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味药一起泡水喝,阴阳双补,百病自消!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阴阳平衡时,人体机能正常,精神饱满,疾病难以侵袭;而当阴阳失衡时,则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阴阳两虚成为了许多人的健康困扰。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源自古代的良方,能够有效地调和阴阳,这就是张景岳所创的两仪膏。
作为温补派的开创者之一,张景岳的方子无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两仪膏,其名源自《易经》中的“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为阳,地为阴,因此,两仪膏具有阴阳并补的独特功效。
这个方子仅包含两味药:人参和熟地,简单而高效。通常的剂量是熟地500克、人参120克,熬制成膏后适合日常食用。如果想要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熟地10克、人参10克,用沸水冲泡或水煎后代茶饮用
张景岳对熟地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他在《景岳全书》中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论述了熟地的功效,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应用。因此,他被誉为最善用熟地的医者,人送外号“张熟地”。
作为炮制品,经过九蒸九晒的传统工艺,吸收了天地之火,性质温和,质地柔软,色黑如漆,味甘如饴。直接嚼食,味道也十分美妙。炮制后的熟地不仅性味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具有了更好的补益之性。
熟地大补真阴,是滋阴补肾的佳品。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丸中,熟地就是其核心成分。此外,熟地还能补精生血,治疗血虚之证。补血祖方四物汤中,也用到了熟地这味药。
张景岳不仅对熟地情有独钟,对人参也同样看重。他将这两味药巧妙地配在一起,组成了两仪膏这一良方。
是补气的佳品,性温而偏于助阳。虽然熟地是补阴的,但与温热的人参同用,能扶助阳气,使阴阳并长。
对于体质虚弱、精神倦怠、身体乏力、畏寒畏热的人来说,两仪膏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日常调养方子。这个方子虽然简单,但奥妙无穷。它不仅能补阴补阳,还能顺带补气补血,全面照顾到气血阴阳。
如果你想要熬制成膏食用,操作也并不复杂,只是需要稍微耗费一些精力。只需将两味药材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浸泡一个小时后煎煮。
注意在煎煮过程中无需换水,以免药性流失。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将煮好的药汁倒出。随后再加水煎煮一次或多次,直至药汁味淡。最后将所有药汁混合在一起,小火继续煎煮并加入蜂蜜搅拌至浓稠膏状即可。冷却后盛入干净容器密封保存。每次取一小勺用温水冲泡饮用,每日1~2次。
两仪膏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阴阳并补功效,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健康调养方案。

滋肾阴,补肾阳,阴阳两虚,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解决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基本都是阴虚了补阴,,那该怎么办呢?中医治则一般是阴阳同补,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平衡的话,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阴阳双补的方子,方名叫做“地黄饮子”,也可以直接叫“地黄饮”。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也就是说阴阳补益同时进行。
它主要治什么?它主要治疗下元虚衰,痰浊上泛导致的喑痱证,包括舌头僵硬,说话不便,脚不能走路,口渴又不想喝水,脚冰冷、面色红,脉沉细弱等证。
在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火上泛引起也上泛,堵塞窍道。这个喑指舌头僵硬,不能正常说话,痱指的是脚不适,不能走路。
先说一下,舌头和腿脚的问题是怎么出来的。
这舌为心之窍,阳不足,虚阳上浮,痰浊上逆导致了心窍闭阻,不能通润舌头,所以舌头僵硬,说话不利。同时,还会兼有面色红的情况,这说明上面是一个热象。
的温养就不够,肾精不能很好的滋养腿脚,就导致痿弱,走路腿脚虚乏。
整体来看,这一类的患者还是畏寒比较多,下元虚衰伴随腰膝痿软、冷痛,说明下面是一个寒象。
从辩证来说,这是一个本虚标实的情况,“本”是指引起病症的内在本质因素,“标”是指病理产物。
怎么讲呢?本质上是阳虚的问题,肾阳虚到一定程度,逼迫着为数不多的虚阳上浮,阳损及阴,导致痰浊闭阻,这是标。
既有阴阳两虚,又有虚阳上浮,还有痰浊。
的病机,外观表现上,有上热,面赤,虚阳上浮;下寒,腰腿痿废,有冷感,说明这就是一个阴阳两虚。
那对应病机来说,治则温补下元,从阴阳两方面入手。
