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2 22:28:18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还是很有性质的,以至于我一口气读到凌晨四点,但是看完我感觉不是很舒服,因为本人之前都是读东野圭吾的,每次读完都觉得速度正好,也很合理,废话也不多,就挺舒适,所以看完这个书有一些槽点想说(当然,本人才疏学浅,槽点只属于个人浅薄的看法)
1.整本书的谋杀手法真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除了把痕迹擦的都很干净,犯罪嫌疑人并没有什么更狡猾的地方。
2.这本书可以说是作中作,但是这本作中作的故事虽然跟原本的案子中的人物都有相似之处,但是情节确实没什么大的关系,隐藏之处只是在不停的提到狮子,因为女人喜欢星座,她本身射手座,所以就想找个狮子座,所以才会嫁给凶手,总是感觉牵强了一些。还有书中的凶手是本案凶手的名字的拼写,就这个作中作和案子本身其实不太能有大关联,以至于感觉就是多读了一本侦探小说。
3.马丁这个人物,就为了不想老被老婆压着,就想让老婆,让大家以为他就是杀人凶手,甚至差点害死苏珊,让自己成为真的杀人凶手,就为了获得家庭地位?那我确实不懂被女人压着的男人心里到底有多难过,以至于做这种离谱的事情。。。而且感觉写这个人物没什么意义,不知道作者就是想增加悬念,让大家猜测凶手是这个人,还是想表达被老婆压一头男人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欧美系推理真是压力太大,动不动就写到4、500页的篇幅,这本更是近600页了,一不小心读一本要4、5天,还是日系推理一天一本读起来过瘾。不过仔细想想,这本书的结构来说,相当于买一本读两本了,还是挺值的。
平时读多了日系的社会派、设定系之类的,突然读回这种古典本格推理,还是挺过瘾的,能够跟着书中侦探一起一步一步地猜凶手,这才是读推理的乐趣所在。当然,这也是我爱阿婆的原因,作者的这个系列一直遵循阿婆的古典推理之路,比他的另一个“关键词、关键句”系列好多了。
先说这本书的主案件,也就是布兰洛大酒店的案子,其实特别简单,认准一个准则就行了——真凶一定是配偶。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怀疑配偶的呢?就是劳伦斯夫妇找到苏珊,跟他讲述八年前的案件的时候,甚至都还没有说出塞西莉已经失踪了,我就觉得八年前的案子一定是艾登犯的,古典推理就是有这点好处,总是有某种规律可循。
然后是案中案《阿提库斯·庞德来断案》,先得吐槽一下这个书名,苏珊取这么个书名确定书卖得出去吗?就跟儿童文学一样,这种名字的书在中国是卖不出去的,不对,应该是在现实世界都卖不出去吧。
其实这个故事我一开始就怀疑那个女秘书,一般来说侦探的助理或者秘书这种角色,都是隐形人,存在感要多低就有多低,而且必须要神蠢,不停地问侦探各种蠢问题,让侦探得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彰显侦探的英明神武。结果这个秘书存在感也太强了,一开始在办公室夸夸她办事精明也就算了,结果到了审问证人的环节,她居然还撒谎诈证人,整个推理宇宙,都没有这么聪明的女秘书,从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怀疑她了,到后来,她居然到人家酒店办公室去把别人亏空公款做假账的证据偷出来了,简直就做实了她有身份。如果是日系推理,很有可能就是表面上的侦探神蠢,完全破不了案,就像毛利小五郎,旁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中年女秘书才是真正的大侦探,就像小学生柯南。可惜这不是日系推理,而且按照书中的设定,阿提库斯·庞德是一个系列作品,这个侦探也已经破了不少大案了,在书中的表现也配得上一个英明神武的侦探角色,那么这个女秘书肯定就是凶手了。
...八年前的一起凶杀案,被作家写在了小说里。
八年后的一起失踪案,源自看懂了这本小说的暗示,发现凶手抓错。
为了找到失踪者,一个和两起案子都无关的编辑,踏上了错综复杂的破案征程。
这三件事本应是自成独立的体系,但是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之下,交错在一起。
不,是四件事,凶杀案、小说里的凶杀案、失踪案、破失踪案。
你一会儿要操心凶杀案到底凶手是谁,到底为什么凶手会抓错,凶手又为什么肯认罪,一会儿又要琢磨那本小说到底和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暗示了什么,与此同时,还要破小说里那个凶杀案,万一是暗示了凶杀案的真正凶手呢。
还要思考为什么失踪者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就会导致失踪,失踪案和凶杀案的联系是什么,与此同时,还得操心主人公,也就是负责破失踪案的这个编辑,她和男朋友到底会分手吗?她会在破案的过程中出轨吗?她妹妹的生活到底幸福吗?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感非常强,主人公是个女编辑,但是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个男作者,这个思维是真的跨越。
在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的看书过程中,你会因为自己的聪明绝顶而鼓掌叫绝,又会因为被作者耍了生气不已。
闲的无聊?只要翻开这本书,保你大脑高速旋转起来,不再昏昏欲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