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13 17:23:08
汉朝建立后,为确保帝国的长治久安,进入暮年的刘邦,主旋律就是平叛。也许有人是真的谋反,但也有人是被诬陷谋反而最后不得不谋反。 刚刚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刘邦就收到了有人告韩信谋反的报告。见于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不敢带兵直接平叛,而以巡游天下为名来到陈县,并要求相关诸侯前来叙旧。 相邀叙旧,韩信非常害怕。为了讨好刘邦,韩信杀掉了从项羽军中前来投靠的钟离昧,并将钟离昧的人头献与刘邦。当然,韩信这种杀友求生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刘邦的认可,韩信一到陈县,就被刘邦给绑了起来。 韩信对刘邦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接着,就把韩信丢到车上,直接打道回府了。 到了长安,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状,削去王位,将韩信改封为彻侯,号为淮阴侯。在京城的韩信并没有收敛一点性格。却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一次韩信见到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自称臣下,并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韩信出门后,自嘲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其实,同为列侯,何况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而萧何与张良都倒向了吕后的阵营,面对樊哙伸来的橄榄枝,你韩信又有什么理由故作清高? 在长安,刘邦曾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的才干,韩信夸夸其谈,忘乎所以。刘邦问韩信:“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汉初三杰指的萧何、张良、韩信,刘邦能当上皇帝汉初三杰功劳最大,但伴君如伴虎,最终汉初三杰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
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开一次惊险的生死搏杀。刘邦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那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出乎刘邦意料,张良的回答不是谢恩,而是谢绝,他不要。
在张良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计的。究竟什么用意呢?
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或“以韩制张”的目的。
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不过,张良觉得回绝得过于简单了也不好,总得给刘邦留点面子。
他对刘邦说,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败,逃难时和你相识于留(“留”是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我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实在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于是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经过这场风波,张良毕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凉。他看到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
...吴双江转自《若雨中文网》 (文
刘邦把韩信带到洛阳后,没有按照韩信预想的那样杀死他,而是把他释放出来,削去他楚王的爵位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的猜忌未曾消除,便经常用生病的理由来躲避朝见和跟随刘邦出行。韩信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功劳最大,可是现在竟跟周勃、樊哙等人同样是侯爵,心中恼怒不已。樊哙等人尊敬韩信以往的军功,对他敬重有加,在韩信去樊哙府中拜访时,樊哙以接待王爵的礼数迎接他,他出门后对家奴说:“我这辈子竟跟樊哙同起同坐。”这话一传出去后,得罪的不仅是樊哙,还把那些功劳与樊哙同等或在樊哙之下的人都得罪了,从此更没有人在刘邦面前为他说话,韩信的居功自傲为自己招来了不少政敌。
韩信的自傲不仅在同僚面前咄咄逼人,而且在刘邦面前也同样不加以掩饰。有一次宴会,刘邦问他:“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实话实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他:“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得意地说:“我带的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一听,心中气恼:“你小子这分明是在说我能力不如你啊!”可脸上仍笑着,说道:“既然你比我会带兵,那么你为什么会在陈地被我捉住?”韩信一听,尴尬地说:“陛下的长处不是带兵,而是会任命将领。所以我只能在陛下手下做事。”刘邦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他说的是实情,可是对他的一身傲气更加厌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