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苏轼家的父子三人

更新时间: 2025-10-12 19:53:52

站內所有关于苏轼家的父子三人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苏轼家的父子三人有关的所有知识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三苏祠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感慨:“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清康熙年间重建,成为最负盛名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三苏”中的父亲苏洵,27岁时才发奋读书,终成大家。他坚持淳朴文风以及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两个富有文学才华的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不仅文章千古流传,接力形成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更是为人世代称道。

尤其是苏东坡(苏轼)的故事,至今依然传诵不衰:杭州治理西湖,勇战疫情;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徐州抗洪守城,寻找煤炭;惠州引泉入城,化缘建桥;儋州改进民风,教化民众……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勇于担当的品质为后世景仰。

...

祖宗赵抃与苏轼父子三人的一世情谊

《栾城集》卷二十四《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辙(苏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璀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 ”。。。苏辙此文作于(北宋)元丰三年。

嘉佑二年春,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四月母逝,兄弟一起离京回家乡眉州守制三年;依当时官场的应有礼节,本乡进士回(离)家乡当谒见地方长官。时抃公为成都府路转运使,眉州属成都府路,嘉佑四年十月,苏轼兄弟二人始初拜见抃公于成都,二位才俊的谒见给抃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也使抃公对培养双俊的苏父——苏洵有了相对直观的了解,“未曾谋面,却已心知”。于是次年向朝廷推荐本路人才时,抃公郑重推荐了苏洵为试校书郎。为此,苏洵作了《谢赵司谏书》(抃公嘉佑五年九月调任右司谏),感谢抃公 ”,苏轼兄弟二人对抃公推荐乃父之举,心存感激,更增进了对抃公的情谊。 苏辙后来在筠州(今江西高安)与赵屼(抃公次子,字景仁)唱和,仍提及两家蜀中情谊,他在《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写道 :“共君友契非今日,蔽芾棠阴自剑南”。 之句。。治平三年四月,苏洵卒于汴京,苏轼兄弟护丧入蜀,熙宁二月除服返京,兄弟又“中见公于京师”(时抃公任参知政事)。

...

曹操父子三人和苏轼父子三子各有成就两者谁的文采更高一些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父子和苏轼父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句俗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文采方面的高低,很难做出量化的比较,因此,如果有人问曹操三父子和苏轼三父子哪一方文采高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复杂而且很难服众的,我们勉强做个探讨。

历史上出现过这样很有趣的一幕,那就是曹操三父子和苏轼三父子都是显赫一时的文学家,当然,苏轼三父子的文学造诣是妇孺皆知的,而曹操三父子由于是兼职的文学家,所以,他们的文采情况难免被人忽略。

曹操的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短歌行》、《白马篇》。《短歌行》光是开头的4句,读完以后,就让人感到曹操对人生的高超感悟,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的大局观。尤其是那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是说出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的一生悲剧。

人生在世,几乎所有人都如同朝露这样,与历史的深远相比,人一生的几十年光景,本质上和这朝露有什么区别?

并且,人的一生其实多数是充满了痛苦的,不说别的,因为几乎每个人的青春回忆,都充满了让人感到难过的片段,或多或少都有追悔莫及,也都有无可奈何。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而已。

好不容易,人到了成熟的而立之年,到了发现一切能看开的不惑之年以后,我们却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因此,当中年人读这首《短歌行》的时候,往往会黯然泪下,这种厚重感,其实是后世很多文人的作品所做不到的。

...
相关标签: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 苦修长篇修仙小说 苦难儿媳的霸气逆袭人生 英国三大女作家 英国三大幻想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