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剧遇到好书,我才读明白这本书:路过人间,你我都是摆渡人
最近在看一部豆瓣9.5分的高分剧,读一本豆瓣评分只有6.2分的书。
高分剧与低分书同时进行,才发现很多人都误解了这本被喷为“琼瑶阿姨的魔幻类玛丽苏”的书。
对了,剧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书是《摆渡人》。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最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经出到了第三部。
《摆渡人》讲述是这样一个故事 :
单亲女孩迪伦在去见亲生父亲的途中,因为火车事故意外身亡。死后,她在摆渡人的引领下去往灵魂的下一站。
在摆渡途中,摆渡人崔斯坦保护着迪伦不受恶灵的侵害。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逐渐产生了爱情。
然而,但当终点抵达,他们却不得不分开。
由于放不下崔斯坦,已经抵达终点的迪伦选择从终点返回,独自重历艰险,寻找崔斯坦。
最终,迪伦与崔斯坦一起克服了生死界线、重返人间。
乍一看,的确是一个玛丽苏爱情故事。对吧?
可是如果能够跳出狭隘的爱情故事,再来重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讲的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
有一个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最喜欢的角色的投票,获得最高票的是应思悦。
在李大芝遇到困难的时候,与李大芝无亲无故的应思悦选择全心全意地帮助她;
在弟弟应思聪得了精神病以后,她选择克服一切困难照顾弟弟;
甚至在知道李大芝是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以后,她也坚定地站在李大芝的身旁。
可以说,应思悦是现实世界中李大芝和应思聪的“摆渡人”。
而当应思悦选择与男友分手、面临弟弟的疾病时,李大芝也同样选择了不离不弃,与她相互扶持。
应思悦和李大芝,她们是彼此人生困局的“摆渡人”。
《摆渡人》故事中的迪伦与崔斯坦也是一样。崔斯坦保护着迪伦,安慰着她,引领着她,带她跨越“荒原”,抵达目的地。
而迪伦则让崔斯坦体验到了人类为之生、为之死的爱情,并最终在迪伦的帮助下结束了无休无止的“摆渡人”的工作,进入新的生命阶段。
佛家讲,渡人渡己。意思是你帮助了别人,就是给自已结下了善源。
《摆渡人》中,迪伦请崔斯坦给她讲他曾渡过的那些灵魂的故事。
崔斯坦告诉迪伦,他曾渡过一个在集中营里当兵的士兵。
迪伦非常不能理解,觉得崔斯坦不应该给这样的人做向导。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如果你是一个摆渡人,就不应该带有道德判断。
作为他人和自己人生的“摆渡人”,我们也同样应该不带道德判断地去渡人渡己。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作为杀人犯的妹妹的李晓文,不敢见人,不敢上学,甚至不敢以真名示人,只能改名“李大芝”,隐藏身份,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杀人犯的妹妹,真的有错吗?
当每个人都带着自认为正确的“道德判断”去判断和定义他人,这个还世界会好吗?当然不会。
那个集中营里的士兵的故事后半段是这样的:
这个士兵是在父亲的逼迫下当的兵,在集中营里,他看着卫兵殴打、凌辱犹太人,却无能为力。
在他的长官命令他枪杀一个老人的时候,他明知道违抗军令只有一死,却还是不愿意杀人无辜的老人,最终自己也被纳粹军官所杀。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道德判断”论据充分、证据确凿,实际上却只是在偏听偏信。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对待他人多一些理解与爱意,少一些主观臆断,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
在从荒原前往终点的途中,迪伦弱小、胆怯,在崔斯坦的保护和引领下,才勉强抵达终点。
然而当她决意为了“爱”而重返荒原、寻找崔斯坦的时候,她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人生就如迪伦所跨越的那座恶灵出没、险象环生的荒原,那么,爱,就是帮助迪伦渡过荒原的安全屋和渡船。
《力量》一书的作者朗达·拜恩把爱称作“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
她说,爱会为你吸引来你想要的一切。
虽然爱不一定像朗达·拜恩所描述的那样“见效迅速”,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都来源于爱吗?如果没有父母之间的爱,我们甚至都不会存在。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李大芝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应思悦对爸爸和弟弟的爱、宋乔安与刘昭国间的爱、医者宋乔平对患者应思聪的爱、律师王赦对弱者的关爱,都是爱。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每个人才得以渡过自己的苦难,迎来更好的人生。
如果只是从情节上读这本《摆渡人》,会觉得这真的是一本情节平平无奇的书。但如果能多想一步,从象征意义和隐喻上来读,相信你会读到很多。
毕竟,这本书不是讲的远远不只是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就安静地做一本简单的言情小说不行吗?
