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写武侠小说,作品字数是金庸的三倍,童年在江西这里度过
1、说到电视剧《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你肯定不陌生,由陈坤、刘亦菲、董洁等主演的《金粉世家》,夏雨、袁立、胡兵等主演的《啼笑因缘》,两部剧当时可谓风靡一时。其实,这两部电视剧的原著作者都是一个人——张恨水,说到张恨水,其实和我们江西一个小县城颇有渊源,这个你知道吗?
2、张恨水(1895年-1967年),籍贯安徽省潜山县,出生在江西广信,即现在江西上饶信州区一带,但他和江西的另外一个小县城其实很有渊源,那就是江西的黎川县。1905年,张恨水10岁时,随父亲来到黎川县,在这里,张恨水第一次接触到通俗小说,并在私塾老师的熏陶影响下,张恨水开始了文学启蒙。他的《写作生涯回忆》中写道:那一年,他和二叔一起,乘坐乌蓬船,一觉醒来,看到叔叔正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连自己跟随他说话都没有听清楚。他凑过去看,原来是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西》,于是他就挤在叔叔身边和叔叔一起看,张恨水越看越爱看,等到叔叔看完,自己接过来看,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知道了小说是怎么一回事。
3、张恨水的父亲很重视教育,由于工作的流动性,不管走到那里,他父亲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当地最好的学堂和老师,然后把先生请到家里,或者把儿子送去学堂。潘端木先生是张恨水的黎川私塾老师,在当地很有名气,潘先生的家离张恨水居住的厘卡码头也不足二百米,是个“三国迷”,爱讲传评书。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上课,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张恨水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4、张恨水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哪怕是几元几角,也要跑到书铺子里去购买小说书。而他的父亲,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红楼梦》等别的闲书往往被扣留,甚至被痛骂一顿。为躲过父母亲的眼睛,张恨水白天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大人都睡了,他就把蚊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父母亲还是发现了这一秘密,担心床上点蜡烛太危险,也就放松了对儿子的管束,只是要求不要看得太晚。这样,张恨水在老街的书铺购买了两三书箱的小说,由此,张恨水在黎川获得了“小说迷”的雅号。
5、黎川的山山水水,给予了童年张恨水无限的文学想象,有人说,黎川是张恨水的文学启蒙地这并不为过,只是没想到在黎川乌蓬船上的一本小说,竟然引领了张恨水的一生,并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奇观。可以肯定的是,黎川的山山水水,廊桥码头,小街古巷,风俗人情,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对张恨水的成长和今后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熏陶和影响。
6、张恨水离开黎川多年后,黎川的山水仍然让先生魂牵梦绕。1929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他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黎川的思念之情:儿时,随先严客新城县。县为闽赣交界处,距杉关约六十里。是处万山丛杂,林齐深密,驿路一线,曲折于山水间。将及关,两峰夹峡下通马道,仅可并骑,出关俯瞰,势如建瓴。古人南征,以此为天险,信矣。字里行间,印证了黎川始终是恨水先生难以割舍的“梦里江南”。
7、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1914年,他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真正把他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
8、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前面提到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只是他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其中两部。张恨水不仅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大家,还是中国的抗战小说大家," 九 · 一八 " 之后,张恨水就没有再写过纯粹的言情小说,一共写了 30 部抗战小说。
9、张恨水的小说类型除了言情、抗战外,还有就是武侠,这让人联想到刚刚过世的金庸先生,有人总结金庸和张恨水有三同:同是出色的报人,同是坚持民族风格,同是语言高手。金庸小说作品总字数近千万,张恨水作品总字数三千多万。
说起张恨水的武侠情结可谓由来已久,他在十六岁时写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武侠小说,讲一个十四岁的小侠客使大铜锤打虎的故事。张恨水小说中的侠义之士,可分为两类,一是身怀武艺而具侠肝义胆者,如李秋圃、关寿峰父女(《啼笑因缘》)、秦平生(《中原豪侠传》)等人。另一种是不会武功然而能仗义热心、急人之难、扶助贫弱者, 如徐亦进(《秦淮世家》)等。张恨水的侠义精神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它根植于土地,这点和金庸不一样。
10、2011年5月31日,张恨水之子张伍先生、之女张明明女士,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来到黎川,两位老人参观了祖父和先父的故居,他们没有想到,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先辈的旧居仍然保存如此完好。久居美国的画家张明明女士,画下的父亲故居的草图全貌,并挥毫写下了“溪水潺潺,书声琅琅”的赠言,因为,年仅十岁的张恨水就是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教育,张恨水的文学巨舰,就是从故居门前的黎河溪水,驶向了大江大海。之后,兄妹俩数以万言的《黎川,父亲的梦里江南》公开发表,让张恨水与黎川的世纪情缘,又一次得到了链接和升华。
