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6 00:48:28
杨炯的《从军行》是初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雄健的笔力、激昂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现了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及整体解读:
1.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暗示外敌入侵、战事紧急。 - **西京**:指长安,唐代都城。烽火竟已映照长安,可见边患之严峻。 - **不平**:内心激荡难安,既有对国事的忧虑,也有报国的渴望。 **赏析**:开篇以烽火意象渲染紧张氛围,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奠定全诗慷慨基调。
2.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牙璋**:调兵的符信,象征朝廷的威严与使命。 - **凤阙**:代指皇宫,凸显出征的庄重与神圣。 - **铁骑**:精锐骑兵,体现唐军战斗力。 - **龙城**:匈奴祭天之地(一说为敌方要塞),借指敌营。 **赏析**:对仗工整,画面从“受命出征”到“围困敌城”,展现战争的宏阔场景,气势如虹。
3.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雪暗**:大雪纷飞,天色昏暗,暗示环境恶劣。 - **凋旗画**:战旗上的图案因风雪侵蚀而褪色,暗写鏖战之久。 - **风杂鼓声**:风声与战鼓声交织,烘托战场肃杀氛围。 **赏析**:视听结合,以自然环境的严酷反衬将士的英勇,细节刻画极富感染力。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下面是小编的杨炯从军行原文及翻译,欢迎来参考!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 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 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炯的《从军行》一诗写了一位书生投笔从戎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写书生是如何投笔从戎的,又是如何挥别高堂妻儿的,也没有描述一路上行军的场景,作者反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如第三句刚写辞京,第四句就已是战斗打响围住了敌人,紧接着又描述了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又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且使该诗具有了一种鲜明的节奏,如同瀑布自九天之上飞流直下给人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的凸显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军士气壮山河的铁血风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战狼》,之所以成为我国电影票房的新高度,我觉得并不是国人头脑发热,而且每个人心中那份炽热赤诚的国家归属感和荣誉感,至今记忆犹新冷锋高举五星红旗的画面。
前几天,一段香港专业进修学院校长怒斥“港独”学生的视频在两地的网络上火了。校长一段训话,让人由心钦佩。“港专作为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必定高举爱国旗帜,这个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即使殖民地时代都没有退缩过...你们如果连这件事都不知道,那就是你们选错了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