这时候再来分析一下地黄饮子的用药。
阴阳双补的两组药,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这是君药,也就是最主要的结构。
熟地和山茱萸填精补髓,滋补肾阴为主;
肉苁蓉和巴戟天也补肾精,但以温肾阳为主。
剩下的药,附子和肉桂同用,增强温阳的力量,再加上五味子,结合起来有温摄浮阳的作用。
石斛和麦冬养肺胃之阴,和上面的补肝肾之阴的熟地和山茱萸又不同,既能清虚热,又能先天后天同补。
,其中菖蒲和远志是开窍常用的药,菖蒲能,远志能祛痰,茯苓针对的是水湿停聚所生的痰,是在治本,可以健脾祛湿消痰。
煎药的时候要加生姜和大枣,这姜枣能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做的是药引子。
整体上说,这地黄饮子是温阳为主,针对虚阳上浮,痰浊上逆,闭阻心窍的问题。
实际应用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随症的加减,比如光脚废不能用,那就不需要;如果是阴虚为主,那可以去掉桂附;如果兼有气虚的情况,可以加入人参……这是其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具体还要根据个人情况辨证。
需要注意的是,地黄饮子还是偏于温补,阴阳两虚偏于阳不足,如果是气火上升包括阴虚,比较突出,就不适合用这个方子。
一张阴阳并补的千古名方
好多女性朋友跟我讲,说奇怪,自己这个身体呀冬天怕冷,夏天怕热。
怕冷是阳虚,怕热是阴虚,既怕冷又怕热是阴阳两虚。有一张古方叫温经汤,也是张仲景的方子。
温是温阳,经是经血,往小了说,温经汤可以温暖、温通经血,往大了说,它其实是阴阳并补的一个方子,因为它里面既有温阳散寒的吴茱萸、桂枝,又有滋养阴血的当归、白芍,可以让你的身体回归到春暖花开的状态,既不怕冷又不怕热。
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各9克,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各6克
吴茱萸是非常暖热的一味药,它可以散去全身的寒气,尤其擅长驱散肝经的寒气,捎带还能暖暖胃和肾。桂枝长在枝头,所以它也是阳气很足的一味药,阳气足就能够驱寒。几乎所有寒气导致的疾病张仲景都会用桂枝来搞定。生姜在这里可以协助吴茱萸和桂枝散寒。
麦冬、人参、甘草、半夏,这四味药是麦门冬汤的思路,主要是养肺胃阴气。当归、芍药、川芎、阿胶,这四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补血,补血就是滋阴。
最后用丹皮来清热,阴虚的久了,容易生热,就好像汽车水箱没水了以后,发动机会热得厉害。
这么说吧,它是古代女科专方,调经方、助孕方、美容方,讲的都是温经汤。
第一,温经汤可以让皮肤干燥,口唇干燥的女性重新恢复润泽。你看那山川大地到了冬天也会干燥,会开裂,为什么?因为温度下降了。
同样的道理,寒气会阻碍气血流通,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濡养,就会变得干燥,可以观察一下手掌,手掌皮肤粗糙干裂,或者指甲沟周边容易有毛刺,甚至擦手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同时伴有月经不调,这样的女性,温经汤就很适合。
第二,严重脱发,那头发又干枯又焦黄,一扯就断,再看指甲,指甲干瘪苍白,一个不小心就断掉了,生长起来呢又很慢,也是温经汤的思路。
因为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谁主筋?肝主筋,肝又主藏血,所以头发也好,指甲也好,都和肝血分不开关系。而且你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哪个季节的树木最容易折断,当然是冬季了,因为冬天的主气是寒,树木感受到寒气以后,纷纷变得干枯,你用手一掰,噼里啪啦裂开来。温经汤里有吴茱萸暖肝寒,有当归补肝血,这两味药是专门奔着肝经去的。
第三,痛经。不管你痛经痛得多么厉害,只要是因寒而痛,小肚子摸上去凉凉的,吃生冷就加重,用暖水袋敷一下,就缓解一些,温经汤一喝下去,肚子里就好像烧起了一团炉火,就能把寒冰化掉,让血脉通畅,疼痛就止住了,连续喝上三五个周期,就能让痛经彻底远离你。
第四,闭经。闭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血不足了,温经汤里有当归、芍药,有川芎、阿胶,专门负责给气血扎根。另一方面是经血还可以,但是因为受寒,寒气把经脉,把气血冻住了,那经血就下不来。这就好比高山上明明有那么多雪水,可是一到冬天,河流就流不动了,一旦春回大地,立马冰雪消融,川流不息,温经汤就是让身体春回大地的方子。
第五,除了痛经,闭经,寒气还会导致不孕。你看那缺乏太阳照射的,阴冷的南北极,是不是寸草不生,而赤道温热带地区,一年四季,物种繁茂,繁衍速度相当快,相当丰富。温经汤可以让身体由寒冷转为温热,只有回归到温热、温暖的状态,才能很好的孕育生命。
第六,女性更年期以后,面色暗黄,没有光泽,也是经血减少的表现,也可以考虑温经汤,它美的不是皮肤,而是让你的精气神从内而外散发出来,所以我说温经汤是古代的美容方。
第七,温经汤还是吃不胖女性的福音。现在好多女孩子看上去瘦瘦削削的,好像营养不良的样子,其实她并不缺营养,她吃的很多,只不过吃什么都不长肉,这是营养没有被很好地吸收利用起来,因为她的经血不通调,营养去不到该去的地方。
总的来说,温经汤这个方子适合既怕冷又怕热的女性,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这样的女性,大多瘦弱、干枯,两相一结合,温经汤就是最佳调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