就安静地做一本简单的言情小说不行吗?
我一般看书有一个习惯,在不确定书好不好看的时候,我就先快读一遍,了解一下内容,如果看的过程中或者读完感觉值得我再看一遍,我就细细品味。然而,这本《摆渡人》打着治愈系的标签,让我在快速看完一遍之后再没有看一眼的欲望,而之所以看完也不过是因为我有强迫症。不得不吐槽一句,现在市面上有好多心灵治愈之作,而其中却弥漫着浓浓的鸡汤味,让人觉得不真实与矫情。好吧,这本书虽然没有那么鸡汤,但是我不知道它哪里治愈了心灵,甚至我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无聊简单的爱情故事,最多一个短篇就可以。作者在灵魂摆渡和心灵拯救方面挖得太浅了。甚至她的想象力也很匮乏,明明可以写成具有冒险与魔幻色彩的小说(至少增加了可读性)。然而作者却没有将他们荒原的经历写得多么危险奇幻,让人觉得乏味。然后就是小说内涵方面,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彼此人生的影响,灵魂的拯救写的太简单和浅薄了。甚至对崔斯坦这样一个本该神秘充满故事的人物也没有对他进行深挖。看他们的爱情故事,和看一般言情小说里落难少女遇高冷男主没什么区别,甚至对男主爱上女主也太简单(在这样的故事设定下,真的不能来点命运的纠葛就这样随随便便地爱了)。到他们离开荒原的时候,真正看出作者的笔力不继了,本来那种地方就不可能能随随便便离开,离开的时候应该才是小说高潮开始,充满艰辛,阻拦,考验。然而就是这么easy,女主活了,男主来到了人间,除了那些恶魔(还是一群怕安全屋的恶魔),就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困难了。甚至都不给我们解释一下,就这样任性的结局了。 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去爱奇艺看看新出来的《灵魂摆渡2》,至少人家再搞,还是有看点了。 ps.虽然写的不怎么好看,但是比现在网络上的YY无极限的言情小说还是要好一些,就给三颗星了。
关于《黑石之墓》与《摆渡人》
这是一本绝对会被拿来跟《摆渡人》作比较的书,同属一个作者,同样紧张刺激的情节,同是让读者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的小故事,但两个故事一个温暖,一个暗黑,完全两种不同的阅读体验。 所以谈这本书前我就先说一下《摆渡人》好了,我知道很多朋友看《黑石之墓》是冲着《摆渡人》和克莱尔来的,所以我的评论可能会被人喷,《摆渡人》在我看来就是一本火的莫名其妙的畅销书,全书讲一个生活很糟糕的女孩死后灵魂与摆渡人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彼此相爱,而后女孩勇敢回来寻找摆渡人一起重回世间的故事,故事很温暖,作者写的非常细腻,情节也非常的惊险刺激,但这本书的亮点也仅此而已,或许是因为宣传过猛,期望过高,总之跟同时期大热的《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本是一个可以架构很大的IP,硬生生写成了魔幻玛丽苏的言情小网文,或许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吧,感觉逻辑上有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两人爱情也有点莫名其妙,文笔是挺细腻的,但总觉得差点火候,人物性格形象也挺模糊,因为这种IP即使只是单纯当一个言情写也还是能搞很多泪点出来的,然而并没有……总之,《摆渡人》是一本想象力丰富,情节吸引人,故事简单,文笔细腻,温暖的言情小说,如果非要把他放到灵魂救赎,心灵治愈的高度,那我就只好呵呵了。 