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内容及修炼方法概述
需“螺旋九影”为基础,可幻化九影诱敌,结合“九阴白骨爪”威力倍增。
口诀分两种:王重阳的“左旋右旋天地旋”与柳无罡的“左转一,左转半”。
音波功,分四重:从内气共鸣到无相音罡,可震慑心神或布罡护体。
需先修九阴神功百日,于极阴之地吸纳阴气,气贯十指,隔空取物或伤人。
以阴气摄魂夺魄,甚至吸取他人功力,需在坟场夜半修炼。

道家上乘筑基功法周天法(二)小周天功,炼出真气,迈进一步
此法是李少波先生创立的,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真气运行法共分五步:
(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泊泊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
(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症的即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
(4)通督勿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拔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
通督脉是一个飞跃,也是加深功夫的关键性进步。过去把这一段叫“积气冲关”(即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也称“后天返先天”,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未通之前,常感背部向上拔伏,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皆是必有的现象。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即所谓“小周天”。这时就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感觉了。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有的因经络不通而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一般人则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
(5)元神蓄力育生机。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而在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每日3次,每次1小时或更长一些,越长越好。1月左右,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有下丹田与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这期间,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有似虫蚁爬行,眉心鼻骨紧张.环唇麻紧,身体时热时凉,皮肤随呼吸而开合,吸则收,呼则放,有时轻浮飘渺,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这些感觉都是经络畅通、内呼吸旺盛、真气活动的表现。坐到极静时,以上诸像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而内行的真气越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这种境界都是真气充足,生物电集中的表现,至此境界,原有的沉疗痼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愈。并能益好延年。
以上五步应循序渐进,但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又是前一步的必然趋势。不管哪一步,都以集中真气,贯通经络,实现真气运行为目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运真气,使之集中于下丹田,叫做“炼精化气”,为初级阶段;第四步是把下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称为“炼气化神”,为中级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纯熟精炼,经络畅通无阻,练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逐渐平静,入静更深,表现为清清静静,心如止水的样子,此阶段称为“炼神还虚”,属于真气运行的高级阶段。
武火,即为一种猛烈的呼吸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蒸惠、冲山、贯通任督脉,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通周天。第一步要熟悉十二时位。就是运周天时意念运行所经过的有一定呼吸和数数讲究的部位。这些部位共有12个,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所以用时辰的名称来表示。
子位(腹腔底部中心),丑位(尾闾稍上),寅位(腰部稍上),
卯位(后心),辰位(大椎上一节),巳位(枕位),
午位(百会),未位(眉中),申位(喉窝),
酉位(心窝),戊位(上腹中),亥位(脐下两寸)。(见图16)
十二时辰相应于身体任督二脉上的十二个部位。这些部位称为“窍”,只有在运周天时才有时位意义。而不运周天时。作为时位的“窍”则是不存在的。
第二步要掌握呼吸的方法,呼吸在周天功中被称为“火”,相应的轻重则叫“文武”,运周天过程中,分布于督脉的六个时辰部位与分布于任脉的六个时h展部位其呼吸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侧重。前六个时辰部位(子丑寅卯辰已).一般吸气较重,呼气较轻,吸气时自已能听见声,呼气时则轻柔无声;后六个时位(午未申酉戌亥)则是吸气时轻。呼气时重,吸气轻柔无声,呼气则重而有声。
意念在每个时位停留时,都要数数。前六个时位,一般是默数四个九,即吸气时数一至九,呼气时不数数,共重复四遍;后六个时位一般是数四个六,即在每个时位时,吸气不数数,呼气数一个六,共重复四遍,十二时位中有两个特殊的时位,意念在该部位停留时,呼吸也随之停止,默数四次九(卯位,后心位置),或默数四次六(酉位,心窝位置),然后定位(神念仍在原处停留一段时间)。由于卯、酉二位不用呼吸,即所谓不用“火”。所以叫“沐浴时位”。
熟悉以上两个步骤以后,取坐式。放松入静后,从子位开始,在子位(即会阴穴)做“吸四九”,即做四次呼吸,每次呼吸时.吸气时重而有声,意念随气直达头顶,同时默数至九,呼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连做四次。
子位做完后,将意念移至丑位,做“吸四九”,要求与上同,接着做寅位,卯位,辰位,已位,意念移到午位时,先稍作停留,不呼不吸。紧接着做“呼四六”,即呼气时重而有力,意念随气直达下丹田,同时默数一至六, 吸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这样一直呼到亥位,就是转了一个周天。注意到卯酉位时,不吸不呼,但照样数数。
空松功:一切顺其自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真气流遍全身经脉!
