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修仙的三个等级,你能修道哪个层次?
《钟吕传道集》属钟吕内丹派早期著作。极受后世推崇,在内丹史和
阴阳二气化生人体,生长衰老有规律可循
《钟吕传道集》按照阴阳二气消长、推移变化的过程, 把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太初”、“ 太质”、“ 太素”、“ 少壮”、 “ 长大”、“ 老髦”、“衰败” 等七个阶段。
还从阴阳二气变化角度, 把人、鬼、仙做了区分, 目的是要说明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指出:“纯阴而无阳者, 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离者,人也。唯人, 可以为鬼, 可以为仙。少年不修, 悠情纵意, 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人圣, 而为仙也。”
唯有人是阴阳二气相离, 同时含有阴阳成分, 具有先天的可塑性。通过二气消长变化, 人可为鬼, 也可成仙。人要想成仙, 就必须“知之修炼” , 即接受教育, 懂得并且按照生命运动的规律, 修养自己的身心。
仙分五等,人仙、地仙、天仙可修
《钟吕传道集》认为“仙”有五等, 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处于下层的“鬼仙无人求”,处最上层的“天仙亦不敢望”这样, “人仙” 、“ 地仙” 和“神仙”便成为其重要的培养目标。
“人仙”处于仙之二等。他并不像文人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人仙不离于人”,依然居于人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们通过养生教育、学习和修炼, 能“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地仙”层次略高于“人仙”。其标准是“炼形住世, 而得长生不死”,即所谓的“陆地神仙”。他与“人仙” 同处尘世中, 也是接受养生教育, 不断修炼, 保持健康形体,达到“长生不死”。
三仙之中, 独有“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炼形成气……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人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这位“神仙”,正如人们想象的, 可以化身成气, 变幻莫测。完全如庄子笔下“逍遥” 于尘世外的“神人” 。

修道有阶梯,道士的七种级别!你知道吗
通常来说,修道之士,简称道士。于宫观中修行者,称为出家人。所谓出家,即舍弃红尘,放下俗缘,入丛林之中,修悟真道。虽然出家总是被世俗之人误解,但出家修行,是正道悟真的必由之路。然而,出家也需要缘分,若尘缘未了,虽终日叫嚣发愿欲弃绝红尘遁入玄门,也未必能成为出家人。而称道士者,必定与道有缘。借此机缘,浅议道士的七种级别,望有道之人斧正。
《正统道藏正一部.道门通教必用集》录《出家因缘经》云:“道士,凡有七阶。”也就是说,道士可分为七个层次。该经出自《正一部》,所以道士的级别为天师创教时所划分,后为全教所引用。根据《出家因缘经》,道士的七种级别分别如下。
第一层次修道者,谓之天真或仙真,“体合自然,内外纯静。”
属最高层次的修道之士,自然无为,能保持身心纯净,虚无忘我,与道合真。更确切地说,仙真为道的化身,故道教尊奉三清道祖,其化生万物,无所不包,修为最高,已证道果,居神仙中之最高位。另外,天尊门下弟子如南极仙翁、普贤真人、赤精子等大罗金仙亦属此列。
第二层次的修道者,属于神仙之类,“变化不测,超离凡界。”
从《道藏》典籍记载,历史上通过潜心修行而得正果者,不乏其人。如八仙、五祖七真历代祖师等,也有不属于任何门派,但通过修行而得道成真者,如淮南王刘安、诗仙李白等,可谓真人。他们超离尘俗,或白日飞升、或坐化、或天尊接引,最终得证仙道。
第三层次的修道之士,属于隐逸之士,他们身怀绝技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以物累形,所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
上古时期有很多隐逸散人,皆大德之类。晋皇普谧《高士传》中曾记录了数十位不以物累形、隐形遁迹的隐士,其体道自然,不以物累,是俗人难以企及。他们通过修真炼道,有高深道行,可上天入地,属于世外高人之类。
第四层次的修道之士,为远离世俗之山居道士,他们“幽潜学道,仁智自安。”
他们看破红尘、放下俗缘,寻清幽之地,独善其身。他们或许也曾叱咤风云,或遭遇挫败,后弃俗归野,清心寡欲,全性葆真。若有缘问道终南,必定能在山野河畔得见隐修之人,与世无争。他们令人敬畏,因为他们能放下尘俗,不为利欲所累。也许,在纷乱的世俗之中,清修也是寻找人生终极智慧的方式。
第五层修道之士,为出家道士,他们“舍诸有爱,脱落嚣尘。”
他们也许曾有家有室,也曾享天伦之乐、鱼水之欢,但最终放下欢爱亲情,皈依玄门,修真悟道。我们日常所见宫观道士,日读经典,夜谈玄虚,卯时课早,申时课晚,是一群神秘的修行者。他们演绎着那神秘莫测的道教传统,道教也因为有了出家人而独放异彩。
第六层次修道之士,为在家修行人,正一派称火居道士。
他们“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他们有家有室,但怀道教信仰,白日在宫观之中尊奉三清道祖,课诵经典,服务信众,谨言慎行,修德累功。晚课之后,即归家,除几种荤辛禁忌之外,不必全素,戒律也没有全真出家道士繁杂。
第七层次道士,古代天师道之祭酒,他们“屈己尘凡,救度危苦。”
修道之外,还为信众消灾祈福、治病救难之类,心怀天下、慈心救人。此类道士信众最常见,如民间道士,专为人超阴度亡等。
《出家因缘经》中说:“所以名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诸侯,作人天福田,为三界依怙。”
因而,那些真正可称为“道士”的人,不仅道心深重,品德高尚,清心寡欲,心怀众生,积功累德,自度度人。唯有如此,才不侮蔑“道士”之名。否则,虽遁入玄门尊奉三清,却不修功德、品行低下、沽名钓誉,则不仅不能得道,反而为自身招来祸殃。
微言道学:道教中怎么样的境界才能称为“真人”?
真人是道教信仰的对象。他们多为祖师,成为真人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潜心修炼而成仙,有的是做了大量善事而升登仙界,有的是宏道济世、创教开宗而成真受封。这类后天神灵,人们习惯地称他们为仙人、真人。
道家、道教称呼的真人即“修真得道”或“成仙"之人,与仙人统称为“仙真”。最受道教徒的崇敬,视为修炼的目的。“真人”之称源于先秦道家,指存养本性、体悟大道之人,汉晋以后逐渐地被神格化。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记载:“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
《南华真经循本》记载:“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拒同。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淮南子●本经训》:“莫生奠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北岳真君叙圣兼修庙记》:“抱素遗骸,亡精朴真,阴气殚而阳气完, 始归根复命上款。 超出乎仙品、可谓真人。”
汉晋之后“真人”之称就慢慢的神格化。(《 太平经》·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记载:“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真人品级高于一般的仙人,即“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云笈七签》记述上清仙境有“高真”、“玄真”等九种真人。
道教的“真人”多为受到帝王封诰的“仙人”。唐玄宗天宝元年曾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为洞灵真人。这四大真人也被道教称为太上老君的四大弟子,其著作通称为“四户真经”。此后历朝帝干常以“真人”称号授与某些道家人物或著名高道,如元世祖曾把全真七子加封为真人。唐以前真人一般称有道之人,此后真人称号有滥用的倾向。
注:部分图文源自典籍及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此文章功德无量,福生无量天尊。
下篇:揭秘道教神秘咒语金光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