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心的秩序应对无序的世界
序言作者郑也夫有一段话总结的很妙:“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回答了关于心流的四个问题: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什么是心流?)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如何从意识的角度理解心流?)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心流有什么特点?)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怎么去达到心流?)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什么是心流?) 首先作者解释了人为什么不快乐。外界环境是失序的,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本身是无序和混沌的,而且整体处于熵增状态,正如佛家讲的无常,七苦中的生老病死。内心环境也是容易失序的,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生总在设定和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像鼻子前面绑着胡萝卜的驴,只顾着埋头拉磨,无法享受当下,从而失去了内心的秩序,那么就感受不到幸福。正如佛家讲七苦中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既然外界环境是失序的,而幸福又依赖于内心的秩序,那么幸福就取决于我们如何控制意识,如何阐释外界的体验。米哈里说: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如何从意识的角度理解心流?)
1.意识与意图 意图是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只说概念点抽象,(肚子饿了,胃痛,这是无法控制的) 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想要吃饭,出去买东西吃) 2.注意力与自我相互塑造(某人旅游迷上了大海是注意力影响自我,选取了海洋专业研究大海,是自我塑造注意力) 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位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时间,采取正确的对策。 自我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比如: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 3.内在的失序: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 因此要注意,打断和无序是影响心流体验的重要阻碍,要想达到心流体验,必须避免这种打断和无序。
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很多高效工作方法的书,或者宗教类,心理学正念的书籍都提到了这一点。例如佛家主张打坐,静修,道家要数息,提高专注的能力,古代的大儒在闹市里面读书……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尽量减少外界的扰动,一方面尽量提高自身意识的专注能力提高抗干扰能力。一个进入心流的人是仿佛入定的,牛顿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怀表拿进去煮,王羲之读书入迷拿馒头蘸墨水吃。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这被我们称为“心流体验”,有些人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一个人若能充分控制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
热爱生活,活在当下,就是幸福的秘诀。
刚刚开始做这件事,不懂任何技巧,挑战也很容易。 进入了技巧增加,挑战不变,你开始感到厌烦),你很快就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愉悦感。 A③阶段的你: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技巧,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心流有什么特点?)
具适当挑战性的活动 :过高挑战带来焦虑,过低挑战带来无聊,乐趣介于焦虑和无聊之间 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你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摒弃了外界的干扰 有明确目标与且能得到即时反馈 掌控自如 ,这种感觉带来了内心的秩序和安全感,无序的外界在这一刻尽在掌握中。 浑然忘我,自我和工具合为一体,如同【脑机穿越】中的外脑 时间感异常,几个小时如同几秒钟一样过去,而一些关键时刻如芭蕾舞的关键动作,几秒如同几分钟那么长
有些人与生俱来就拥有控制意识、获得心流的禀赋 ,他们更能够拜托环境的限制,塑造自己的意识。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威胁或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 这充分说明了积极心理的重要性。 1.确立清晰的奋斗目标。 2.提高自身的专注力,全神贯注。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 3.避免过于自我 4.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地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如何进入心流
烦恼从何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小时候总觉得快乐很简单,长大后却发现快乐似乎越来越难了。我们如今的生活远远好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人民的生活,但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比我们快乐的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富有信仰,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想,相信世界会在他们的改造下变得更好。而如今我们失去了信仰,于是我们便很可能沉浸于物欲之中,以财富与权势作为奋斗的主要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却往王备受打击,期往越大所受伤害也就越大,最终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或继续追求金钱与权力,或沉溺于自以为高雅世界中以寻求安定,或用酒精成毒品麻痹自己,或尝试从宗教中获很慰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下道家的“出世精神”,做自己的主人,从社会中适当独立出来,寻求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个体完全依附于社会会让我们接受社会的要求,“努力工作只钱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现在的苦是为了未来的乐。”