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存神炼气铭》之无极心法诗解
孙思邈《存神炼气铭》之无极心法诗解
有《无极心法》参考,无极心法,是道家的一种养生心法。
孙思邈很推崇疾病的预防,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摄生就是养生的意思。他从小体弱多病,因此立志从医。其发明了“养生十三法”,又称“聪明法”。
碧光欲环,龙吟初现,游走天地,功诸关节,筋力易换,转衰为壮,内视观心,握固静思,固精练气,运转奇经,养气化神,上行重楼,神还虚领,月影以避,一光未通,虚化三花,阳气乍露,日之初升,所谓无极心法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通此道者,能存能亡,神能飞行,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若欲安神,必练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静至定俱,身存年永,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天地以地生人,故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神气若存,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天无其右。
碧光环绕,仿佛有龙吟之声初现,气息游走于天地之间,功效作用于身体的各个关节,使筋力得到更换,由衰老转为强壮。通过内视观察自己的内心,握固静思以凝练精气,运转体内的奇特经络,将养育的气转化为神,神上行至重楼(指身体的重要部位),再回归至虚灵之境。在修炼中,要避免月影(可能指外界的干扰或杂念),待一光(指修炼中的某种境界或光明)通透,虚化出三花(可能指修炼中的某种成果或境界),阳气初露,如同日之初升。这就是所谓的无极心法。
伪道只能养形,真道则能养神。掌握此道者,能存能亡,神能飞行,有移山之力,即便形体化为灰土,其神依然不灭。
要安神必先练气,气存于身内,神安于气海。气海充盈则心安神定,静至定俱则身存年永。神灵变化,出没自在,无往不利。天地以生人,人无时无刻不离气。神气若存则生,神气若散则死。欲存身,必保神气。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俱全则无敌于天下。

丹田火起别慌张!三招驯服体内真气,站桩功力暴涨的秘诀
还记得第一次感受到那股热流在丹田涌动时的震撼吗?几十年站桩生涯中,我见过太多拳友在这个关键节点慌了神——有人被这股“气”吓得立刻收功,有人盲目导引结果岔了气。今天就告诉你:站桩得气后,如何稳稳当当“降伏龙虎”,让内气真正为你所用!
一、 先搞明白一个问题:你站出来的这股“气”到底是什么?
可别被玄之又玄的说法带偏了!咱们内家拳和道家讲的“气”,实实在在扎根于身体感受。《黄帝内经》讲得通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站桩时,你感觉到的热、胀、麻、流动感,就是身体放松到极致,气血加速运行、能量开始高效汇聚的真实信号!这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玄法”,而是你下盘稳如磐石、心静似古井时,身体自然产生的生物能量流。就像《内功四经》里那个绝妙比喻:“气之凝聚,如火之始燃。” 那股丹田发热,正是你体内能量被点燃的火苗!
二、 真气萌动后,最忌这三件“错事”
初次得气,丹田温热或四肢微颤实属平常。若因心头一慌骤然收功,如同浇灭初生火种,前功尽弃!《拳意述真》早有告诫:“勿忘勿助,绵绵若存。” 记住,稳如泰山才是根本。
真气初生,微弱如游丝。此时若用意过猛,强行引导它在经络里“闯关”,极易气机岔乱,胸口发闷、头晕脑胀找上门!师父当年教授我们时常叹:“意重则火炽,反伤真元。” 用意得轻,像呵护幼苗。
真气运行自有其道,绝非你用意念生搬硬套的木偶。若死死用意守住丹田或某处,反而成枷锁,阻滞气机自然周流。道家《坐忘论》讲“虚静无为”,站桩亦当如此,松开束缚,气自流通。
三、 稳稳驾驭真气的三重境界(内家真传心法)
第一重:松静为基,观照如灯(养气)
真气萌动后,松静二字价值千金!把站桩时的“松沉感”再深化一层——想象自己如古松扎根,不着丝毫拙力。此时心意微微内敛,似有似无地“观照”着体内气感变化,只“看”(觉知)不“管”(干涉)。《苌氏武技书》讲“存神养气”,正是此意。坚持此法,真气自会如溪水汇流,日渐充盈壮大。
第二重:循经导引,若有若无(行气)
待真气充盈稳定(如丹田温热感持续、稳固),方可尝试极轻柔的导引。比如感到气聚丹田饱满时,可存一丝“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念,或想象气如暖雾,极缓地沿督脉(脊柱)自然升腾,沿任脉(胸腹)自然沉降。切记!用意如微风拂柳梢,重了就僵!《少林拳术秘诀》言导引“贵在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乃行气真谛。此时常伴虫蚁爬行、温热流动之感,是气行经络的吉兆。
第三重:丹田为炉,周天自运(炼气)
可进入更高层次的“丹田呼吸”与“炁(qì)归丹田”。将呼吸的根渐渐落于小腹丹田,一呼一吸间,仿佛丹田在微微开合鼓荡,吸纳天地清阳之气,炼化体内能量。此时无需刻意导引,真气自会沿任督二脉(小周天)或全身经络(大周天)循环流转,如环无端。拳谱所谓“真气自转,河车自搬”,正是此等妙境,此时周身融融,精力弥漫,是功力登堂入室的标志。
四、 古人总结留下的“护身符”:
切莫在狂风大作、寒气刺骨、人声鼎沸处站桩。虚邪贼风最易趁你体表毛孔放松、内气升发时乘虚而入!《黄帝内经》强调“避之有时”,站桩亦需择良时佳地。
