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道长:道家供奉马仙娘娘是女性孝神!不懂来看
马仙娘娘,又称马夫人、马氏真仙、护国夫人马氏等。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宋太祖赵匡胤将马仙、、陈靖姑并称为三大女神。宋太祖褒封马仙“懿正真人,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护国嘉佑真仙,并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灵泽感应马氏真人”、“懿正广惠马氏真人”等。
马仙信仰流传地域,包括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俗传马仙生于元宵节,故正月十五到马氏真仙庙进香礼拜者云集。有些地方,则一直保留着盛大的“七月七马仙庙会”活动。
马氏成仙的传说很多,流传很广,但大多传说中都相传马仙年轻时多艰辛,遇仙点化,感悟人生,最后修真升天,是一个(或多个)极尽孝道、精于医术、乐于公益事业的孝媳贤妇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圣兴云、驱瘟遣疫、降魔伏寇,都在马仙的主要职责之内。
关于马仙娘娘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如建瓯、霞浦、永安等。在关于马仙娘娘的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唐代时的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的《护国夫人庙碑记》。据其记载:“护国夫人马氏,括苍下邑鸬鹚人也,地之距郡与邑几三百里,源深水纾,山高路阻,猿猱纷纷,狼虎相尾,居民鲜少。鸬鹚水鸟善捕鱼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因此为最早记载,故马仙娘娘为鸬鹚人的传说流传最广。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马仙信仰均以浙江鸬鹚(现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为信仰发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鸬鹚的马氏仙宫的七夕庙会热闹非凡,香客甚多。
《万历续道藏·搜神记·马大仙》载,“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备尝,略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饮,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以永其祀,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园然。有李阳冰所撰碑记,及本朝诚意伯刘基重修马大仙庙记。”
据《霞浦县志》载:“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师蝗…….嗣是神智广运,拓炎如焚,迎仙于鸬鹚而祝之,优湮若景德间焉……”可见,至少自宋元时期马仙的信仰便从鸬鹚传播到了福建霞浦。在明清时期,马仙信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关于马仙的文献记载在这一时期数量上形成空前的局面。据《八闽通志》载,侯官、古田、建安、瓯宁等地区都有了关于马仙的记载。马仙的信仰现已遍及闽东、闽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闽中的部分地区。
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为和谐婆媳、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有利于乡土和谐向上氛围的形成,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七夕节时,百姓不向织女乞巧、乞姻缘,“里巫以彩缕系小儿颈臂,云可长命,谓之长命丝。”显然是将马仙娘娘当成了能让小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一鹤道长私人微信17606163718一鹤道长研修周易20余年,精通八字命理,居家风水、道家各类法术,婚姻和合,开财库补财库,催桃花斩桃花。精力有限,有偿服务,非诚勿扰。

迎仙与朝佛三元新闻网
古时人类由于对宇宙、大自然和自然现象无法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与征服它,就产生了对某物或某现象的一种盲目的崇拜,后来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释,这种解释又逐步得到众人的认可,这样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教”,有文字后就有人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形成了本教的教义经书。道教有道德经,佛教有佛经,基督教有圣经,依斯兰教有古兰经。
中国民众信仰大多是信道教和佛教的混合体,既希望得道升天成神仙,又希望立地成佛四大皆空。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信的是神仙,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它为“太上老君”。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约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州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三元人的信仰也是道教与佛教的混合体,这样就流传下来“迎仙”与“朝佛”的习俗。
