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了经文中,所蕴藏的功德!
道教有道、经、师宝,即道家三宝,又称作三归戒。《云笈七签》卷三八云∶“三宝者,谓道经师也”。
《道教义枢》卷一云∶“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又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感应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由此可知,道经师宝所代表的即是道教崇拜的最高道境,故尔《雷霆玉枢宥罪法忏》又统称其为“无上至真道经师宝三境高尊。
道家三宝中的经,即经典也,就是“三十六部真经”,是学道、修道的图文载体。虽然,道教最高深绝妙的智慧都无法用文字描绘,但是经文依然是初学者的入门最佳选择。经文能消弭世间的灾厄,诵经声能治疗人心的隐疾。经文的力量如水,上善亦若水,不仅洗濯得人心灵台莹彻,还让心里的善芽茁壮成长,由此激发潜藏的“道性”。也就借由有形的文字脱换入无形的成就,这也就是经文传世的原因。
道教有很多经典,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
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诵经明白了经文上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著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实践,才能从凡夫而跨入圣境。这才是经文中所蕴藏大功德!
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经文中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却不肯去实行,不肯去修,只当学问来研究,也是毫无用处的。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见行的重要。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
其次,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我们由凡夫的心便会升华成道门中的无上道心,其实就是一种心的升华,不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
如果光是念念诵诵,沉迷与表象无法自拔,自以为是的以为念了就会怎么样,而不知道外在的形式一切都其实师提升内在的一个助缘,那么几时可以成就呢?
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骂人话,说你这个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我们要广结善缘我们要广度有情,做有益于众生的事,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大德。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把自己给度了,又怎么能去度众生呢?又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譬如:一个人掉到江里快淹死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也不懂救生术,你他的怎么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么你的德又在什么地方呢?所以我们必须照经文所说的义理去实行,精进精进在精进,才能成就,才能广利有情。
先自救后救人,先自度后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谈得上救他人、度他人。不然自己都被迷住了,那么所讲的一些义理也必将会误导旁人。但是你完全可以在自己能力基础上去帮助别人,也就是记住,能力要与言行配位,不然自己能力与言行所做不配位,那就压不住了,必然会翻船。
前面我们已讲了,经文你去学习你去念诵,你的心性增长了,你的智慧开启了,就是功德,反而,千万不要执著在念诵经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经念一遍,点个红点点,念满多少遍,点满多少红点,最后把纸烧了,记个什么功德。不要把念诵的经文作为存单寄库,修行可不是做生意,而是真正为了升华自己。
我们修行是为了看破生死,也是为了了脱生死,而不是谈什么功德存库就有资本。一著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反而还会越走越偏。
假借经文几千卷,只为言说一个心。修行修行修的是心意,而心意心意便通的是玄机。

原创心与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心即是道?为什么需要以心才能载道?
人皆有心,万物皆有其道。宇宙之中也只是拥有人与万物而已。人是一切生命物体的代表;万物是一切物质存在的代表。
心属于人, 是人的本质特性;道属于万物,是万物的本质特性。人也是万物之一。
万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表象与本质。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本质?
