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评《心流》

更新时间: 2025-08-06 12:45:20

阅读人数: 584

本文主题: 道家心流

人至中年,生命的旅程已经过半,闲暇的时候总是不免思索这个问题,自己生活在这个时间上的意义所在何处。你看那小鸟在觅食的闲暇时光还可以懒洋洋的晒晒太阳,整理一下羽毛,而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我,为何总是不免陷入人生意义的思考。 应该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在我即将跟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可以不留遗憾,安安静静的走。今年春节受疫情所困再次在北京过年,闲下来的时候就发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否有这样的困惑,他们有时如何破解的。首先说结论,N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找到了破解之道。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当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而且恰好在某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也调整的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且高质量的完成某件事情。因此当我们总是希望这种状态可以尽快到来,但是有发现这个状态的出现不受自己控制。那又是谁在控制这种状态切换呢?于是我想是不是在自己的皮囊之下还有一个意识体在操控着这一切。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我意识体。因此哲学家笛卡尔才写出了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是不是觉得我有点太唯心主义了?别着急我们接着探讨,人活着的意义其实是哲学这个学科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古代的先贤都在一直在谈谈这个问题,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亦或是传入中国后被吸收改造的佛家思想。在明朝中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得到了一次大的升华,即陆王心学的出现,将儒释道的思想进行了合流,并重新给予了全新的解释。那么陆象山,王阳明在这个人生的意义思考上是如何思考的呢?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的重要思想,这个良知就是本心,内心深处藏着的那个本我意识体,也就是说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很多事情要多去问自己的内心里的那个意识体,并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内心告诉我们的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事情要完全一致,用我们内心意识体给出的思想做我们外在行动的总指导思想。     上面的描述你可能听着没有太多感觉,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没啥,很多的时候我一直是知行合一的,为啥还不快乐?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内心幸福的过程,如果我们所做的不能使得我们的内心快乐,那么之前所问的那个内心就不对。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心流,最优体验的心理学》这本书中就找到了那种内心幸福的状态。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他是在长期跟踪了多位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后得出的这个结论。那么什么是心流,心流就是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忘我状态。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通常会有一种内心充满能力并且很满足的状态。那就是内心意识体给你外面的我们的一种反馈。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怎么训练可以更多更快的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我们能够很快的问到自己的内心,并且完全执行下来。是不是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状态非常相同。      这种状态好找到吗?实事求是的说不好找,为啥呢?在当今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外在的我们的欲望和关注点全被商业社会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包围着。你说自己学习并不看重成绩和排名,你几乎在这个当今社会找不到一点理论支撑。你说我们想跟着自己的乐趣走,所谓乐趣还是自己外在欲望的满足,而不是自己的本心想要的。因此中国的古代圣贤们都有做一门重要的功课就是修心,修心才能正身,正身后我们才能去关怀别人。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既是如此。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心流》

如何进入心流

烦恼从何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小时候总觉得快乐很简单,长大后却发现快乐似乎越来越难了。我们如今的生活远远好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人民的生活,但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比我们快乐的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富有信仰,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想,相信世界会在他们的改造下变得更好。而如今我们失去了信仰,于是我们便很可能沉浸于物欲之中,以财富与权势作为奋斗的主要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却往王备受打击,期往越大所受伤害也就越大,最终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或继续追求金钱与权力,或沉溺于自以为高雅世界中以寻求安定,或用酒精成毒品麻痹自己,或尝试从宗教中获很慰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下道家的“出世精神”,做自己的主人,从社会中适当独立出来,寻求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个体完全依附于社会会让我们接受社会的要求,“努力工作只钱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现在的苦是为了未来的乐。”而个体完全脱离社会又是不可能的,人是社会性动物,除非是隐士、苦行僧或道士等身份的人。换言之,我们应学会控制的自己意识,不让自我意识随波逐流。 如何控制意识? 意识不是一个好理解的词,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学术性地去理解它,我们可以将其生活化,把他它看作一个加工站。我们获取社会上的资讯,经过意识加工站从而做出行动,而意识是有限的,因为处理社会资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的烦恼往往是想的的应现的少,我们不妨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少数几件事上.让我们用有限的意识去使做出的行动更有效率。对于“想的多做的少”的烦恼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在失序”现象——我们本有确切的目标,但出现与目标相冲突或扰乱目标的资讯冲入意识,分散了对确切目标的注意力,从而使目标效率减小,甚至无法完成目标。我们可以另设一个概念,那就是无干扰地投入全部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的现象称为“意识有序”现象,我们也可称其为“心流”,而“心流”就是我们试图控制意识以使我们快乐的一种情况。 如何做到心流? “心流"是指一种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投入一件事情上,完成后产生极大乐趣的现象,它往往有以下八大要素: (一)面临一份可完成的挑战性工作; (二)全神贯注投入; (三)有明确的目标; (四)有即时的反馈; (五)深入而牵强投入其中; (六)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七)进入“忘我"状态; (八)时间感改变。 我们可以从这八个要素中寻找进入“心流"的方法: (一)寻找一份具有独特性或挑战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应是简单能做到或是单调而乏味的重复动作,它应是具备适当的技巧、有采取许多行动的机会; (二)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目标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三)实施行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拥有活动所需知识储备与活动所需物件),客观环境上塑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如请朋友一起参与活动,营造氛围感),从而实现主观上能完成目标的自信; (四)心无旁骛地实施行动,不担心行动是否失败,不去质疑行动本身,使自己的思绪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施行动本身上,相信自己能控制工作活动朝成功的方向上进行; (五)完成任务后有即时的反馈 知晓行动是否成功,并从中了解到整个过程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获得成就感的乐趣。 在这五步中,第四处属于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状态十分难得,也许遇到点挫折就会开始失去信心,从而立马脱离“心流”,这就意味着前三步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前两步有时是学习或工作中强迫的过程,第三步往往极为关键,在行动前应对行动有个全局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知识,了解行动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解决方法(挫析经常不可预知,这时需要相信自己所有的知识能解决它,若花长时间未能处理,需反思自己什么知识久缺并加强知识储备,为以后类似活动进入“心流”做好准备),为进入“心流"提供有利条件。

