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战力如何?装备好战术强,曾硬刚我军两大战神
在回顾我军和国军在1948年进行的大决战时候,有很多民间的军史专家一直是保持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大决战之前国军战斗兵员的素质已经远远落后我军,即使是精锐的五大主力和国军美械部队中,都有大量的壮丁和没经过训练的补充兵。在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桥段,那就是徐东大战的时候,在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中,因为接通电话线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丁小二就是被抓壮丁的小贩。
而且针对国军士兵素质的这种说法,甚至还被某些人演绎为——说国军精锐在抗战中损失殆尽,所以才输了解放战争。针对于网上这种别有用心的论调,雨田君只能说其完全不懂历史。
《大决战》中我军强大的炮兵(剧照)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论调,那么经历过长征,红军三大主力从几十万人,到了陕北之后的还剩下3万人,十不存一,是不是就可以说是毫无战斗力?但就是这样一支减员严重的军队,却是没人敢小瞧的一支钢铁之师。同样的在二战的时候,经过多次补充的苏联军队,在前期损失将900万,开战前常备军队几乎全部拼光,但在二战结束后,却成为欧陆霸主,其装甲部队组成的钢铁洪流更是欧陆国家的噩梦。
抗战结束时的国军远征军和驻印军
同理,在抗战前,国军内部还是各派系相互斗争和挖角,装备也是很弱。但到了抗战结束后国军总兵力已经达到400万(较抗战前翻了一番),而且部队装备因为获得了美援以及日军投降后的留存下来的物资,也提升了一大截。所以历史上的强军绝不是靠养出来的,而是战争练出来。
那么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在解放战争初期,经历过抗日战争正面洗礼的国军在战斗力上还是很不错的。以1945-1947年的国军为例,他们在东北和华东两个重点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锐。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初期,靠着抗日老兵,国军在东北正面战场确实是优势明显。别看刚开始在东北的国军不过30万人左右,但组成这30万人的主力军都是美械的远征军部队,全美式装备,而且战斗人员文化素质高,战术素养较强。
在1946年2月11日,国军新6军王牌22师一部3000多人在沙岭被我军三纵和其他兄弟部队围攻,按理说我军有兵力优势,吃下这股冒进的敌人应该没什么压力。而且此处地形较为开阔,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说是易攻难守。但已经意识到被围的国军,立马开始熟练地抢修工事,深挖交通壕,组成环形和阶梯防御体系。通过地形和训练有素的基层指挥员,层层阻击我军。整个战役下我军歼敌700人,但自身损失达到了2400人,将近3.4:1的战损比在我军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甚至廖耀湘在战后还狂傲地说道“不用援兵,我一个团打他一个军。”
被空运到东北准备对我军进攻的国军精锐
如果说沙岭吃败仗还是吴克华的冒进的话,那么我军战神林总在第一次四平保卫战中的惨胜,则是暴露出我军在战争初期和国军在硬实力上还是有所差距。
当时刚经过整编的民主联军在林总的带领下为了阻止国军,选择在东北战略要冲四平防御国军新一军和七十一军。在1946年4-5月的四平保卫战保卫过程中,虽然我军暂时性地挡住了国军两个美械军的攻击,但此战我军伤亡8000余人,而敌人伤亡只有6800余人,看似双方伤亡相近,而且我军也确实阻止了国军。但作为防守方伤亡反而要高于进攻方,这也证明了当时我军在硬实力上确实很难和国军精锐远征军扳手腕。
战神林总在东北受阻,在华东的我军另一个战神粟裕在开战初期,也感叹国军精锐的部队确实难打。
在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斗中,粟裕率领的我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对面的国军战斗兵员其实并不差,在战后的总结会上,粟裕指出了从游击战转变到大规模运动战时我军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足问题。比如在冲锋的时候总是挺直着腰板向前冲,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而国军乃至日军都是弯着腰分散突击。还有就是机枪在射击的时候不懂交替掩护和点射……而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当时刚从游击战走出来的我军,在战斗素质上确实要弱于精锐国军。
在粟裕七战七捷之后,国军也派出了精锐的整编74师围剿我军,面对有着“御林军之称”的整编74师,在一战涟水时粟裕想过将其全歼,但奈何 74师不愧王牌,在作战中进退有据,在我军的火力下从容撤退。而且百战之兵的整编74师在作战中战术素养很高,各兵种配合娴熟,步炮协同相当厉害,二战涟水的时候,我军与其再次相遇,最终伤亡6000余人,不得已退出涟水。
因此从林总和粟裕这两位我军的战神在战场上对国军战绩以及战后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国军可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在抗战中已经损失殆尽。反而在有经验的老兵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加强下变得更强。
