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5 02:26:02
原标题:爱情片变成悬疑片或许也是现实一种
细心的你会发现,影片中那只悬赏百万寻找的猫叫巴纳姆,张赫买枪时走进的那个荒芜而诡异的魔术园也叫巴纳姆。这些看似与故事无关紧要的元素,其实是创作者留下的标签,就像是古时候烧砖人留下的名签,低调地暗示细心的后来人,这些东西不是凭空出现。
作为悬疑推理片,《真相禁区》的理论依据即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一系列饰演证明了一种心理学现象,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心理在当时一位叫做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指出,自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表演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喜欢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真相禁区》围绕着“巴纳姆效应”概念做文章,讲述了一个由“笼统的、一般性的”表象引发的案中案“婚外情”悬案。片中任达华演绎的中二症侦探费鑫与霍建华饰演的下岗警察仇乐组成“二神探”搭档,韩国型男张赫则与热依扎组成貌不合神亦离的夫妻档,加上国际黑帮的恩怨纠葛,演绎了一出集动作、喜剧、推理、悬疑、复仇和犯罪元素于一体的诡谲故事。
...在《现实一种》这部小说中,“血”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贯穿了全文。余华对于血的陌生化叙述,突破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血的书写样式,使其更具奇幻诡异色彩,具有更丰富的象征意味。血的出现,不仅是死亡的象征,是人物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人性野蛮残酷的象征。
这篇小说中血多次出现,且对血有着大量的细节描写,不像以往传统文学作品中,聚焦于血的质地与温度等,而是从血的形状、视觉感受、味道等方面具体描绘。
第一次出现对于血的具体描写,是皮皮无意识地摔死自己的堂弟之后,皮皮对于堂弟所流出来的血的观察。皮皮看到血像一朵正在慢吞吞开放着的花一样,开放着的花本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而余华却用来形容死亡。这里体现的是孩童皮皮对于死亡的未知,也是生与死的对照,奠定下了全文书写生命的脆弱与荒诞的冷峻基调。山岗看到自己儿子的血时,也是描绘了血的形状。山岗所看到的,是血流枕巾上像是印在上面的某种图案。山岗看了一会那图案,用皮皮的头将那图案隐蔽了起来,因为那图案使山岗觉得有些可惜。没有直接写出山岗的悲痛,而是借对血的形状感到可惜表现出。
文中多次描写了血给人的视觉感受,无论是皮皮,山峰、山峰妻子、山岗妻子,他们所看到的血都是光亮耀眼的。小说开头写的是下着雨的早晨,且晴天在山峰山岗两兄弟的印象中,像在童年般遥远了。但在后续接连的死亡中,始终都是大晴天,晴天照着血迹,使其明亮鲜艳,产生一种诡异、虚幻的效果。山峰妻子看到自己儿子的血,在阳光下显得不太真实,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她产生了幻觉,甚至没有意识到那个是她的儿子。皮皮看着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他觉得像一种鲜艳的果浆。其他人所看到的血也都是如此,在阳光下是明亮鲜艳的。死亡本是压抑阴沉的,在这里明亮的阳光将这些沉重消解,留下一片虚无。
...《现实一种》是余华的一部中篇小说,成文于1987年。 小说主要讲述了两兄弟互相仇杀的故事。
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这一家有一位老妇人,还有她的两个儿子山岗和山峰的小家庭。 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四岁,弟弟山峰的儿子还在摇篮之中。 山岗山峰和他们的妻子去上班,他们的老母亲和孩子留在家中。
皮皮失手将堂弟摔在地上,导致堂弟毙命,这一家人的悲剧便爆发了。 山峰为了给儿子报仇,一脚踢飞了皮皮,皮皮死掉; 山岗为了给皮皮报仇,将山峰捆在树上,让狗舔他的脚底板; 山峰的妻子报警,山岗被判死刑,遗体被捐献,尸体被解剖。 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老母亲也在孤单中死去。
小说读来令人毛骨悚然,血腥、暴力、无情、冷漠充斥其中。 读罢之后,回来思考,这个故事为何会产生如此恐怖的感觉,除了故事情节的设定之外,还和余华设定的亲情背景、营造的漠然氛围和零度叙述的方式有关。
一、亲人之间的感情缺失、酿造了冤冤相报的悲剧
余华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家庭中,人们常说亲兄弟明算帐,但是亲兄弟之间报仇到性命丢失还是少之又少的。 悲剧看似从四岁的皮皮摔死堂弟开始,其实,这个家庭本就没有了温情。 情感丧失已久,皮皮不过是使矛盾显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