《摆渡人》本是我不太喜欢评论的那一类书(逼格太高,书迷太多,但又读之无味,一开口就容易被喷),之所以在这里写书评,是因为读了这本《黑石之墓》,作为免费书打发时间读一下,当时并没有注意是和摆渡人同一个作者(如果知道的话当时可能是不会选择看的),在我看来这本书比《摆渡人》精彩得多,故事架构也很完整,以曾经和现在两条线讲述一对心理变态少男少女密谋谋杀自己朋友血祭的故事,情节很抓人,最后的反转也足够震撼,克莱尔拿手的场面和气氛的把控,情节的高潮迭起,富于想象力的画面,细腻的笔触,这些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精彩的体现,而且我发现了她的一个特长,就是对少男少女心思的揣摩和描写,这是在摆渡人中也同样表现出来的亮点,不知为何在上一本中被我自觉的选择性忽略了,总之,这是一本作者的文风特色都被充分发掘出来的小说,当然,这都不是最大的惊喜,最大的惊喜在于结尾一千多字的反转,就像一盘凉拌黄瓜端上餐桌举箸前猛然倒了半瓶老干妈,简直不能更爽,当然有人嫌弃这本小说太暗黑,太阴冷,三观不正,容易带坏小朋友,没有摆渡人的正能量,也没有摆渡人心灵治愈的大IP,甚至在同类小说中也略显幼稚,但我觉得作者惊人的进步才是最动人的,毕竟讲好一个故事比打造一个高逼格更重要,不是吗? 读《摆渡人》的时候我惊讶于:这本书居然也能这么火!然后我安慰自己,或许作者背后有个好的营销团队,读《黑石之墓》的时候我惊讶于:这本书居然没《摆渡人》火,书迷居然没有大肆宣传吹捧!然后我安慰自己,或许她的书迷三观太正,逼格都太高了,接受不了这本书关于人性的阴暗,但其实我不愿意把这本书说成是人性之恶,我觉得少年之恶或许更贴切一点,有关少年之恶,东叔写过很多,无非是成人世界的影响,社会的错误引导,还有少年的敏感云云,放到这本书里就有些变态了,一是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二是价值观的不成熟,底线的模糊,缺乏明确的判断而容易走火入魔;三是他们太聪明了,太容易利用成人世界对他们的宠爱而骗取同情和宽恕;四是外界环境各种信息大爆炸,致使少年对各种信息无差别无筛选的摄取。我们总是有个惯性思维,孩子们都是天使,孩子们没有错,错的是成人的引导,错的是这个吃人的社会,但其实成人和少年的界限本身就很模糊,就我个人而言,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少年,但我已经是26岁的阿姨了,同样的,善和恶,好与坏,天使与恶魔也很模糊,少年犯罪,校园暴力,屡教屡犯者比比皆是,其实成人世界的宠爱与宽容是不是也正在助长着这些机巧的孩子,到底谁才是弱势群体,谁才是该被保护的对象呢,很多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不是也在侧面助推着他们犯罪呢,真相和谎言也许就差那么几句话,像书中所言,虽然漏洞百出,两个少年竟然也逃过了法律的制裁,没有那最后的几页,我竟真的相信了他们满篇的鬼话,想想他们在朋友坟墓的接吻,不寒而栗,我们都不是佛,我们不度众生,然而我们自己就是众生,我们以为他们还是我们手中被掌控的孩子,其实我们已经被他们掌控了,健康的社会氛围,良好的引导,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变态的人格一旦形成,法律惩治的界限便成为最后一条防护栏,那么,被恶魔蛊惑的天使是否应该被送回天堂呢? 这本书我给四颗星,虽然跟同类精彩刺激大反转的故事相比,本书格局要小很多,火候显然要差些,但我一定要为作者敢于跳出摆渡人高逼格的玛丽苏模式挑战阴暗风格,日益精进的文笔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