那么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何国军精锐们会越打越弱呢,其实战争双方在作战中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解放战争中,更是如此。而后期国军战斗力变弱也不外乎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基层军官和老兵的流失。
在1948年之前,随着两年的战争,很多国军精锐中基层军官和老兵的不断伤亡,比如远征军和五大主力等,这些主力军的战斗力随着老兵的离开逐渐下降,而且国军为了扩军,将这些骨干抽走,让部队的战斗和凝聚力受到影响。当然这些老兵们在战斗中也会被我军俘虏,经过阶级和政治教育后,多数会选择加入到我军中,为我军带来作战经验和即战力。 以彭总的西野为例,从国军俘虏中补充的“解放战士”有将近一半以上。
在1947年,东野的大练兵使军政素质不断提高,三三制等战法得到推广和应用。经历过土改之后的群众参军热情高涨,再加上多次战争的洗礼以及各种训练和练兵,让我军在作战中“更专业”。当然我军也不是闭门苦练,很多解放战士的加入,也让我军在训练和作战中战力得到提升,比如赫赫有名的华野特纵基本上都是炮兵和工程兵出身的解放战士组成,其特种司令员陈锐霆原先就是国军出身。通过自身的苦练,再加上解放战士的加入,我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技战术技巧都得到质的飞升。
很多解放战士组成的华野特纵(剧照)
当然,除了基层有经验军官和老兵的流失,国军在上层的腐败也决定了他们只会越打越弱。国军内部搞腐败全靠"欺上"和"瞒下",所谓"欺上"便是虚报编制和伤亡,吃空饷。而且很多国军部队过多干涉政府事务,经常垄断商品,干走私之事(刘峙的44军),甚至以战斗力强著称的远征军新1和6军,还经常干投机倒把的事情。
国军的待遇也是很差,补给经常不到位,克扣粮饷,米饭中掺杂着沙子和石头,而且军队中纪律较差,即使是精锐的五大主力也未能做到令行禁止,就这样的军队还指望着士兵卖命?
综上所述,国军在解放战争初期裹挟着抗战的余威,以及全军用命,在刚开始的作战中确实给刚从游击战中出来的我军造成不少麻烦,国军基层部队的正面作战水平确实在我军之上。但随着战事的进展,国军内部之间的派系斗争,军队内部老兵流失严重,再加上我军也在战争中成长。
最终代表人民的我军自然是后来居上战胜国军,在大决战中获胜也是水到渠成。

原创原创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战力如何?装备好战术强,曾硬刚我军两大战神
在回顾我军和国军在1948年进行的大决战时候,有很多民间的军史专家一直是保持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大决战之前国军战斗兵员的素质已经远远落后我军,即使是精锐的五大主力和国军美械部队中,都有大量的壮丁和没经过训练的补充兵。在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桥段,那就是徐东大战的时候,在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中,因为接通电话线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丁小二就是被抓壮丁的小贩。
而且针对国军士兵素质的这种说法,甚至还被某些人演绎为——说国军精锐在抗战中损失殆尽,所以才输了解放战争。针对于网上这种别有用心的论调,雨田君只能说其完全不懂历史。
《大决战》中我军强大的炮兵(剧照)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论调,那么经历过长征,红军三大主力从几十万人,到了陕北之后的还剩下3万人,十不存一,是不是就可以说是毫无战斗力?但就是这样一支减员严重的军队,却是没人敢小瞧的一支钢铁之师。同样的在二战的时候,经过多次补充的苏联军队,在前期损失将900万,开战前常备军队几乎全部拼光,但在二战结束后,却成为欧陆霸主,其装甲部队组成的钢铁洪流更是欧陆国家的噩梦。
抗战结束时的国军远征军和驻印军
同理,在抗战前,国军内部还是各派系相互斗争和挖角,装备也是很弱。但到了抗战结束后国军总兵力已经达到400万(较抗战前翻了一番),而且部队装备因为获得了美援以及日军投降后的留存下来的物资,也提升了一大截。所以历史上的强军绝不是靠养出来的,而是战争练出来。
那么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在解放战争初期,经历过抗日战争正面洗礼的国军在战斗力上还是很不错的。以1945-1947年的国军为例,他们在东北和华东两个重点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锐。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初期,靠着抗日老兵,国军在东北正面战场确实是优势明显。别看刚开始在东北的国军不过30万人左右,但组成这30万人的主力军都是美械的远征军部队,全美式装备,而且战斗人员文化素质高,战术素养较强。
在1946年2月11日,国军新6军王牌22师一部3000多人在沙岭被我军三纵和其他兄弟部队围攻,按理说我军有兵力优势,吃下这股冒进的敌人应该没什么压力。而且此处地形较为开阔,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说是易攻难守。但已经意识到被围的国军,立马开始熟练地抢修工事,深挖交通壕,组成环形和阶梯防御体系。通过地形和训练有素的基层指挥员,层层阻击我军。整个战役下我军歼敌700人,但自身损失达到了2400人,将近3.4:1的战损比在我军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甚至廖耀湘在战后还狂傲地说道“不用援兵,我一个团打他一个军。”
被空运到东北准备对我军进攻的国军精锐
如果说沙岭吃败仗还是吴克华的冒进的话,那么我军战神林总在第一次四平保卫战中的惨胜,则是暴露出我军在战争初期和国军在硬实力上还是有所差距。
