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你的摆渡人
阅读《摆渡人》的过程中,总是反复想起余华的《第七天》,同样带有魔幻色彩的死后世界,呈现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面。 单亲家庭的15岁少女迪伦,在前往与亲身父亲见面的旅程中遭遇车祸,从她走出车厢,遇见崔斯坦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成为了这个茫茫荒原上一个需要被摆渡的灵魂,而崔斯坦,正是她的摆渡人。 这本书近来在国内评价很高,我也是在社团几个孩子的强烈推荐下,满怀期待地开始阅读的。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一再失望。整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和开头,却在写作过程中,慢慢地向少女小说的深渊越滑越远。 所谓“最纯洁的灵魂”,原来竟然指的是“处女”!迪伦在成功抵达彼岸之后,不想见任何自己的亲属,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唯一想念的竟然只有崔斯坦;前往彼岸的旅程如此困难,但是返程,尤其在完全没有崔斯坦的保护之下,竟然如此容易……最让我无力吐槽的,是结尾竟然可以就这样让死者复生,让崔斯坦成为人类?这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虽然BUG重重,好歹还是瑕不掩瑜。书本中迪伦的勇敢与无畏,崔斯坦长久以来冰冷寂寞的心被一点点融化,无论荒原上有多少妖魔鬼怪盛行往来,我一定不会放开你的手,带你,去往幸福的彼岸。

渡人就是渡己,成全别人实则成全了自己
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中,有关人的灵魂的解读可谓是精彩和称奇,我们中国人将人活着时灵魂脱离肉身成为灵魂出窍,人死之后更是有跨过奈何桥、喝过孟婆汤后投胎转世的传说。而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卡戎的船夫,他的职责类似于中国民间传说的黑白无常,他是一名负责引导将死去的人跨越冥河的船夫,于生者而言他是黑暗、魔鬼的代表,于死者而言他是引路、摆渡人的化身。今天说的这本《摆渡人》正是基于卡戎的故事衍生发展而来的。
关于生死轮回、灵魂摆渡的书籍,我曾读过莫言的《十三步》和余华的《第七天》,这两部小说都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通过故事人物死后阴差阳错的遭遇,使得灵魂到处漂泊而无法安放,从而映衬出了他们生前和现实生活的种种荒谬,从而让人重新审视世界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这本《摆渡人》虽然采用了相同的故事设置,但小说所表达的内核和讲述方式则截然不同,简单说来这部小说更为温情和感人,没有前面两部小说的那般冷酷和残忍。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绝非易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生命是一场短暂又漫长的旅程,在这充满荆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苦行僧,同时也是脆弱的摆渡人。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自幼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冷淡和紧张,那位十分交心的好朋友的转学使得她的世界变得阴沉和痛苦,带着种种复杂和期待的心情她踏上了看望失散多年的父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本事满怀期待的她却遭遇了一场离奇的车祸,当他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她竟然发现自己竟然是这列火车上唯一的幸存者。她所处的地方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荒原,正当她孤苦无助之际,她遇到了一个男孩崔斯坦,男孩将他带离事故现场,去踏上了寻找灵魂圣地和寻父之路。但正当他们历经磨难和威胁,在迪伦因找到父亲而满生欢喜时,崔斯坦却说真实的迪伦其实已经在事故中死亡,自己的职责就是负责等候迪伦灵魂的到来,去帮助她脱离苦海,从而找到新生的可能。
《摆渡人》是克莱儿•麦克福尔最著名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史诗般动人的温情勇敢故事。作为一名情感丰富、描写细腻的畅销书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自身过人的感受力,让小说品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而女性独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人物遭遇和情感的通过文字仿佛触之可感。细腻的感情,也是这部小说里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作者从少男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细腻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作者竭尽全力描绘触及所有人内心情感最为柔弱的那部分需求,,能让每一个期待爱与被爱渴望的人,都不会感到虚假,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甚至去向往它,去追求它。