空松功,是以脑子放空(无思无念)、机体放松(身如垂柳)、由静到定(一心静定)为特点的练功方法。本功法综合了儒、释、道、医各类气功的原理,对无病强身、有病治病都有良好的作用。
即身手姿式、摆法,分为站式、坐式、卧式、手式。要求全身放松。
1.站式:身体平正自然,两手自然下垂,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双足尖与足跟力量平衡著地(图1-20)。
2.坐式:分平坐、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四种(图1-21)。
3.卧式:分直腿和自由盘腿仰卧,以及侧卧曲一腿、曲双腿、直腿等五种(图1-22)。
以上各式均应做到头颈平正自然,两眼轻闭,口含微笑,舌平放,舌尖轻抵上腭。
4.手式:分前拱式、垂直式、抱丹式、抱球式四种,站坐均适用。
(1)前拱式:两手虎口交叉于胸前,右手左上(左手在上也可),手心向下抬平、摆在胸口前,两臂成弧形,成一椭圆形。
(2)垂直式:两手自然下垂,双肘和掌指微曲,中指在大腿两侧靠拢裤缝(只适用于站式)。
(3)抱丹式:按前拱式双手虎口交叉,顺其自然地放下,松松的环抱下丹田,手心向里(注意手腕关节不宜太弯曲),两臂成弧形,成站立抱丹式或平坐抱丹式,平坐时交叉的双手搁于大腿上。
(4)抱球式:两手在腹前作抱球状,拇指相对,手心向里,两手心距离及与腹部距离为20~25厘米。
身手姿式摆定后,意行“十松一笑”,即从头顶百会穴起意想头顶松,印堂松,人中松,喉头松,两肩松,胸部松,腹部松,臀部和大腿松,双膝和小腿松,脚掌涌泉穴松,嘴角向上,露出微笑。同时对颈椎、脊柱、四肢等全身骨节肌肉都要想一想,使整体有一种轻松舒适、偷快的感觉。十松练熟后可从简,只注意印堂、人中、两肩三松即可。
空松功的核心是“空松静定”四个字,关键在心法,特点有三:
1.不讲周天火候,一切顺其自然。
2.不讲“意守”讲“意照”。守是守住不放,照是适当照顾一下。
3.本功法制定一套心法口诀和要诀。三一口诀即“一片混沌”“一心笃定”“一觉就止”, 必须默念。练功时首先要松下一切权、名、利和公私事务,然后默念一句,照做一遍:
一句:身如菩提(从百会松到涌泉,逐一做好“十松”,后默想枝叶万千如菩提树)。
二句:心似明镜(全身放松后把思想意识冻结到无思无念的境地)。
四句:不知有身(进入到无人无我的境界)。
六句:一片混沌(达到一片混沌的更高境界。念2~3次能达此境界,就可不念)。
以上念一句,呼吸一次。练十松时,念到一个松字自然呼气,意想气从松的部位呼出,自然帮助入静。如尚不能入,可改用下述四种意照功法:意照虚空(意想宇宙空间)、意照整体(不是哪一个部位)、意照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再入内一寸三分处)、意照患部(为了治病,还要默想“我要驱除这个病患”)。
本功法以鼻吸鼻呼自然呼吸为主,息如深、长、匀、细为原则,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如念“一片混沌”第一口诀,未能达到空静境界时,也可辅用“随息”“听息”等息法。并默念第二口诀,方法同前。
身如垂柳,逐步放松(按前述“十松一上”方法做)。心息相依,绵绵若存(随息、数息、听息都是心去依息,心跟息走,绵绵不断,若存若忘,似有似无之意)。气归气海,意照窍中(气海即整个下丹周围小腹一大块;窍中即心法中四个意照之外,择其所需任照一处)。一心笃定,永葆青春(笃定是意念纯笃,不思别的什么,无病者念“永葆青春’,保持青春长驻,防老长寿;有病者应该念“驱除病患、治好病症”,并意照患病部位)。