饱食后气血聚于胃肠,强行站桩易气滞;腹中空空则能量匮乏,难养真气。饭后休息1小时,或微微饥饿时最佳。
并非站得越久越好!真气活跃时若感到明显疲倦、心烦意燥,即是身体发出的“收功信号”。留有余兴,方是长久之道。《周易参同契》喻为“炉火”需调,文武有度。
重病、高烧或极度虚弱时,当以静养恢复为要。此时强行站桩调动气血,无异于透支灯油,得不偿失。
站桩得气,是功夫登堂入室的起点,而非玄虚终点。驾驭真气的核心秘诀,不过“松静自然”四字真言。将其融入每一次站桩的骨子里,让呼吸深长、心意平和、身体松沉。假以时日,真气自然奔涌于四肢百骸,滋养身心。内劲生于松静处,真功尽在自然中。
注:本文严格依据传统内家拳理论及道家养生典籍核心要义撰写,所涉拳谱包括但不限于《内功四经》、《拳意述真》、《苌氏武技书》、《少林拳术秘诀》,医理根基源自《黄帝内经》,并符合道家经典《坐忘论》、《周易参同契》对养气炼神的根本论述。文中所有操作指引均基于可验证的传统修炼原则及作者实证经验,杜绝主观臆造。
华夏古武心法之上古炼气功法口诀
我们先看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这个体腔的分层空间,左右是输尿管;左右偏上是肾气和肾上腺;再往上,左上方是胃和脾,右上方是肝和胆;正下方是小肠;再往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则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体腔的平衡位是横结肠,脐上一点是胰脏,左下方是降结肠,右下方是升结肠,十二指肠在此窍穴的右方纵穿而过;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分叉处,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最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下部则是骨盆。古武网,古武功法,华夏古武心法。 《阳气就是幸福,邪气就是痛苦,扶正却邪就是硬道理》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意守下丹田有助于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内部联系,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协同动作,从而大大激发了生命力。人体下腹部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人体许多植物神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经的活跃,腹至近腰部毛细血管也将随之活跃,而且很快会吸收神经末梢中的废物,经肝、肾、大肠排出体外。这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与肾、胰、肝、延髓均有植物神经联系,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的条件反射,活跃性腺功能,又能反馈到下丘脑的植物神经中枢,故可增进植物神经功能。下丹田附近有肾腺、性腺等内分泌体。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强,增加人体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从中医和道家的角度看,下丹田对人体活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经络行始的起点,是“十二经脉之根”,是“呼吸之门”,是“三焦之源”,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男子养精、女子护胎的处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脐(胎儿在母体中赖以吸收的根蒂),后通肾(人之精、命之本处)。意守此处,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穴皆开。呼吸往来,增强了元气,调动了经脉。所以下丹田又被称为中宫和炁穴。元气积蓄于丹田,逐渐充盈后,就会自动流向全身各个经络,产生通经走气的现象,气畅血和,流注自如。 肚脐又称命蒂,也叫神厥,是人体能量从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枢纽。肚脐内含着人天相应和运化的奥秘。下丹田是调整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中心部位,意守此处有发动内气、贯通经脉之效,而“通则不痛”。 概括上述,下丹田为元气所聚、积蓄之处,是生命活动的枢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后天呼吸之气接蓄先天元气。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强壮下元,尤为老年人或破体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意守下丹田可纠正“上盛下虚”的现象,平衡阴阳。另外意守下丹田由于强化了脏腑的功能,还可以增强排毒、解毒的作用。 意守肚脐能治百病,上面说的这些就是意守肚脐能治百病的原因。自古以来守窍之法虽多,但初学者都应该以意守下丹田为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