内心坚强强大,你就力量大
内心坚强强大,你就力量大——《摆渡人》告诉你的 几乎所有西方作家共有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习惯大量大量细节描写和心理的描写,所以我一直不 太喜欢看他们的小说。 如果非要看,你必须集中精神,甚至不能错过一个字一句话,否则后面你就会看得莫名其妙,连接不上,断片。只好重头再来,所以感觉很累。 《摆渡人》也是如此。 按小说三要素分析的话,人物只有两个:迪伦的灵魂和亡灵摆渡人崔斯坦;环境就只有荒原,充满危机的在活人世界和灵魂归宿之间的荒原;情节:摆渡人要冲过重重危机把亡灵带领到灵魂的归宿地,那些危机是一到黑夜就出来状如蝙蝠的恶魔,会把灵魂撕碎吃掉——如果这样,就真的灰飞烟灭了,做鬼都做不成了!——所以,摆渡人要在每天天黑之前带着亡灵走到预定的安全屋。 我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 爱可以起死回生,是它的主题。这爱不是友情不是亲情,而是情窦初开似是而非爱情。——你可以说它老套,当然,也可以说它是永恒。 故事的情节简单而曲折。简单的话,就是一路躲怪兽,曲折的话,就是你往往想不到。当你看到某处自以为是时,往往会被打脸。 十五岁的女中学生迪伦在其五岁时父母就离异了,跟着母亲拮据地生活着,母亲像所有小说笔下的母亲一样,唠叨而严厉;也像所有小说中十五岁女生一样,迪伦叛逆不懂母亲,——其实迪伦不爱母亲——或者不在乎母亲;也几乎没有朋友。当她联系上了另一个城市的生父时,就逃学坐火车去看生父。 火车在隧道出事了。迪伦醒来后跌跌撞撞走出隧道,看到了山坡上坐着的崔斯坦。她以为他也是幸存者,就跟着他一起走进了荒原。 读者看到他们一起晓行夜宿时,心里不知在想什么。会不会像我一样心里在抓狂,什么鬼啊,啰里啰嗦的,各种描写莫名其妙的。 如果你一不小心错过了直到56页才出现的谜底而一直看下去,你肯定会更破口大骂的。 迪伦走了几天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了。 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负责把她的灵魂带过荒原,带到目的地。摆渡人每次摆渡亡灵时,都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出现,为的是能让亡灵信任,从而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不然如果在路上耽搁的话,亡灵很可能会被夜晚出现的恶魔吃掉。崔斯坦是以一个16、7岁的男生的形象出现在迪伦面前的。——摆渡人其实是一团光。 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后,迪伦出奇的冷静,没有哭闹怨天尤人思念家人朋友,坦然接受。她的反应令崔斯坦大为惊讶。 一路上,崔斯坦为保护迪伦,有时霸道,有时受伤,有时体贴,有时玩笑,小坏。嗯,标准的正义强壮的坏小子形象,从小缺乏父爱的迪伦情窦初开,居然爱上了自己的摆渡人。 迪伦的善良,任性,刁蛮,固执居然也让千年老妖的摆渡人情不自禁,爱上了自己摆渡的灵魂。 狗血吧。 当然,小说中写得很唯美的。 当一路走到边沿分界线时,迪伦要崔斯坦也一起跨过去才愿意,崔斯坦骗了她,说你先过去。 迪伦过去了,崔斯坦却没过来。 两“人”之间隔了一层透明的玻璃似的墙,分开了,消失了。 明白过来后的迪伦不愿意自己就这样永远在这里,她要往回走。 推开门后,迪伦重新回到荒原,她要找崔斯坦,问问他是否真的爱她。 在荒原上,没有了摆渡人的庇护,暴露在恶魔下,随时都有危险,在千万团光中,找到不知变成什么样子的崔斯坦,无疑大海捞针。 这个时候,原先软弱的迪伦变得无比坚强的了,爱情的力量真强大啊。 在主角光环下,迪伦终于找到了崔斯坦。既然崔斯坦不能跨过分界线,她就怂恿崔斯坦跟她回到出事火车上,穿越到她的活人世界! 最后,迪伦回到了火车上,找自己的尸体。一下子摔倒了,一阵剧痛,醒过来了。发现救援人员在对她抢救。 看到这时,(自作)聪明的你是否恍然大悟:哦,原来整部小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伤者的幻觉,——机智的我早就看穿一了切! 装B被雷劈,又被打脸了吧! 迪伦也是这样想的时候,她被担架抬出隧道了。在隧道口,她看到了——崔——斯——坦!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故事结束了。 看完后你会是毛骨悚然还是恍若隔世还是含泪微笑?魔幻乎?穿越乎?现实乎? 爱,令迪伦起死回生;爱,令崔斯坦重塑人身。 够伟大的。 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都是那么的“厉害”的吗?朱丽叶,苔丝,简爱,都一脉相承的?为爱生为爱死。 但迪伦才15岁啊,15岁懂个毛?朱丽叶,苔丝,简爱这些不管愿意不愿意都是珠胎暗结私定终身才那么疯狂才让人相信,如果要我相信迪伦也那么疯狂,我只能相信迪伦是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上篇: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下篇:魔幻版爱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