迎仙即恭迎五显真仙圣诞庆典,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五为这一习俗的活动日。
三元人对五显真仙的崇拜相传始于宋代,鼎盛于明朝,传承至今的“迎仙庆典”由此成为一项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据永安县志所载,其成仙日是在“云雾飚起”的夏季,三元城关各坊堡乡民便乘夏种结束的短暂农闲,谨择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五,作为五显真仙的圣诞庆典佳期。
三元城关的飞凤殿即当地的五显真仙庙,三元方言称仙奶殿,座落在现在圆通寺的后边,还有列西的五仙姑庙,都尊奉永安百丈岩真仙庙为祖庙。
永安百丈岩位于永安桃源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南部,内有许多奇观异景和名胜古迹。百丈岩因山峰峻拔,悬崖百丈而得名,壁面平直,乃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远望突兀巍峨,近仰参天凌云,经典天然,引人入胜,宛如人间仙境。
百丈岩顶处的马氏真仙庙,倚悬崖而建,香火远播,被尊为各地五显真仙庙之祖庙,有关马氏真仙的记载,最早见之明万历廿二年(公元年)由苏明望主编的《永安县志·仙释》“马氏名五娘,二十七都铜盘人,父马大相,母罗氏,广道元年正月十五生,容貌丰美,及笑归婚,是夜身中毒病,夫家弃还其父,父请僧徒送河边,将沉之,忽云雾飚起,有神附人语之。降童引上百丈岩头,得仙果食之。二妹及嫂来看,五娘以果分食之,俱得飞升,云是九天玄女度之……。”
百丈岩顶处有一洞,相传为马氏姑嫂姐妹升仙处,后人在此建了庙祀之,由此奠定了马氏真仙祖庙的地位。
在迎仙庆典活动前夕,要进行两项活动,一是沐浴与奏表,当年轮值的坊、堡,须从五月廿八日起斋戒素食,以示尊敬,斋戒素食三日后再派专人为仙姑全身举行“沐浴更衣”仪式,以表示心洁崇敬之义,奏表亦称“打表”,是同道士通过念经作法事,奏造神灵将举行迎仙庆典的一项法事活动。法事活动毕,即由廿几位本坊堡的青壮年,将神像请坐于神銮。在乐队的护送下,恭请于轮值堡坊方之前为之构建的“神堂庙宇”。二是取接圣火,到百丈岩取圣火,古时交通不便,全程须步行跋涉,现改为取圣火专车直驰百丈岩下,取火队伍沿着崎岖山路,登石阶数百级,逐级而上,方到倚悬崖而建的真仙祖庙。经道士诵经做法事,取火种于香炉,再虔诚安奉于香担内,由神幡引路返回,当取火的香担到达城门时,四坊、八堡迎接圣火的民众鼓乐队彩旗队,人们兴高采烈地将圣火迎到轮值堡坊,再举行接圣火仪式。
迎仙活动从明朝开始就按永(永兴堡)、凤(凤岗堡)、长(长安堡)、传(传柑堡)、石(石竹堡)、崇(崇荣坊)、福(福兴堡)、阳(桂阳坊)、昌(昌阳坊)、泽(泽林堡)十个坊堡轮流。后来石竹堡、泽林堡迁废,只有八个坊堡轮流。如果哪一年轮到小坊堡,通坊堡人出动尚不夠,还得雇请外坊亲戚朋友帮助。六月初一至初五迎仙时,二人鸣锣开道,香担、道士先行,人,若干担花鼓(现在还有专门的腰鼓队大旺鼓队),若干生员随神等,随后少则人,多则百余人。依次巡游,尽管烈日中天,每次巡游二个坊堡“作供”,前后各绕三圈。迎仙者在“作供”时喝酒休息,各家各户亦来拉迎仙者去作客,吃素菜斋酒,这样连续迎上五天。现在这种习俗还在延续,不过巡游的时间减少了,却增加了道士做醮,举行诵经祈祷、祈背吉祥聚集。佑护梓里,国运昌隆,社会和谐,让那“慈光普照临千户,法雨常施润千家。”还有上寿,即为五显真仙举行圣诞祝寿活动,这一天从早晨六点开始,各坊堡都要来人送上寿祀、点烛、上香、诵读上寿祝文,将本坊福首和灶户名单逐一告之神灵,祈求赐福降吉祥。
一般是六月初五这天下午,恭送五显真仙回归飞凤殿,这是迎仙的最后一项仪式,一路上锣鼓齐鸣,彩旗招展,队伍到达庙堂,道士诵经做法事,将真仙神像沿着铺设的“彩虹金桥”,逐一安奉于庙堂神龛。至此,迎仙活动才算结束。
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前人则安排这五天朝“佛”。朝“佛”者非常虔诚,提前斋戒沐浴。青壮年步行去远的名山,老弱妇孺到近的寺庙。中村白水的吕峰顶,顶太的蓬仙岩,后溪的普禅山,城关的通天顶、飞凤殿等等。说的是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各有所求,有求必应,有的还带着干粮、铺盖睡在山廟里“托梦”,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很少人去朝“佛”了。
闽侯马仙娘的传说
沿着闽侯祖师祠左边的山路,一路上行,到尽头有一座“马仙娘”殿。走进殿中,神台上供奉着三座神像,正中供奉的就是该殿的主神马仙娘了。至于马仙娘的来源,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相传古时在鸿尾乡,有户马姓人家,育有一子一女,其中马小妹生而有慧,精灵可爱,乡人都传说她是神灵转世。不久,马小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与兄长相依为命,兄长从事耕田之余,还不时上山砍柴,得来的木柴除了自用外多卖钱补贴家用,而马小妹则在家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日子过的固然清苦,却也温馨。到了一年六月,恰好马小妹满十六岁,兄长因为有事外出未归,马小妹在家做好晚饭,等待兄长归来之时,突然听到远处金钟阁的一声钟响,顿时如醍醐灌顶,福灵心至。遂离家过渡到白沙,来到唐举山对岸。恰好江面上有一个艄公正在摆渡,马小妹于是呼唤艄公,让他将自己载到对岸。艄公以天色已晚为由,欲要多索取船资。马小妹于是笑道:“尔欺我不能自渡乎?”艄公闻言,冷笑道:“如今江面只有我一只小舟,我倒要看看,不坐此船,你如何过江。”马小妹遂于岸边的香蕉树上摘下一只香蕉来,往空中一抛,却见香蕉迎风就长,越变越大,待落到水面时,已经变成了一只蕉船。马小妹坐到船上,只见香蕉船无桨自动,载着马小妹直往金钟阁而去。直惊得艄公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往金钟阁方向观望,只看到一个身影动如脱兔,朝唐举山顶奔去,不一刻,已不见其影了,艄公受此一吓,也无心摆渡,急忙回家定神压惊去了!
