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唐代从军古诗词

更新时间: 2025-09-16 22:51:33

站內所有关于唐代从军古诗词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唐代从军古诗词有关的所有知识

唐代李益《从军北征》古诗欣赏及解析涨知识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行舟、夜上受降城闻笛、喜见外弟又言别、隋宫燕、江南曲、写情、听晓角、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塞下曲、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上洛桥、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春夜闻笛、送诸暨王主簿之任、从军北征、塞下曲·其一、游子吟、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同崔邠登鹳雀楼、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暮过回乐烽、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相和歌辞·置酒行、立秋前一日览镜、喜邢校书远至对雨同赋远晚饭阮返五韵、与宣供奉携瘿尊归杏溪园联句、乞宽禅师瘿山罍呈宣供奉、边思、饮马歌等。

...

古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雁门太守善于招揽贤才, 你这书斋中的文士也毅然投笔从戎。 岂止是以宝剑酬谢知己的恩情? 更要以兵法谋略辅佐军中纲纪! 战马嘶鸣,送你离开御沟远行, 家中亲人夜夜凝望刀环,盼你早归。 燕南的春草染上离别的哀伤, 蓟北的黄云布满征人的愁绪。 听说你甘愿舍身杀敌报国, 又何必嗟叹年少未能封侯?

诗人以 “雁门太守能爱贤” 点明了崔校书从军的一个原因是遇到了赏识自己的长官,营造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氛围。“麟阁书生亦投笔” 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崔校书虽为书生却有远大抱负,毅然选择投身军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这一行为的赞许和激励,也暗示了友人此次从军是有意义且值得肯定的。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宁唯”“更有” 的递进关系运用巧妙。“玉剑报知己” 体现了崔校书为报答知遇之恩的决心,而 “龙韬佐师律” 则进一步表明他不仅有报恩之心,更有凭借自身所学兵法来辅助军队、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豪情,展现出友人的才华和抱负。

...
相关标签:
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唐代架空历史小说 唐传奇最经典十部作品 唐宋八大家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唐家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