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慈禧全传是正史吗还是伪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00:25:15

站內所有关于慈禧全传是正史吗还是伪史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慈禧全传是正史吗还是伪史有关的所有知识

再读高阳(慈禧全传(六卷八册))书评

昨天开始重新读慈禧全传。这套书是我在10年以前买的,当时全套大概80多块还是90多块的样子。最后一本瀛台落日,我有2本,书店给多了一本。 劳工对此很不理解,说,你怎么看来看去就是这几本书,不是看过了吗,为什么还要重新看一遍? 呵呵,书如果看过一遍就不用再看,那还买下来干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面,慈禧全传写得最好的是第一部慈禧前传和第三、四部玉座珠帘。最后两部写得不好,很粗糙。 高阳的好处是笔墨细腻生动,人情世故是他最爱津津乐道之处,所以小说对话尤其有神韵,值得回味。清史也是他最下功夫的部分,写来头头是道。 高阳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枝节太多,严重影响主线。看慈禧传的人,想看的是慈禧一生的故事,而非把咸丰、同光编年史一块块硬生生拼接起来。二是作者的主观很强,对他自己喜爱的人物不免过度褒奖,对不喜欢的人物要么潦草带过,要么歧视有加。 总体来说,高阳大部头的作品,只有胡雪岩是整体水准较高的。慈禧全传和红楼系列都有尾大不掉、枝蔓不清、主观蔽眼的缺点。

《慈禧全传》。放下有种如释重负之感。读第一遍,感觉出乎意料的好:不仅熟悉了一段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历史,更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到同一件事的不同叙述的多种可能(我几乎没有把它当小说读)。而且,作者对朝章典故的引用如探囊取物,对历史细节现场感的感还原也让人身临其境,引经据典举重若轻,寻章摘句信手拈来,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当然也因此有些地方读起来有点吃力。后来读第二遍(这一遍没从头读),仍被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宏伟的规模所震慑,而且惊异于对人情世故的深谙和通透,洞若观火,常让我掩卷沉思半晌才能理解,惭愧!可以说让我大开眼界。近期又读第三遍,除了上述好处之外,这次却让我读的颇为吃力。平时甚忙,我都是挤出碎片时间来读书,碎片时间不适合读大部头,但我没法子,因此不免不连贯。这次给我的感觉,作为历史小说来说,有不少白璧微瑕。首先,对一些“知识点”、人物生平介绍等多有重复出现,似无必要,也许此书是连载或者写的时间过长导致写作过程忘记前面已写过了?不得而知。其次,详略不当。感觉事无巨细不分主次,行文拖沓,有些无关宏旨的内容也荡开一笔铺陈一番,看得人昏昏欲睡;有的需要详细交代的,却又虎头蛇尾,像曹毓英,前面写的活灵活现,后面莫名其妙的“无疾而终”。再有,文字也算是典雅吧,但也可以说是平庸,谈不大上文学技巧。有人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并称,这我倒是很认同:都算是通俗小说吧。但总的来说,我对这小说的评价不低(主要不是文学上),因为这种规模的历史小说,实在也找不到更好的。总比唐浩明们强太多太多了。当然,不能不承认,我读这书怀着功利之心。这应该是最后一次读了,卷帙浩繁,颇费脑筋。读两次是学习,再读就是消耗了,就像在浑浊的河水中随波逐流。

...

有意思的历史

四月底的时候,栗子小姐送了一套《慈禧全传》。足足有十本,拿到手里死沉死沉的。虽然沉点儿,倒也没有觉得怎么了。不想这一看,竟然从草长莺飞的五月,一直看到一叶知秋的十月。时光如水,悄然而逝,近半年的光阴就这样在高阳的文字中忽忽而过。慈禧就像一个管家的老太太,虽然恋权,但确实有能力。而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败大家庭,也确实离不开她。唯一可惜的是光绪,他差点就改变了历史。光绪真可怜。慈禧赖以中兴的曾国藩死了,还有他青出于蓝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死了,还有一个张之洞可以凑合着过。慈禧死了,张之洞也死了,大清就没人了,剩一口气了。到这里故事就完了。 在这之后,来了一群人,来来往往的,热闹极了。有保皇立宪的,有闹共和的,有的压根儿就是跟着瞎起哄的,唯恐天下不乱。就这样把个大清折腾亡了。这里面最能嘚瑟的是一个叫孙文的,然后就真的共和了,有了中华民国。共和之后没过几天安静日子,窝里斗还没有完,又开始了抗日。等抗完日,竟把个江山给弄丢了。江山易手,就这样到了天朝。然后才有我坐在这里感慨:这书真他妈的长,里面人物实在太多了,事情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一边看,一边忘。看完一遍竟然还稀里糊涂的。高阳讲故事就喜欢随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就讲到哪,就没有他不知道的。这都怪他历史掌故知道的太多了,书读杂了。用他自个儿的话说,有点“尾大不掉”。经常是天南海北一顿狂晒,正事没说几句,就开始跑偏,很多次都绕不回去了。高阳这点不如我,我就很少跑偏。看来,真要想知道这部书里说的是个什么意思,至少得看2-3遍。 妈蛋。辛辛苦苦看了五个月,白看了!

...
相关标签:
慈禧太后三部曲是哪三部 慢慢挺腰律动 憋宝牵羊类经典小说推荐 懂个啥刑侦三部曲是哪三部 懒人听书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