当时刚经过整编的民主联军在林总的带领下为了阻止国军,选择在东北战略要冲四平防御国军新一军和七十一军。在1946年4-5月的四平保卫战保卫过程中,虽然我军暂时性地挡住了国军两个美械军的攻击,但此战我军伤亡8000余人,而敌人伤亡只有6800余人,看似双方伤亡相近,而且我军也确实阻止了国军。但作为防守方伤亡反而要高于进攻方,这也证明了当时我军在硬实力上确实很难和国军精锐远征军扳手腕。
战神林总在东北受阻,在华东的我军另一个战神粟裕在开战初期,也感叹国军精锐的部队确实难打。
在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斗中,粟裕率领的我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对面的国军战斗兵员其实并不差,在战后的总结会上,粟裕指出了从游击战转变到大规模运动战时我军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足问题。比如在冲锋的时候总是挺直着腰板向前冲,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而国军乃至日军都是弯着腰分散突击。还有就是机枪在射击的时候不懂交替掩护和点射……而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当时刚从游击战走出来的我军,在战斗素质上确实要弱于精锐国军。
在粟裕七战七捷之后,国军也派出了精锐的整编74师围剿我军,面对有着“御林军之称”的整编74师,在一战涟水时粟裕想过将其全歼,但奈何 74师不愧王牌,在作战中进退有据,在我军的火力下从容撤退。而且百战之兵的整编74师在作战中战术素养很高,各兵种配合娴熟,步炮协同相当厉害,二战涟水的时候,我军与其再次相遇,最终伤亡6000余人,不得已退出涟水。
因此从林总和粟裕这两位我军的战神在战场上对国军战绩以及战后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国军可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在抗战中已经损失殆尽。反而在有经验的老兵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加强下变得更强。
那么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何国军精锐们会越打越弱呢,其实战争双方在作战中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解放战争中,更是如此。而后期国军战斗力变弱也不外乎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基层军官和老兵的流失。
在1948年之前,随着两年的战争,很多国军精锐中基层军官和老兵的不断伤亡,比如远征军和五大主力等,这些主力军的战斗力随着老兵的离开逐渐下降,而且国军为了扩军,将这些骨干抽走,让部队的战斗和凝聚力受到影响。当然这些老兵们在战斗中也会被我军俘虏,经过阶级和政治教育后,多数会选择加入到我军中,为我军带来作战经验和即战力。 以彭总的西野为例,从国军俘虏中补充的“解放战士”有将近一半以上。
在1947年,东野的大练兵使军政素质不断提高,三三制等战法得到推广和应用。经历过土改之后的群众参军热情高涨,再加上多次战争的洗礼以及各种训练和练兵,让我军在作战中“更专业”。当然我军也不是闭门苦练,很多解放战士的加入,也让我军在训练和作战中战力得到提升,比如赫赫有名的华野特纵基本上都是炮兵和工程兵出身的解放战士组成,其特种司令员陈锐霆原先就是国军出身。通过自身的苦练,再加上解放战士的加入,我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技战术技巧都得到质的飞升。
很多解放战士组成的华野特纵(剧照)
当然,除了基层有经验军官和老兵的流失,国军在上层的腐败也决定了他们只会越打越弱。国军内部搞腐败全靠"欺上"和"瞒下",所谓"欺上"便是虚报编制和伤亡,吃空饷。而且很多国军部队过多干涉政府事务,经常垄断商品,干走私之事(刘峙的44军),甚至以战斗力强著称的远征军新1和6军,还经常干投机倒把的事情。
国军的待遇也是很差,补给经常不到位,克扣粮饷,米饭中掺杂着沙子和石头,而且军队中纪律较差,即使是精锐的五大主力也未能做到令行禁止,就这样的军队还指望着士兵卖命?
综上所述,国军在解放战争初期裹挟着抗战的余威,以及全军用命,在刚开始的作战中确实给刚从游击战中出来的我军造成不少麻烦,国军基层部队的正面作战水平确实在我军之上。但随着战事的进展,国军内部之间的派系斗争,军队内部老兵流失严重,再加上我军也在战争中成长。
最终代表人民的我军自然是后来居上战胜国军,在大决战中获胜也是水到渠成。
小议“三三制”
来源:雪球App,作者: 不明真相的心魔,(https://xueqiu.com/9917756625/227204249)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战斗效能惊人!)
投资是否也需要考虑借鉴三三制?大A股值得投资投资的股票有大盘蓝筹、低估值、高成长的分类。但是由于市场资金有限,往往会形成结构性的行情。如果你恰好投在了对应的分类中,吃香喝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投对赛道,那么可能颗粒无收,甚至还要亏损。所以,投资的组合应该借鉴三三制。
怎么弄呢?30%的资金投资于大盘蓝筹,30%的资金投资低估值股票,30%的股票投资于高成长股票,还有10%的资金留作机动资金。每个分类中可以考虑1个宽基指数+2个自选分类,这样即使自己的资金较少,也可以尽可能覆盖较长的战线,最大限度避免错过行情的窘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做了这样的一个组合, $三三制组合(ZH3144747)$
相关资讯
上篇:解放军十大战役简介
下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中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