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来源:雪球App,作者: 水木方成,(https://xueqiu.com/2965814896/192941251)

心流可以让我们达到自己的巅峰状态,效率提升数倍,并且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心流这个词其实是个舶来品,英文里叫flow。你可别因为这词儿你就觉得它遥不可及,我们佛教道教早就有这种类似的概念了。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你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某件事,并且享受其中的一种状态,你会感到自己完全在为这件事而努力,就连自身也显得特别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每一个动作想法都行云流水一般的发生,你会觉得自己非常的投入,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时候有人肯定得说,这不是很简单吗?整这么邪乎,对也不对。我们确实每个人平时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进入过这个领域。但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论,所以你很难主动的进入这个状态。而且就算你偶然间进入了心流,也未必能持久。

很多人就说心流状态就是你正在干一件难度和能力相匹配的事儿,这时候就会全情投入进入心流。这么说其实是不太对的。

假如你的能力一般,但是这事情太简单了,那你就会觉得无聊。比如工厂流水线干了两年的工人。但是如果你水平偏低,这活儿难度太高了,你就会产生焦虑。比如你是一个新入职的程序员小白,被分到了一个完全你摸不着头绪的项目,然后哥们儿你干了两年,变成了中级程序员,老板分过来一个项目,你这样一看还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是你起码有点思路。而且你知道如果你东查查西查查,问问别人一定是可以做出来的,这时候你就会感到紧张和小兴奋,这个状态就叫做被唤起。

当你的能力很低,这件事儿的难度也很低的时候,虽然能力和工作难度相匹配,但这并不是心流,而是无感,是冷漠。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会带来无比消极的结果,因为你会觉得你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干,找不到意义,只有你的技能水平偏高,而这件事儿的挑战水平会偏高的时候,你才会真的进入到心流状态。

所以不像有些人说的,你只要做了啥啥啥就进入心流了,要真是这么简单,那满大街的人都幸福的要拍掌了。

咱们概念分清楚了,那下面重点来了,怎么进入心流状态?首先呢就是要尝试更多的事儿。当你为你喜欢的东西努力的时候,当你的内在动机存在的时候,人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而只有当你尝试去做一件事,你才会真正知道对他的感受。那我经常听见很多人说,我不擅长,我不喜欢,我不适合做什么什么,这其实都是你在为你自己的懒惰恐惧去寻找借口。很多东西你不上手去做,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我从去年开始写点文章,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做呢?因为我给自己找了一堆借口,什么没有经验,没时间,不喜欢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等等。但是当我真的打起精神开始做了之后,我发现一切的这些东西都很简单,而且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

其次,就是要对挑战和能力做出及时的评估和调整。当你发现一件事儿特难的时候,你需要学习,而当你发现一件事儿挑战不足的时候,你应该适当的去增加难度,然后让你的能力和事儿的难度都处于一个较高且匹配的水平。

但是生活中,特殊情况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决定做什么工作。比如像老板派下来的活,那我能咋办呢?唉,那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你进行巧妙的内在调整了。这活如果他太难,你需要做的就是拆解,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并且让你每一个任务的难度都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如果这活太简单了,就需要给自己去订立一些能力范围边缘的目标。

比如像我是一个油漆工,刷油漆谁不会啊,那这时候就需要你来给自己设立高一点的难度,从质量和速度两个层面来看,我是不是能刷的细腻光滑,不流眼泪,是不是能同等质量下去比别人快,是不是能只刷一遍就能达到别人两三遍的质量等等。

第三个就是及时反馈,为什么游戏可以让你全情投入?答案就是及时反馈。并且像我上面提到过的不断调整游戏的难度,去匹配你的能力。你每次捡到的装备提升的状态,在下一秒都能体现在敌人身上。而你每做完一个任务,一杀一个敌人,在公屏上打出的那一行话,就会让你忘我的投入到游戏里。而这一切甚至会让你忘了游戏结果的重要性。

你玩过俄罗斯方块吗?这个游戏的结果就是等死,你既没有推塔,也没有拿人头,还没有升级装备。但是为啥有人还能乐此不疲的一玩玩一天,答案就是不断调整的难度和技术,还要及时的反馈,让你进入到了心流状态,为了体验过程的快乐,结果是什么反而都不重要了。

还有一个我认为同等重要的就是排除干扰,比如手机静音,把环境打扫干净,排布整齐,那这样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安宁。同时排除噪音、听轻音乐、冥想等都是比较好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进入状态。

最后的最后你还需要知道自己怎么判断自己就进入了心流状态。有以下这么几个标准:

第一个就是完全沉浸其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二个内心清晰,非常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正在干什么,明白这些东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个就是快乐且平静。对正在干的事充满热情,甚至有点废寝忘食。

第四个就是忽略时间。专心干某件事,以至于完全分不清早晚。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心理状态,只有在回溯的时候才会被发现。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正处在心流状态的时候,是不可能察觉到的,所以不要太刻意的去寻找他,分辨他这样只会分散你的注意力,适得其反,有时候忘记自己比看见自己更重要。

标签: 未来 游戏 古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