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的内与外、表与里。外在,为表象;内在,为本相。
所谓本相,就是本质真相,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源、本质、本性等,它们都是一回事,只是名字叫法不同而已。
万事万物都蕴含内外两面:一面是表面现象,一面是本质真相。
真与虚相对,表面现象不是表面虚象,虚也不是虚假,而是虚弱不定、千变万化;真也不是真实,而是真性不移、恒久不变。
无论万事万物的表象还是本相,都是事物的本身。只不过一个虚弱易变,一个坚定不移。
万物本相真性不移的部分,属于阴;万物表象虚弱多变的部分,属于阳。
万物本相大多隐藏于事物内部,目不可见、手不可触;万物表象就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天地万物,表面现象,为阳;本质真相,为阴;阴阳皆是道,表象、本相也都是道。
万物表象,就是道之阳,就是大道阳的一面;万物本质本性,就是道之阴,就是大道阴的一面。
道,不是虚无不存的东西,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就是指万事万物本身。
因此,一花一叶是道,一草一木是道,梅兰竹菊是道,琴棋书画也是道,一沙一土一尘埃是道,一鸡一鸭一老牛也是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所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都只是万物“阳”的一面。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类的力量虽然可以碾压麻雀,却不可以凭空制造出哪怕只是一个麻雀细胞。
人类向蜻蜓学习,于是发明了直升机;
人类向蝙蝠学习,于是发明了雷达。
麻雀、蜻蜓、蝙蝠都有其自身之道。麻雀不会突然变成蝙蝠。蝙蝠也不会突然变成蜻蜓。一棵苹果也不会突然长出一个完全与梨子一样的果子。它们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道。
麻雀有麻雀之道,蝙蝠有蝙蝠之道,小草有小草之道,老牛有老牛之道,却绝不会混淆。
一个苹果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它会始终遵循着自己的道,一年又一年地结出一个个叫做苹果的果实,而不会无端地结出一个梨子来。
宇宙万物,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们始终遵循着的规律——它们这种使得苹果还是苹果、麻雀还是麻雀、蝙蝠还是蝙蝠的本质规律、本质本相、本源本性,就叫做道。而且只是“道”的阴的一面,而不是道的全部。
假如有人真的完全掌握了道,那他可能真的就拥有了把麻雀变成蝙蝠、又把蝙蝠变成蜻蜓的可能。
因此,狭义上讲,道就是宇宙万物始终遵循着的本质规律。
麻雀还是麻雀,就是因为它还在始终遵循着自身的道。
人有人之道,风有风之道,马有马之道,牛有牛之道,万物道道不同,万物却又道道本质相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各自遵循之道;常道,则是万物本质相通相连之道。它们都是道,你不能说麻雀遵循的道就不是道。
我不知麻雀之道,也不知风马牛之道,我却知人之道。人之道,就是人心,人心就是人的灵魂。
人心多变,世事多移,却也使得人类可以向万物学习,可以模仿万物之道。于是人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道。
有些人的心性如小草,昂扬不屈,各各从大地中汲取着自己的生存所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有些人的心性如候鸟,不断迁徙,不断寻找着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趋利避害,不辞劳苦
有些人的心性如狐狸,身体虽瘦小,野心却不小;有些人的心性如恶狼,凶狠无畏。有些人的心性如大象,身体虽强壮,性情却温厚。
人的一生,倘若心性如何,人生也就如何了。人的心性便是人一生所遵循的道。所以说心即是道,更准确地说是人之道。
倘若你能明心见性,那便相当于得道了。只是这种道并不是常道。
常言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之心性,喜欢在枝头飞跃嬉戏、婉转悠然,又岂会与鸿鹄遨游天际的心性相同。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众生的际遇,皆根源于自己的心性。心性如何,人生便也如何。心是人之道,心是人类的本质。心有所想,便会有所行。己心,就是己道;己心,便是自己所始终遵循的道。
心愉悦,则人愉悦;心纠结,则人纠结;心痛苦,则人痛苦;心冷冽,则人无笑颜;心憋屈,则人抑郁;心苦闷,则人惆怅。
心是人之本。己心便是己道。因此,也就可以说:心即是道。心是道,却不是常道,它只是人之道。人心多变,则人道多变。
世间有万千道,也有常道;有大道三千,也有小道亿万。有多少迥异的物,就有多少相异的道。万物之道虽不同,却也本质相通
或许人类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体,但是人类有精神意识、有灵魂意识,可以用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去认识万物、去改造万物,更高级的还有学习和模仿万物之道。
人类利用什么去承载和理解万千之道呢?是指甲吗?是头发吗?是手脚躯干吗?是纸张吗?是笔墨吗?是电脑吗?是顽石桌椅吗?显然都不是。
人类能够用于承载大道的器皿,唯有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心灵即是魂,思想即是魄,它们合起来就是人的一整个灵魂魂魄,也就是人的一整颗心
笔墨纸张、软件芯片都只是人类用于学习和模仿万千大道的辅助工具而已。
心即是道,人若想得道,至少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识心,二是识道,三是以心载道。而不是仅仅依靠笔墨纸张、软件芯片等外物去承载万千大道的知识。
心也叫做魂,心一面与道相连,一面又与魂相连。所谓现代灵魂学,也可以叫做心学。与道相连者,叫道心;与魂相连者,叫心魂。
修心养性,需要心魂空静;把握万千之道,需要道心坚定不虚。
仙逆:李慕婉复活后弹指灭天,王林道心崩溃!天道规则被打破?