却说马小妹的兄长办完事情,回到家中,只看到饭菜好好的摆在桌面,而小妹却不见了踪影,急得他到处寻找。几天后,兄长找到了当日那位艄公,知道了小妹的下落,急忙请求当地的村民一同上山寻找。终于,大家在山上的一块巨石上找到马小妹,却见她结跏跌坐于石山,面带微笑,已经坐化多日了。村民见她衣裳单薄,且被风雨吹打多日,很是怜惜,于是与其兄一起动手在巨石四周搭建了一座草棚以庇护之。此后,马小妹屡屡展现神迹,乡民多受其惠,便为她建造庙宇,将之奉为神灵,四时祭祀不绝,对她的称呼也渐渐成为了马仙娘。值得一提的是,马仙娘最为灵验的就是降雨。有一回省内大旱,眼看田地干裂,粮食绝收,乡民很是苦恼,遂抱着一丝希望,相约到马仙娘庙来祈雨。岂料不过半刻钟,大雨立至!乡民奔走相告,从此更为虔诚了!在唐举山下,闽江边的一处平台据称就是当年乡人祈雨的旧址,被呼为马仙娘求雨台。
其实,就如同老子可以“一气化三清”一般,关于马仙娘也有诸多不同的传说和来历,前文所言不过是诸多说法的一种。在《闽侯县志》第十八卷坛庙篇有这样一段记载,“马仙庙:在甘蔗洲,祀马氏女(夫亡,矢节养姑,仙去)。”这里边的马仙娘则又有另一段背景,其人俗名马五娘,一说为建瓯人,也有说云霞浦人,据何乔远《闽书》、冯梦龙《寿宁待志》载称,马五娘出嫁前夕,未婚夫突然去世。于是她发誓不嫁,奉侍公婆至孝。传说她有次外出,正好遇到山洪暴发,溪水暴涨,她就将雨伞仰置于水上飞渡而过,观者无不以为仙女下凡。马五娘自称非凡世女子,待公婆终其天年后,就飞升而去。当地百姓遇到旱灾,常请她祈雨,随祷随应。马五娘去世后,当地人奉之为神,立庙祭祀。宋真宗更是曾先后两次,敕封马五娘为“灵泽感应马氏真人”以及“懿正广惠马氏真人”,马仙娘由于受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成为了正统神祗,于是影响逐渐扩大,在明清后,基本成为了闽中各地百姓祈福禳灾的主要神灵之一,马仙庙于是遍布闽地。
清人俞樾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他写著的10卷《春在堂随笔》,其中一段关于马仙娘庙的记述,也对马仙娘传说有很深的感慨,其文大义翻译如下:我从浙江进入福建,路经福鼎县境,见一处山岭上,有座马仙娘庙,不知里面供奉什么神仙。待翻检《福宁府志》,查到两种说法。《方外志》中说是马真人,温麻里马氏之女,宋朝乾符年间入崐田山炼丹成仙而去,而今那丹井臼尚存。而《外纪》上说:寿邑有位马仙,相传是江南人。这位女仙原是跟着父亲来福建做官的,年仅十八岁就死了。乡里人为她立庙祭祀,只要有事祈祷,必有应验。倭寇侵扰寿城,黄昏时,忽然出现猎猎旗帜,仿佛有位女将军率大兵来到。倭寇大为惊骇,逃遁而去。以上两种说法,未详哪种是正确的。壬甫兄说:“必定是一位神仙,而传说不一,故而其记载相异了!”这样看来,马仙娘还是一位抗倭的巾帼英雌呢!
相关资讯
马家仙指的是哪位仙家马家仙上身的征兆
马家仙是什么仙马仙是福建省的神话人物。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自古是以柘荣为中心的民间崇拜地方神明,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马仙信俗肇始于唐中叶,源自浙南,盛行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