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打着文明幌子做着肮脏交易

更新时间: 2025-08-23 18:53:32

阅读人数: 941

本文主题: 一部肮脏的历史是什么书

我们总说一段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它才能是立体丰满的。一段历史故事就要听更多人口中的版本,因为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在口口相传中又会有无数个演变。去了解一段历史,在不同的本版中,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辨别有用可靠的信息,在筛出来一份离真相蕞接近的版本。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历史书籍,从《春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到如今分门别类的白话文历史书,总有一些书以意想不到的视角,带我们去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在华洋人的视角揭开中国口岸历史的神秘面纱,1832年~1914年,八十多年的时间是东西方平衡被打破的八十多年,也可以说是闭关锁国的大清被强硬打开按地上摩擦的屈辱史。从仅限于少量贸易往来的时间段,到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从鸦片侵蚀我国到那场变革的风暴。冲突还是误解,我看见的是中国人的觉醒。以在华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及主办的报刊等一手资料为出发点,重新去了解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故事的另一面,西方列强在华行为的逻辑是多么强盗,你也会看见一个洋人眼中的中国多么“秀色可餐”,更会了解到他们对中国的观察、看法和掉以轻心。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一桩桩一件件或大或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列强对我们利益的瓜分,更让我们看见了中国人在打压之下的抗争,各个阶层的反抗有着强劲传染力,不屈服是烙在骨子里的尊严。没有谁会在原地一直等你,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盛,一旦开始固步自封那么也就开始了倒计时。大清帝国的骄傲伴随着不可一世悄悄落幕。鸦片侵蚀了国门,也腐烂了生活。如今禁毒有多严,曾经的伤就有多痛。不可以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如今看着大.麻合法化的国家,不知道何时会重蹈我们曾经的覆辙,我相信天道好轮回。动荡不安的年代,总有一些小丑想要轻描淡写那些真相。可是真相就是真相,永远不会被掩盖。

打着文明幌子做着肮脏交易

肮脏的政治

这不是一本关于战争或者战争史的书,与之前看过的关于二战的部分书籍,如对比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最寒冷的冬天》更多的是记述了关于朝鲜战争前后的世界政治环境,以及因为这场战争前后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比如写麦克阿瑟,看本书的大约前三分之一的时候,恍惚产生了在看麦克阿瑟的传记的感觉。但这样的描写过后,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麦克阿瑟会如此自负,如此固执,导致美军在北上时遭遇到的失败才是必然的结果。本书对于战争本身的细节则着墨不多,对于喜欢战争细节以及考究战争史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有些失望。这可能也是由于作者是记者出身,更多的是采用了部分战争参与者的采访记录,以深度新闻报告的形式撰写了本书。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方面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给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目标,比如说朝鲜。中共可以做到,我当然也可以做到。不过,小国总归要看大国的脸色行事。在得到苏联的默许和中共模棱两可的态度后,金将军信心爆棚,认为自己南下后会像中共度过长江后,南韩的十万穷苦人民就会揭竿而起响应朝鲜人民军。而另一阵营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错误的给了南韩并不在美国的亚洲防御范围内的信息之后,更进一步的错误判断了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以及中国是否会出兵援朝。但是否整个美国政府高层都是这么认为呢,本书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诸多人物在这一时期前后的思想以及行为,作者的高明之处就体现出来了。读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麦克阿瑟和杜鲁门政府之间的不同观点以及之后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就导致朝鲜战争一步一步地迈入众所周知的阶段,双方都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毋庸置疑,战争是残酷的,但时至今日,不仅美国人对这场战争讳莫如深,好莱坞拍过如此之多的经典战争片,一战二战,越战,甚至索马里内战,伊拉克战争,但很少有人记得有什么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在中国,虽然历史书上有这段历史,但是关于这场战争的原因以及详细经过却是一笔带过,国人只知道这场战争的荣光和有名有姓的英雄,却对战争中难以想象的残酷知之甚少。比如书中记载的邸平里战斗中美军炮轰志愿军行军队伍,冷冰冰的伤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在作者看来,志愿军是敌方,志愿军的损伤一笔带过,联合国军重获战场优势则是重点描述。而李奇微的绞杀策略也是得到了作者的赞许态度。但作为国人读者,看到这一段时还是有说不出的感觉。不管是哪一方,战场上的人绝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符号,这些符号有时在政治背后候微不足道,一个不经意的政治决定就可能让成千上万的符号一夜之间消失。不管是美军北上,还是志愿军南下,书中都记载着军方和政府的不同意见。将士的伤亡与政治决定是如此密切关联,却又如此轻描淡写。几个人的意志就决定了成千上万的人的命运,即使是在号称自由灯塔的美国,也是一而再地重复这种错误,这让普通人觉得政治真是肮脏和黑暗。

本书中稍微有意思的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讨论了美国是如何失去中国的,两个二战时期的重要盟友在中国内战后分别归属了不同的冷战阵营。这为当时的中国是否会援朝这个论点在美国军方和政府间的分歧提供了基础。同样,这些历史上的转变,作为当前意识形态下的国人,应该也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作为个体,我也希望能再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了解。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近70年了,中国和美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美双方从全面的盟友变成了敌对状态,再回到蜜月期,再变成了现今的状态,不能说全是某一方的责任。政治家应该考虑的是普通国民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政治利益。

