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心法修炼的简单步骤
有很多的人在修炼道家内丹心法的时候没有一个修炼的简单步骤,所以觉得在修炼的时候会感觉很混乱。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那么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在修炼道家内丹心法修炼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步骤,在修炼的时候就会方寸大乱从而影响到修炼呢,不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丹的修炼主要是出于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自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有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在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一带的方士们出于原始的神仙信仰,即开始探求服食仙药而成仙的途径。秦始皇派方士求长生不死药,结果没找到,既然现成的仙丹找不着,那就自己炮制炼就,于是秦汉时期试炼金丹的方术便出现了。到了汉武帝时代,试图用丹砂等药物炼出长生不老药服用,这就是外丹的起源。结果很多人服食丹药死亡。隋唐之后,外丹术渐渐走向衰亡。与此同时,以人体丹田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旨在修炼人体内气的内丹术渐渐兴盛起来。内丹是在服气、行气、导引、胎息、房中术等修炼基础上发展而来。内丹术沿用了外丹的许多名词。
内丹一般分为 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 这些都是约数
筑基,就好比建筑高楼首先要打好地基,筑基的关键在于 “ 炼己 主要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如何排除杂念,取得入静,使真意显露出来。《天仙正理》:“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
在修炼道家内丹功法心法的时候最讲究的就是气了,不管是修炼小周天还是修炼大周天一样讲究的是练气,为什么说要打通任督二脉呢,简单来说不就是为了通气吗,那么为什么修炼道家内丹心法要那么讲究气呢,不防我们来下面我们来看看!
要能有力的去打通任督二脉上的难关,就要有充实的元气(能量)基础。否则元气不足,力量弱,就无法将这些难关冲开。造成气机不上不下。气不足,强行用意引气称之为煮空档。依据《周易》理论,人在未生的胎儿时期,乾坤对位,心肾二脏呈纯阴纯阳之象,;既生之后,乾坤易经,心肾二脏已成坎离二卦,非纯阴纯阳之象。加之到了成年之后,由于各种欲望的耗损,先后天精气已不足,故须先使已失的精气充实起来,然后方可将肾中的一点先天真阳加以熔炼,使其回返先天之态,此即炼精化气一节的内容和目的。分为如下六个步骤,即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和炼药。其简要过程为:摆好姿势,止息杂念,使心身入静放松,即为炼己;然后一念归中,凝神入气穴,意守丹田,引气令长,缓缓调匀调细呼吸,使后天之呼吸与先天气穴(丹田)相接,此为调药;由于凝神入气穴,散失耗损之精气得以补足,故而静极生动,先天一点真阳之气于恍惚杳冥中显现,是为丹田气动,此为产药;先天真气发动之后,不可让其消失自去,亦不可化欲动情转随后天浊精外泄,故须依法采之,令火逼金行,是谓采药;采药之后,须将其放入炉中(下丹田)以文火养之,以备熔炼,是谓封炉;封炉之后,按时起火,意气相随,进火退符,谓之炼药
在丹田气足的基础上,下丹田气动,则气可以自动冲关。
习者会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再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仍然回到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通小周天”。小周天通后,会感到浑身舒畅。
小周天炼到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
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
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真气越来越旺,越积累越多,气满丹田。而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中,静极复动,而出现六种景象,一般称为“六根震动”。《仙佛合宗》中描述说。“须和大药生时,六根先自震动: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之类,皆得药之景也。”当以上六种景象出现时,即为正子时,所产之药称大药。
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
最后,出神是上等功夫一般人达不到
上面是为大家讲述的修炼道家内丹心法中如何练气的一个简单步骤,如此可以看出修炼内丹功是练气是多么重要,练气乃任督二脉通,任督二脉通方能促进全身血液的流通,而全身血液的流通就达到一个养生的作用。以上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夏古武心法之上古炼气功法口诀
我们先看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这个体腔的分层空间,左右是输尿管;左右偏上是肾气和肾上腺;再往上,左上方是胃和脾,右上方是肝和胆;正下方是小肠;再往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则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体腔的平衡位是横结肠,脐上一点是胰脏,左下方是降结肠,右下方是升结肠,十二指肠在此窍穴的右方纵穿而过;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分叉处,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最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下部则是骨盆。古武网,古武功法,华夏古武心法。 《阳气就是幸福,邪气就是痛苦,扶正却邪就是硬道理》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意守下丹田有助于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内部联系,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协同动作,从而大大激发了生命力。人体下腹部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人体许多植物神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经的活跃,腹至近腰部毛细血管也将随之活跃,而且很快会吸收神经末梢中的废物,经肝、肾、大肠排出体外。这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与肾、胰、肝、延髓均有植物神经联系,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的条件反射,活跃性腺功能,又能反馈到下丘脑的植物神经中枢,故可增进植物神经功能。下丹田附近有肾腺、性腺等内分泌体。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强,增加人体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 从中医和道家的角度看,下丹田对人体活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经络行始的起点,是“十二经脉之根”,是“呼吸之门”,是“三焦之源”,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男子养精、女子护胎的处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脐(胎儿在母体中赖以吸收的根蒂),后通肾(人之精、命之本处)。意守此处,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穴皆开。呼吸往来,增强了元气,调动了经脉。所以下丹田又被称为中宫和炁穴。元气积蓄于丹田,逐渐充盈后,就会自动流向全身各个经络,产生通经走气的现象,气畅血和,流注自如。 肚脐又称命蒂,也叫神厥,是人体能量从先天转化为后天的枢纽。肚脐内含着人天相应和运化的奥秘。下丹田是调整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中心部位,意守此处有发动内气、贯通经脉之效,而“通则不痛”。 概括上述,下丹田为元气所聚、积蓄之处,是生命活动的枢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后天呼吸之气接蓄先天元气。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强壮下元,尤为老年人或破体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意守下丹田可纠正“上盛下虚”的现象,平衡阴阳。另外意守下丹田由于强化了脏腑的功能,还可以增强排毒、解毒的作用。 意守肚脐能治百病,上面说的这些就是意守肚脐能治百病的原因。自古以来守窍之法虽多,但初学者都应该以意守下丹田为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万两黄金不与人的通气势(混元一炁)道真
“万两黄金不与人的通气势(混元一炁)”,是内家拳(尤其是形意、太极、八卦等)中极为核心的高级功法境界,被视为“不传之秘”或“拳中至宝”。这一概念融合了武学、丹道与哲学思想,需从多维度理解其内涵与修习要旨。
1. 基础筑基(形正、气顺、神宁)
内家拳从“术”升华为“道”的钥匙 ,其价值确非黄金可比。但修炼者需铭记:“练拳不修德,必定要着魔”。唯有以松静为本、以德养功,方能真正步入“
相关资讯
丹道修行:道家真传,南宗百日筑基功法秘诀!
1. 经过养、采达到一定火候,积蓄在下丹田的真气,气机发动,以逆呼吸作所谓“橐龠运动”。 卯酉在小周天阶段指位置,非指时间,人身前脐后肾处称卯酉,沐浴在小周天时指休息,大周天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