若杂念未除,可念“空心止念”口诀三句;不怕念起(人的思想如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足畏),只怕不觉(只怕不觉得,在求静之中,常有此病),一觉就止(一觉到了、马上就要止住,不继续想。所谓“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另外还制定有功法要诀,必须把握。身法要诀:平正自然;心法要诀:修心好似冬枯树,身心寂然不动,放松要如秋天垂柳,枝枝向下松垂;息法要诀:深长匀细,顺其自然。
1.擦手:两手掌心相对摩擦36次。
2.摩面:用擦热的双手摩面,以中指沿着鼻梁两侧从嘴角向上摩擦面部到两眉、印堂,再向两边回下到嘴边、上下来回摩擦36次,向上稍重,向下稍轻。
3.擦耳:大拇指和食指夹住耳轮,拇指贴在耳后乳突骨,上下摩擦36次。
4.擦腰:用双手掌和手指上下摩擦腰椎两侧36次。
初练气功者,一达到松静的境地,全身或局部便会很自然地产生各种感觉和现象,如微凉、微热、微痒、酥麻、轻浮、沉重、摇动、震跳,这叫作八触。出现2~3种或6~7种,依各人情况不同而不同,皆为自然现象,不必介意。如练功不得法,或功法不对头,出现大动时,要注意用意识加以控制,以防偏差。空松功只要按本功法的练法、口诀、要诀要求去练,而不夹杂别种功法,是不会出现大动,不会出偏的。有的人产生双手臂转动或翻动,头部或上身左右前后轻微摇动,也是平衡对称的轻微小动,而且自动必然会自停。个别人万一遇有大动,则加以意识控制,可使其不动。无数事实表明,只要按照功法要诀去练,本功法是决不可能出现大动的。
由脑子放空,排除权、名、利、公私事务一切杂念的空,开始练身法、心法,“身如垂柳”“十松一上”到身心入静,都在不知不觉之中;虎口交叉的双手会感到微热.觉得拉不开。小腹部、胸腹部慢慢到四肢和全身都感到微热或酥麻,好似有一股热气流遍全身经脉的感觉,整个身体非常舒服。这就是空松功的“整体周天’,它是在完全无念无思、极度安静中产生的元气、真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并对自身进行调正和修复,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长寿的目的。整体周天比沿任督经脉的线状周天运行较为稳妥,不会出偏差。它能由静入定,使大脑皮层细胞处在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状态。初练者只能定数分钟,功夫深到一定程度,可定1小时、数小时,或更长时间,面对治病强身起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要更快一些达到整体周天,可用一种“有为法”来帮助。在练站功或坐功、卧功一开始,默念几遍空松口诀,念一句做一句,全身放松练到几天之后,可使用深呼吸法,吸入气到下丹田,呼出意想气从胸腹部向四肢呼出。每天练功2~3次,每次练10~50息。待四肢手指足趾尖都有气感后,再练5~30息,便停止这样的呼吸,仍改为自然呼吸,练一片混沌功夫。练到一定时期,一达到一片混沌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整体周天的气感。
用深呼吸法引气达四肢,便是帮助功夫迅速达到整体周天的助功法。
相关资讯
修炼功法,修炼真气的功法口诀
道家修炼的十七个基本功法 早期道家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 修仙功......
上篇:道家上乘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