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9 09:26:35
清末文学家刘鹗写过一篇小说,叫《老残游记》。小说以一位名叫老残的走方郎中的见闻为主线,揭开了晚晴社会黑暗割裂的一面,同时也指明了酷吏误国、酷吏害民的社会真相。
而小说里曾提到过这么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即尼姑庵这种佛门清净之地,竟然有不少少女陪客,俨然成了高级妓院。很多读者或许会以为这只是刘鹗夸张的写法,现实里根本不会存在。然而笔者要说的是,《老残游记》是一本写实小说,清末那会的尼姑庵,可能还真就如小说里写的一样。
其实,刘鹗并不是第一个指出尼姑庵“不干净”的人,在明清不少书里都有过类似的记载。凡事不会空穴来风,那会的部分尼姑庵还真有一些问题。
明清时期的太过久远,这里笔者就按下不表了。就来说说近代民国广州的尼姑庵,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广州,尼姑也被叫做师姑。而民国时广州有七大著名的不正经尼姑庵,还被戏称为“七大名庵”,这“七大名庵”就是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尼姑庵虽然对所有女性都广开佛缘。但里面的尼姑其实是分三六九等的,最下等的自然是那些年纪大,长相丑,且出身贫苦的女性。她们进了尼姑庵后一般都是干些挑水、扫地、挑粪、种菜的粗活累活。由于干这些活经常要把裤腿扎起来,所以他们有被称之为“扎裤尼”。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立,随后逐渐传播到整个亚洲各地,甚至影响到了世界的许多国家。我国便是受佛教文化深远影响的重要地区之一。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众所周知,出家修行者通常居住在专门的修行场所。比如,和尚们会住在寺院内进行修炼,而尼姑则在尼姑庵中闭关修行。她们的生活清净严格,必须断除一切恶念,恪守戒律,每日吃素、诵经念佛、打坐修行,以求内心的平和与觉悟。
最初,尼姑庵的设立是为了给古代出身富贵的女子提供一个专门拜佛祈福的场所。由于古代封建礼教束缚,社会普遍认为寺院是和尚的专属地,女性出入寺庙不便且易引发非议,于是便专门建立了尼姑庵,让女子能够安心修行而不受闲言碎语的干扰,这也为女性修行提供了保护。
出家人的戒律非常严苛,禁止杀生、饮酒、妄语、盗窃等行为。相传古代尼姑因障碍较重,所需遵守的戒律比男众还要多,甚至高达三、四、八戒不等。由此可见,尼姑不仅要遵循繁复的戒律,而且其所居之地作为佛门圣地,自然要求环境清净祥和。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尼姑庵表面上是清净的信仰之地,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利益交易,甚至被一些富裕阶层视为“青楼”场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佛门清修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最初由释迦牟尼创立,后来它传入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影响深远,众多国家都深受其教义影响,其中中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出家人需要生活在专门的修行场所。比如,和尚们通常会在寺院中修行,而尼姑则会在尼姑庵中进行他们的修持活动。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必须摒除一切恶念,严格遵守戒律,每天定时吃素、诵经、打坐等,专注于心灵的修炼。
最初,尼姑庵的设立,源自古代一些富贵家庭女性对于宗教的需求。由于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寺庙多由男性主持,女子进入寺庙难免引发闲言碎语。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特地建立了尼姑庵,专门供女性修行,这样一来,女性在此修行,不仅方便了她们拜佛祈福,还避免了外界的指责。
出家人有着极为严格的戒律,诸如不得杀生、不得饮酒、不得妄语、不得偷盗等。传说中,由于女性被认为有较多的业障,她们的戒律往往比男性还要多,需要遵循三四八戒的要求,生活更加戒慎恐惧。
然而,虽然尼姑庵原本是清净修行的圣地,然而在民国时期,某些尼姑庵却因为其背后暗藏交易,逐渐变成了有钱人眼中的“青楼”。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位于广州一带的“药师庵”,这个尼姑庵因一起丑闻而声誉受损,并被世人误认为是充满世俗交易的地方。
...民国时期,广州尼姑庵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然而,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调查发现,这座尼姑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 它还暗藏着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广州尼姑庵就成为了富人“猎艳场”的代名词。富有的商人和政府官员们在这里聚集,一边欣赏表面上的青灯古佛,一边享受背地里的私人乐趣。这一切都是在庙方和尼姑的默许下进行的。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罕见。由于社会风气保守,许多富人和官员往往只能在这样的地方寻求他们无法在公共场合得到的满足。而寺庙等地方则因其宗教色彩和法外特权的存在,成为这些富人的最佳选择。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方面,这样的行为违背了宗教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严重侵犯了尼姑庵的尊严和声誉。
另一方面,这些富人和官员的行为也暴露出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阶级和性别歧视现象,对于妇女尤其是尼姑的尊严和权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秘密逐渐被揭露,尼姑庵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如今,这座古老的寺庙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它留下的却是深刻的教训和警示。人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和道德的基本准则,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宗教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回历史的尊严和文化的复兴。
...僧人在我国一直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大众的印象当中他们吃斋念佛、一心向善、普度众生。往往是一些看破红尘,亦或者在尘世中难以生存的人的归宿,出家人也分佛家和道教,人们熟知的、人数最多的是佛教,男的俗称和尚,女的俗称尼姑。
这样原本被称誉为佛门清净地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些变异,也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一心向善,清心寡欲。
在一些世俗小说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描写,比如《三言二拍》当中就有许多关于一些道士、和尚骗财骗色的文章,在著名的《红楼梦》中也有毁僧谤道的描写,比如智能儿与秦钟行风月之事。
接着从《红楼梦》说,其中也有几回是专门描写贾府女眷到寺庙烧香还愿听戏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寺庙往往是勋贵之家喜爱去的地方之一,除了布施吃斋,他们还会在寺庙听戏,把寺庙当作娱乐场所之一。
《红楼梦》的成书时代是晚清时期,这个时候的寺庙等地方已经脱离了本质,时间到了民国时期,寺庙的发展就更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广州作为一个沿海的城市,经济和思想的萌动就更早一步。民国广州尼姑庵的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表面修炼暗地敛财,达官贵人的“猎艳场”。
尼姑日常的吃食非常简单,也就是粗茶淡饭,维持尼姑庵日常消费的花费并不多。一般的尼姑庵经济来源有三种,一种香客捐赠的香油钱,一种是尼姑出去化缘得来或者是出去做法是的报酬,还有一些尼姑庵有自己的地,种一些日常的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