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看到恐怖境界,心生恐怖,障碍我们的道心
看到这些境界,心起恐怖,当然障碍我们的道心,这就是外面的环境。或者是你听到,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也常常有,特别是初期修学,念佛较少,如果是打坐,看到这些现象就更多,在静中会出现种种的境界,念佛当然也有。过去图书馆也有两个男众,在广钦老和尚的道场剃度,以后到图书馆学经教。他们告诉我,在台北有一个地方叫做石碇,他们有一个出家的师兄弟是女众,提供她家的一块山地,在山凹里(地形像个洗脸盆地方),有一间房子提供给他们共修,想去那里学讲经。那个地方鬼很多,他们在念阿弥陀佛,整天都在念,有四、五个人在那里念。他们告诉我,他们五个男众去那边修、去念佛,听说那个地方不太清净,但是他们不怕,念阿弥陀佛怕什么?最不怕的那个人最先离开,那个人被鬼闹得受不了先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个。我说到底鬼是什么样子?他们说鬼差不多十一点多就出来,把他们从床上拉到床下,种种情形都有,还让他们看到,还会跟他们念阿弥陀佛。他们在念阿弥陀佛,看到鬼来了,赶快念阿弥陀佛,鬼也跟著念,这还不错,鬼还会跟著念阿弥陀佛,他也是有善根。到最后,他们也受不了离开,以后再到图书馆,才告诉我的。我也很好奇,那间鬼屋晚上我不敢去,白天我请他们两个开车载我去。我到那边,风景很好,很清净,水也很清,但是地理不是很好,在洼地。我去到那里走走看看,那天早上去,中午就回到图书馆,睡午觉的时候做了很恐怖的恶梦,我就感觉是去那间鬼屋的关系,那里有一些鬼神确实很凶恶。所以这也是一种业障发相,这是外面来的,外面的影响。这个恶的境界现前,当然不是好的境界,这是恶的境界,这都会扰乱我们的道心,障碍我们修行,这是第三种,见到恐怖境界的一种业障。 摘自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菁华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集) 2000/9/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WD05-001-0005
看到这些境界,心起恐怖,当然障碍我们的道心,这就是外面的环境。或者是你听到,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也常常有,特别是初期修学,念佛较少,如果是打坐,看到这些现象就更多,在静中会出现种种的境界,念佛当然也有。过去图书馆也有两个男众,在广钦老和尚的道场剃度,以后到图书馆学经教。他们告诉我,在台北有一个地方叫做石碇,他们有一个出家的师兄弟是女众,提供她家的一块山地,在山凹里(地形像个洗脸盆地方),有一间房子提供给他们共修,想去那里学讲经。那个地方鬼很多,他们在念阿弥陀佛,整天都在念,有四、五个人在那里念。他们告诉我,他们五个男众去那边修、去念佛,听说那个地方不太清净,但是他们不怕,念阿弥陀佛怕什么?最不怕的那个人最先离开,那个人被鬼闹得受不了先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个。我说到底鬼是什么样子?他们说鬼差不多十一点多就出来,把他们从床上拉到床下,种种情形都有,还让他们看到,还会跟他们念阿弥陀佛。他们在念阿弥陀佛,看到鬼来了,赶快念阿弥陀佛,鬼也跟著念,这还不错,鬼还会跟著念阿弥陀佛,他也是有善根。到最后,他们也受不了离开,以后再到图书馆,才告诉我的。我也很好奇,那间鬼屋晚上我不敢去,白天我请他们两个开车载我去。我到那边,风景很好,很清净,水也很清,但是地理不是很好,在洼地。我去到那里走走看看,那天早上去,中午就回到图书馆,睡午觉的时候做了很恐怖的恶梦,我就感觉是去那间鬼屋的关系,那里有一些鬼神确实很凶恶。所以这也是一种业障发相,这是外面来的,外面的影响。这个恶的境界现前,当然不是好的境界,这是恶的境界,这都会扰乱我们的道心,障碍我们修行,这是第三种,见到恐怖境界的一种业障。
摘自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菁华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集) 2000/9/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WD05-001-0005

道心法师:佛祖灵鹫山上拈花微笑是何意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仁清法师: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纯熟
“身根具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第一个层面就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你生下来就是天然的残废,生活难以自理,你不要说修行了,连日常生活就不能自理。很麻烦。再一个问题身根不得具足,特别是“聋、盲、喑哑”,正是人对于修法来讲的八种障难之一,叫“八难嘛”。“聋、盲、喑哑”,这个“身根”实际上指的“六根”,这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常得具足圆满,是这个含义,所以身根不得具足对于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修行常得身根具足最起码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健康,能够身心愉悦,再就是如果得闻佛法能够精进佛道,最后圆满佛果。
得闻佛法以后,能有坚定的道心,不是通过佛教的修行来达到自己的私欲。知道修行佛法就是为了了脱。如果对于出家人来讲呢?出家的目的纯正,道心纯熟,道心坚定。
由于有福报,有善根,“不犯禁戒”,他所受的一切戒法能够持得住。不觉得是一种约束,如果你受了“五戒”,能够持住“五戒”。如果受了“菩萨戒”,你就能够持住“菩萨戒”。如果你受了“出家戒”,你就能够持住“出家戒”。末法众生根性差一些,业障重一些,有很多人难持戒,当然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因缘。这个外部的因缘也是众生的共业所感召。比方说过去出家人不拿钱,不动钱,因为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全国上下都知道供僧。到吃饭的时候,僧人就托着个钵出去,一般的家庭是这样,做完了饭等,到中午了等出家人前来托钵化缘,出家人来了,供了僧以后他再开饭。都有这个概念,除非他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你出去托钵,试试!因缘变了,还是众生业报所感召。所以很多很多非常细微的戒律,难以持住了。
相关资讯
广化法师:终生出家不还俗
终生出家不还俗广化法师讲述我奉劝道心不坚,有意还俗之人,须再三考虑,不可随便还俗。第一、佛说出家可证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在家只能证三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经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