11、2013年4月12日,张恨水之孙张纪,沿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黎川感受祖父当年的“江南记忆”。身为大学教授、高级记者的张纪,从祖父的老屋,到黎川的历史文化,从祖父的记忆文章,到黎川的乡风民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饱含感情的写下了《黎川笔记》,续就了祖孙三代与黎川的不解之缘,和对乡土乡情的血脉传承。张伍先生无恨感慨地说,黎川是父亲文学创作的启蒙圣地,是黎川的山水蕴育了张恨水,是黎川的人文山水赋予了张恨水才华与灵气,感谢黎川的山水和人民,成就了父亲和父亲的文学事业。
12、不仅如此,2013年6月8日,张明明女士在纽约参加“华美协进社”、和“华美人文学会”节目访谈中,重点介绍了张恨水在黎川的童年故事,介绍了黎川深厚的历史文化,用精美的图片和画作,演示了黎川古老建筑的保护和开发,让偏远小城黎川首次登上了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
(部分文字介绍引自张恨水生平介绍)
自媒体号:@吴图吴真相 【企鹅号、大鱼号、网易号、搜狐号、一点号、快传号、订阅号】、@i吴图吴真相 【头条号】

琼瑶与金庸:文坛双星的传奇与身后名,琼瑶奶奶真有你的,就算别人只骂你不骂金庸,你照样是言情泰斗!
在文学的天空中,琼瑶与金庸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星辰。他们分别以言情与武侠小说,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无数读者。然而,在他们离世后,公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重新审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影响。
琼瑶,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爱情故事,被誉为“言情泰斗”。她的作品,如《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影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庸,则以其宏大的武侠世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被誉为“武侠泰斗”。他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形象,也传递了正义、忠诚和爱国等价值观。
尽管两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卓越,但在他们去世后,公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金庸被广泛尊崇为武侠大师,而琼瑶却面临着更多的争议和批评。这种反差,部分源于社会对男女作家的不同期待和评价标准。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作家的私生活往往被宽容对待,而女性作家则面临着更多的道德审视。
金庸的私生活同样有遭人诟病的地方,但这些往往被他的文学成就所掩盖。相比之下,琼瑶的私生活却成为了公众批评的焦点。这种双重标准,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要求在道德上无可挑剔,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宽容。
面对争议和批评,琼瑶并没有选择沉默。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公开言论,展现了自己的独立和坚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用自己的潇洒态度,扭转了别人对她的不良风评,维护了自己的身后名。这种反击,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捍卫,也是对女性作家地位的一次有力证明。
武侠小说史话(大家小札系列)
这是一本漫话式学术随笔,追寻和讲述中国武侠及侠义文化的渊源流变,并以武侠小说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作者一方面溯源而上,将自唐宋萌芽,以迄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蔚为大观的历史,一网打尽;另一方面,则重点梳理明清乃至民国以来武侠小说叙事风格的流变,尤其是对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人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进行探讨,正视武侠小说在通俗文学中的存在意义。
《人间词话全集鉴赏》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作于1908~1909年,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的评论。发表于《国粹学报》,是中国近代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全集鉴赏》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为中国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全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每篇文字都妙语连珠,见解独到,不仅有对诗词作品的点评,而且对历代词人的人生境遇和得失都有所评价,可谓难得的国学经典、美学巨著。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相关资讯
马伯庸成近三年来文学作品改编最多的作者,墨宝非宝、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紧随其后
从电视端收视率、中国电视剧年度选集、豆瓣评分和豆瓣热度四个维度对文学改编电视剧的作品优秀占比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豆瓣热度Top20中文学改编作品占比最高,达70%;其次是豆瓣评分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