而个体完全脱离社会又是不可能的,人是社会性动物,除非是隐士、苦行僧或道士等身份的人。换言之,我们应学会控制的自己意识,不让自我意识随波逐流。 如何控制意识? 意识不是一个好理解的词,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学术性地去理解它,我们可以将其生活化,把他它看作一个加工站。我们获取社会上的资讯,经过意识加工站从而做出行动,而意识是有限的,因为处理社会资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的烦恼往往是想的的应现的少,我们不妨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少数几件事上.让我们用有限的意识去使做出的行动更有效率。对于“想的多做的少”的烦恼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在失序”现象——我们本有确切的目标,但出现与目标相冲突或扰乱目标的资讯冲入意识,分散了对确切目标的注意力,从而使目标效率减小,甚至无法完成目标。我们可以另设一个概念,那就是无干扰地投入全部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的现象称为“意识有序”现象,我们也可称其为“心流”,而“心流”就是我们试图控制意识以使我们快乐的一种情况。 如何做到心流? “心流"是指一种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投入一件事情上,完成后产生极大乐趣的现象,它往往有以下八大要素: (一)面临一份可完成的挑战性工作; (二)全神贯注投入; (三)有明确的目标; (四)有即时的反馈; (五)深入而牵强投入其中; (六)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七)进入“忘我"状态; (八)时间感改变。 我们可以从这八个要素中寻找进入“心流"的方法: (一)寻找一份具有独特性或挑战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应是简单能做到或是单调而乏味的重复动作,它应是具备适当的技巧、有采取许多行动的机会; (二)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目标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三)实施行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拥有活动所需知识储备与活动所需物件),客观环境上塑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如请朋友一起参与活动,营造氛围感),从而实现主观上能完成目标的自信; (四)心无旁骛地实施行动,不担心行动是否失败,不去质疑行动本身,使自己的思绪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施行动本身上,相信自己能控制工作活动朝成功的方向上进行; (五)完成任务后有即时的反馈 知晓行动是否成功,并从中了解到整个过程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获得成就感的乐趣。 在这五步中,第四处属于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状态十分难得,也许遇到点挫折就会开始失去信心,从而立马脱离“心流”,这就意味着前三步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前两步有时是学习或工作中强迫的过程,第三步往往极为关键,在行动前应对行动有个全局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知识,了解行动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解决方法(挫析经常不可预知,这时需要相信自己所有的知识能解决它,若花长时间未能处理,需反思自己什么知识久缺并加强知识储备,为以后类似活动进入“心流”做好准备),为进入“心流"提供有利条件。
制造心流,走出困境
我相信有时候读到一本书是某种暗示和冥冥之中的安排,譬如说这一本。
我在新加入的组群里延续上一个死亡的话题时,谈到“时时想死就要时时找人倾诉吗?谁也没有义务去承受你这种负能量,只能自己自化”。群主大概是位心理医生,他拿我说的慢性病症比作蛀牙,我问怎么办,他答吃药或者心理咨询。于是,又回到问题的原点上来了。
我不打算吃药也不想做咨询。我想自救。如何自救?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读书找方法,再付之于行动。幸而,我遇到了这本书。这不是一本治疗抑郁症的书。这是一本告诉你要制定目标解决精神熵的书。
1、制造心流,将心流注入到某件事或某几件事上,与孤独积极相处。
2、不停留在短期的外在快感目标上,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大目标大方向,再依据这个目标制定中长期计划,适时调整,并可以此制定若干个心流小目标,将其衔接成终极目标。
3、在团体和人际关系中恰当改变规则,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被动行事,主动寻找规律和细节做出改变。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像玩游戏一样挖掘乐趣,制造心流。多向渠道配合发展(劳逸结合)
4、顺应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寻找心流,类似道家的“天人合一”。
5、从心所欲,顺应自己内心的真实喜好真实想法,做自己想做的才能制造心流。
6、积极面对困境,重新学习生活,将劣势中的信息提炼转化成优势目标,确定为内在秩序的开端展开自救。
7、不一味沉湎于感官刺激或是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观念目标,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精心策划,对不同人生体验做出积极反应,学习自制与自立,尽量内外一致。
8、下定决心,全神贯注,知行合一,建立坚固井然的内在秩序。
9、多聆听音乐,降低精神熵,那么就把浪漫派的都听一遍吧。
10、把精神能量投入到要做的每一件你认为单调却不想做的事情上。
优秀的书籍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让你照本宣科。而是给你深省和启示,从中得到能量,唤醒潜在的懒惰意识和借口。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人,适合千万人的也有千万种答案。决定答案如何的那个因素是你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上去简单的道理,实则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错。但愿自己能走出这场困境。
相关资讯
齐物论》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第二种状态是我们说的“心流”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和专注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可以理解为意识是高度集中的,这个时候因为意识集中,但你的无意识几乎是关闭的,也就是说你可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