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生(豆瓣)
在对话批评中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变体,那就是作家访谈录。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张英。《文学人生作家访谈录》对名作家、新生代作家的访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还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学术性,不同于一般记者的采访,这种访谈往往是心灵间的碰撞和作品理解的交流,深受文学界好评。张英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对21位新生代作家和名作家进行全面的追踪、访谈,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在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显示了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对话”精神。

余华的《活着》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引发人们对生...
余华的《活着》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其中,“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情,突然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然半生。”这句话道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人生短暂的现实。
人到中年,往往会遭遇一种“中年危机”,这种危机并非源自孤独、贫穷或衰老,而是因为你发现自己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种遗憾和不甘,如同烟火人间中的很多事情一样,既值得回味,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在这种遗憾和不甘中,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梦想去生活,而是被生活所驱使,所限制。然而,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和现实。我们不能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面对不如意和遗憾,我们应该用理智去接受这种现实,同时也要用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人到中年,开始懂得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开始懂得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
人生没有回头路,没有完美无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拼搏,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到中年,是一个转折和机会。通过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可以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让我们不忘初心,在后半生中认清自己,一起努力和拼搏,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活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讲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这部小说没有浮华的修饰,没有矫情的情感,就像一位老者在平静地讲述他的故事,让人在听过之后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其中最经典的四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让无数人感到振奋: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这句话让人明白,只有经历过痛苦和困难,才能真正理解时间的价值和慈悲。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经历过坎坷和挫折,才能深刻体会到路程的漫长和艰难,才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命运再怎么不好,只要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和不幸。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矛盾和复杂,人生中充满了各种苦难和不幸,但是我们要学会微笑面对,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也要学会坚持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和未来。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
《活着》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无论你是满意还是失意,都应该看看这本小说,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余华《活着》日本版自序
我曾经以作者的身份议论过福贵的人生。一些意大利的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将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福贵的虽然经历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出于上述的理由,我在其他的时候也重复了这样的观。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更多的感受了幸福。于是那些意大利中学生的祖先、伟大的贺拉斯警告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劝说他幸福。”
贺拉斯的警告让我感到不安。我努力说服自己:以后不要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现在,当角川书店希望我为《活着》写一篇序言时,我想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我要谈论的话题是——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租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说的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少小离家老大回,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太平广记》卷弟二百七十四讲述了一个有时间创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护的少年,资质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请明日,崔护独自来到了城南郊外,看到一处花木葱翠的庭院,占地一亩却寂若无人。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少女娇艳的容貌在门缝中若隐若现,简单的对话之后,崔护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的理由进入庭院,崔护饮水期间,少女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妍”。两人四目相视,久而久之。崔护告辞而去,少女送至门口,此后的日子里,崔护度日如年,时刻思念着少女成的容颜。到了第二年的请明日,崔护终于再次起身前往城南,来到庭院门外,看到花木和门院还是去年的模样,只是人去院空,门上一把大锁显得冰冷和无情,崔护在伤感和叹息里,将一首小诗提在了门上:
去年今日此上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
这简单的故事说出了时间的意味深长。崔护和少女之间除了四目相视,没有任何其他交往,只是夜以继日的思念之情,在时间的节奏里各自流淌,在这里,时间隐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又掌握着两个人的命运。我们的阅读无法抚摸它,也无法注视它,可是我们有时可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来到一样,我们不能注视也不能抚摸,我们只能浑身发抖的去感受。就这样,什么话也不说,什么行为也不做,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可以更短暂或者更漫长,崔护和少女玉洁冰清的爱情便会随风消散,便会“人面不知何处去”。类似的叙述在我们文学里随处可见,让时间中断流动的叙述,让后再从多年以后开始,这时候截然不同的情景不需要铺垫,也不需要解释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在文学的叙述你,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另一个例子来自但丁的《神曲》中的诗句。当但丁写到箭离弦目标时,他这样写:“箭击中了目标,离了”,这诗句的神奇之处在于但丁改变了语言中的时间顺序,让我们顷刻间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速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间不仅仅创造了故事和情节的神奇,同时也创造了句子和细节的神奇。
我曾经在两部非凡的短篇小说里读到了比很多长篇小说还要漫长的时间,一部是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另一部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这两部作品异曲同工,他们都是由时间创造了叙述,让时间帮助着一个人的一生在几千字的篇幅里栩栩如生,与此同时,文学叙述中的时间还造就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和《百年孤独》的故事和神奇,这些篇幅浩瀚的作品和那些篇幅简短的作品共同指出了文学叙述的品质,这就是时间的神奇。就像树木插满了森林一样,时间的神奇插满了我们的文学。
最后我应该再来说一说《活着》。我想这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为他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世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的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知道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叙述是否有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北京,二零零二年一月十七日
下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