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1 06:38:15
二十九年二月在舍卫国对佛教访问团团员讲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 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 。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 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 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
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
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顿渐品》的主要内容牵涉到佛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对禅宗所主张的开悟的理解,究竟是顿悟还是渐悟。 这个问题可以说在佛教里边讨论了一两千年,最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想从目前的佛教界来看,好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为什么不能够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呢? 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要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是有困难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由于佛法流行的区域文化背景不同,因为佛法分为三传,也就是南传、北传、藏传。南传是小乘佛教,北传就是我们现在汉语系或者叫汉传佛教,再加上藏传佛教密宗。这三传佛教对于佛法顿悟、渐悟的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从南传佛教来看,它绝对是主张渐悟的,不主张顿悟。那么像汉传佛教,它也不是统一的,分为各个宗派,也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佛教本身对顿悟渐悟也有不同的看法。藏传佛教就更复杂了,因为它的派系也很多。但是从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观点、根本教义来看,悟、开悟、明心见性,能够把过去的一切疑惑、障碍一下子推翻了,一下子来一个突破,应该说这本身是一个顿的问题而不是渐的问题。豁然贯通,就是一下子、刹那之间贯通,所以说“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对于一个道理的明白,固然有一个逐渐的积累,但是它到了成熟的时候,所谓“瓜熟蒂落”,由渐变到突变,渐变就是渐悟,突变就是顿悟;或者说由量变到质变,量变就是渐悟,质变就是顿悟。量变是一个过程;到了质变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飞跃。所以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有逐渐的积累,有豁然的突破。所谓顿、渐,照我的理解,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比如说,像六祖大师,从他开始听到《金刚经》一直到他到五祖那个地方去,是不是也有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呢?他的悟道是不是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呢?只是说他量变的过程比较短,质变来得快;也就是说,这一世他的渐变的积累的过程很短,顿悟来得很快。这是一种情况。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