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3 09:01:21
发布时间:2023-12-22
·政理》里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地,临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叮嘱他要多亲力亲为,不要轻信传闻:“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真实,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为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百姓当中了解情况,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邺地的真实情况。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可见,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何况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次,孔子看到学生颜回从刚煮好的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吃饭时孔子旁敲侧击地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刚才有炭灰飘进锅里,把米饭丢掉太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见,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听、亲眼看,还应亲自察、亲手做,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误判。
...左玉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像唐德刚那样以相关文献补口述之不足而详加注释的做法,是口述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访谈者的介入及用文献补充,并不意味着访谈者在整理口述录音并加工制作成著作时可以随意改变受访者的口述访谈录音。有些访谈者为使口述历史著作有“可读性”,在撰写笔法上采取了“灵活”一些的做法。这种“笔法”是很危险的,将会有损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有可能迁就“可读性”而无意中牺牲“真实性”,在原则上是不能允许的。这个原则,就是访谈者介入的最后底线。口述历史注重的是史学家特有的“秉笔直书”,不是文学家“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表述技巧。
来源:雪球App,作者: suns123,(https://xueqiu.com/8202972534/338079697)
撰写:美国历史学顾问 | 日期:2025年6月10日
《启功口述历史》是国学大师启功(1912-2005)在九十余岁高龄时完成的口述自传,由弟子赵仁珪、章景怀整理,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2022年三联书店推出修订版。作为满族正蓝旗后裔、清雍正帝第五子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的身份赋予其口述内容双重独特性:
:完整呈现从晚清贵胄到新中国教育家的身份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