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7 06:41:16
遭此挫折,李霨深感恩威不测,却又不敢为自己强辩,只得上疏谢罪,杜门引咎。过了三月,他又奉旨官复原职,仍入阁内事。
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其在关外时期简陋的旧律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形势。为此,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初年下令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颁布了《大清律集解附例》。但是, 《大清律集解附例》沿袭了大明律的全部形式和内容,不啻为大明律的翻版,与清初的现实情况仍相去甚远。顺治在亲政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试图再行纠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四月,李霨受命和大学士觉罗巴哈纳等校订律例。他们对外关时期的定例、上谕中的指示、各部院衙门条例历加分析,将应入律各条款录成满、汉文册,进呈与顺治。
顺治去世后,康熙帝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鳌拜等人引用顺治遗诏中自责之语,强调行事要遵循清太祖、太宗时期的旧制。于是,内阁又改为内三院,李霨改任弘文院大学士。因康熙即位时年龄尚小,所以康熙初年朝廷机务都由辅政大臣秉持。在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性情庸儒,鳌拜则意气骄横,与苏克萨哈政见多有不合。李霨身为阁臣,既要与辅政诸臣商议政务,又不愿卷入他们之间斗争的漩涡,委实要费些心思。他自有一套应付之规:每当鳌拜与苏克哈萨议政时发生了冲突,李霨总会先在一边默然静观。待一番争辩将息,他才缓缓谈出自己的简要观点,谋定是非。若见到票拟有所不当,他不会直接去要求改正,而是于谈笑间旁引曲喻,使他人渐渐醒悟,然后再慎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更正之策,这样辅政诸臣每每能听取李霨的意见。
...清朝的皇帝中,乾隆皇帝的身世比较扑朔迷离。 按照官方说法,乾隆皇帝的生母是熹妃钮祜禄氏,出身世家大族。
但是在民间传说和野史中,乾隆是雍正皇帝一夜情的产物,雍正喝了鹿血酒,在热河行宫临幸了一个宫女李金桂。 可能是因为李金桂长得五大三粗,容貌上实在欠缺,雍正并不承认李金桂的身份,即便李金桂生了儿子弘历,也只是将这个儿子养在行宫里。
第三种说法则是乾隆的生母本是王府一个不受宠的格格钱氏生的,后来过继给钮祜禄氏,这才有了继承大统的资格。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四阿哥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身世,将民间野史的传闻和第三种说法结合了。弘历本是热河行宫里的宫女李金桂生的,一直低调地活在行宫里。后来甄嬛回宫需要更尊贵的身份,雍正便给甄嬛冠以钮祜禄氏,还将四阿哥弘历给甄嬛做养子。
有了甄嬛,再加上弘历本身就聪明伶俐,很快就受到雍正的重视。在斗倒了皇后和齐妃所生的三阿哥之后,四阿哥居长,本身又优秀,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一个宫女叫李金桂,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皇太后便是雍正皇帝的熹妃,这一点是公认的。
那么熹妃,究竟是格格钱氏,还是钮祜禄氏呢?
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有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年氏和李氏,此时有记载钱氏的身份是格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