在仙逆的世界里,生死之谜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命题。王林与李慕婉的故事更是让人揪心,尤其是李慕婉复活后的那一刻,竟然让王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情感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故事的开端回溯到三个月前,血色残阳下,王林怀抱着奄奄一息的李慕婉,面对着无数次复活的失败。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就在此时,李慕婉的身体却开始泛起诡异的金纹,那是她在临终前刻入魂魄的九转逆生阵,正疯狂吞噬着朱雀墓中修士们的怨气。李慕婉的复活,似乎注定不再是简单的重生。
当她最终复活,王林凝视着这个曾用命守护的女子,心中却生出前所未有的恐惧。李慕婉轻轻一指,竟然让天道法则如琉璃般寸寸崩碎。此刻,王林意识到,真正的天道并不是他所想要战胜的敌人,而是李慕婉自己。
接下来的战役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李慕婉在云海星域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白衣胜雪,赤足踏在虚空之上,轻松摧毁三大六级修真国的护星大阵。王林曾经需要保护的女子,如今已然成为了可以掌控星辰本源的存在。她的变化,彻底颠覆了王林对力量的认知。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转折出现在古神墓地。当拓森的本尊苏醒时,李慕婉却露出了王林从未见过的讥讽笑意。她的力量竟然让沉睡的太古神魔残魂齐齐跪拜,拓森的威胁在她面前如冰雪般消融。王林试图用自己的古神之力阻挡,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在李慕婉的面前,自己竟显得如此渺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林的道心开始出现裂缝。李慕婉每抽取一颗星辰,他的神识中就多出一段陌生的记忆,那些关于古神一族被天道抹杀的真相,甚至包括他自己轮回百世都未能逃脱的命运闭环,这些记忆如同剧毒,让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怀疑。
最终,王林站在李慕婉面前,目睹她将整个星域压缩成掌心琉璃球的那一刻,内心的恐惧达到了顶峰。曾经的仇敌与无辜生灵在球体中化作光点,李慕婉轻声对他说,‘这才是真正的超脱’。而王林却本能地后退,因为他知道,李慕婉已经不是自己所能理解的存在,她正在成为新的天道。
故事的最后,李慕婉将最后一缕神魂注入王林眉心,仿佛在告别。当海水吞没她的身躯,王林的道心彻底崩溃,疯狂大笑间,额间古神星点逐一爆裂。他最终明白,李慕婉的复活,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命延续,而是创造了一个连天道都无法掌控的怪物。
在3000年后的仙界遗址,有人发现了一尊石像,男子怀抱琉璃球跪坐在地,球中星光明灭如同呼吸。石像脚下刻着的古神文,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囚天者终为天囚’。李慕婉的复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她的力量又将如何影响整个仙逆世界?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相关资讯
大梦道心录新手指南:从萌新到大能的法器装备全解析
强化需要消耗一定材料和对应品级神纹来提升装备属性,强化次数越多消耗越高,装备强化满之后开启淬炼,加的属性极少。 相同部位的法器,可通过熔炼改变和提升法器的附加词条属性,优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