尚剑的流风习俗至今绵延不绝。
但是中国的海军佩剑却未有先例可循。从宋代以后,中国的造船业虽然一度发达,但是从未有过旗鼓相当的对手。水军也从来都是陆军的副手。即使像北洋舰队这样的近代化海军,也没有佩剑的条例和传统。
最近曝出的中国海军首次举行授剑的新闻广为大家关注。授予13位舰长的海军剑竟然是类似于传统汉剑的造型!这剑的名字也意味深远,号称“深蓝之剑”,当代海军走向深蓝的志向不言而喻!
现代海军的佩剑主要起装饰和鼓舞士气作用,虽然与07式军服搭配有点不协调,但拿着还是很霸气的样子。
被授予人的姓名刻于剑刃之上,体现宝剑的独一无二和对被授予人的激励。剑身锻造非常精细,上面有双凹槽,增加剑身刚度。
“深蓝之剑”寄托深远: 剑长0.8米 时刻提醒持剑者牢记 支队担负的8项使命任务。柄长12.6cm 意为支队是12月26日成立, 同时也是支队战舰出征 海军首批亚丁湾护航行动的日子。刃宽3.14cmn旨在纪念3.14海战,砥砺官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军武菌我认为,所谓“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的说法确实有其内在的道理。海军军官佩剑,作为一种西方海军的传统文化着实有其不可复制性。我国海军文化积淀相对薄弱,这个时候制定授予舰长佩剑的制度,一方面是在尊重和效仿西方海军文化,明确我国海军挺进深蓝,制霸大洋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继承和沿袭我国传统的宝剑文化。是对秦汉时期尚武文化的尊重与肯定。
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今天我们来讲讲西方的剑
西洋剑(rapier)一词直至15世纪末才出现,
有观点认为它始于14世纪的穿甲剑。
人们学会了在剑柄与刃的结合处加上铁条或铁镮用来护手。
只有当它变得更轻一些的时候才被市民佩带,
护手变成更为精致的环状以加强防护力,
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
带着60英寸的长剑走路不但非常笨拙,
还会碰到东西、绊倒行人,很是讨厌,
以至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不得不下令凡配剑长过一码者全部毁掉。
护手的工艺愈加成熟,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时候。
这一点导致了剑身的无限制加长,
不过剑身很快又收缩至36~39英寸的范围。
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
它和更早一些的碟状护手非常相似,
人们经常会把它们和杯状护手搞混,
但我也发现它对我来说实在太浪漫了。
原来能为剑手提供很好保护的交叉护手逐渐退化为装饰品。
形成了小型剑的样子——三角形,
异常轻捷,长度在30~33英寸之间。
小型剑看起来像美丽、致命的小玩具。
很多人都把它们看作终极宝剑和最具杀伤力的决斗武器。
它们只有在现在所公认的规则约束下才是有杀伤力的,
尽管在现代击剑运动中夺剑被视为违例,
但它始终都是一种荣誉的、有价值的策略。
对战时你可以轻易地用左手把对方的剑拨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