《黑色棉花田》

2020年,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惨遭白人警察膝盖扼喉,惨死于警方的暴力执法下。这一事件引发了声势浩大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运动,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控诉黑人长久以来受到的歧视。于是我们看到,在距离19世纪80年代废除黑奴制度将近150年的今天,种族歧视依然如此根深蒂固。

而这不仅是黑人心中的痛,某种程度上说,其实也是我们华人心底的伤。

这种感觉在我阅读《黑色棉花田》这本书的时候,进一步加深了。这是一本围绕黑人家庭洛根一家展开的故事,他们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这大约是黑人摆脱奴隶身份的五十年后,彼时他们仍然被明目张胆的歧视和霸凌包围。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读着读着就恍惚觉得,书中讲述的其实是华人一家的故事。那些被列强侵略、被《排华法案》驱逐的日子,那些奋起反抗、以实力赢得尊严的日子,仿佛都能在书中找到呼应。所以,阅读这本书,你会因那些不公的的遭遇、无理的暴行而蹙眉,也会因洛根一家的坚毅和温暖而宽心,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呢?回顾全书,我发现其实本书的书名和封面就已经高度概括了全书。

本书的英文名是Roll of Thunder Hear My Cry,中译本没有直译为“天雷滚滚,听我呐喊”,而是取名《黑色棉花田》。而这本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黑色棉花田》有着外封和内封两个不同的封面。外封是一个黑人女孩站在一片棉花田前面,一双大眼睛似乎饱含泪水,似是因愤怒,却又闪烁着刚强的光芒,她是本书的叙述者“我”,洛根家的女儿凯西。她的背后是一片结着棉花的绿色田野,远处的天空有像云又像烟的大块灰色与橙色。内封是铺开占满整个封面的火焰,熊熊燃烧着。

这样的书名加上封面,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了本书的情节和思想。

我们先来看看反面。书名中的“黑色”,可以指代奴隶时代日复一日在棉花田上劳作的黑人;外封上女孩眼底的泪水,可以是因遭受羞辱却无法反抗的委屈和不甘;内封上的火焰,或许对应着本书开篇的一段情节:因为黑人学校没有校车,凯西和她的兄弟们只能徒步上学,还要经常忍受白人学校校车的捉弄,校车“像吞吐着火焰的黄色巨龙一样,裹挟着红色沙尘开了过来”,把凯西最小的弟弟“小家伙”弄得浑身是泥;也可能是呼应烧毁了黑人贝瑞一家的那场白人放的火。

这一层寓意主要反映的是本书所描绘的黑人生活中的困境。学校资源匮乏,他们只能在破旧的校舍上课,用残次的课本,在白人校车经过时,一边遭受奚落一边徒步上学;面对白人的欺侮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忍声吞气,轻则挨巴掌,重则家园被烧亲人重伤;数百年的黑人奴隶制度在他们的血脉中烙下深深的痕迹,在制度废除后的年代里也依然带着“黑鬼”“肮脏”“非人”的标签……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动物庄园》里说,“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一语道破所谓“人人平等”的真相。凯西愤怒地反问妈妈:“他们(白人)哪里比我们优越?”是的,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这样的平等只要加上一层身份的外衣,就能瞬间被打破。“白人”这个词在当时(或许现在依然)不仅指代一类人,更指向一种象征着钱权、智慧、干净、高贵的身份,所以这就像天生自带的属性,不管在你面前的这个白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只因为他的祖先是奴隶主或征服者,就天然被认为是正确的。

所以,生活在那个歧视更甚的年代,灼人的火舌围绕着洛根及其他黑人家庭,浓烟呛得人眼泪直流,可那火光中的双眼,却仍有坚毅的光芒。

这便是本书的正面意义。《黑色棉花田》里的“黑色”二字、外封上那云团状的烟雾、内封耀眼的火焰,或许都指向本书最后那场烧了四分之一棉花田的大火。至于这场火的来龙去脉,这里就不便展开细说,留待读者自行探索。这火虽然让部分棉花田烧成了焦黑色,却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次暴行。虽然它并没有改变事情的大局,但却是又一次奋起反抗的证明,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这场火燃烧着的,是洛根一家的愤懑,是他们长久以来压抑的不满,也是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对抗中,永不放弃的恒心。

拿到被白人用旧了剩下来的残破课本,凯西和弟弟“小家伙”敢于当着老师的面弃之而不用;通情达理的妈妈了解事情原委后,没有责怪反而用白纸把侮辱人的那页课本封住,后来这位勇敢决绝的母亲又当着校董事会委员的面教给学生课本之外的残酷历史,说“上面(课本)写的都不真实”;凯西和她的兄弟们自己想办法把总是让他们难堪的校车捉弄了一番;在受到白人小孩的羞辱后,凯西采用迂回战术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凯西的爸爸妈妈顶着巨大的压力,组织大家抵制白人商店……

凯西的爸爸说:“我仍然要我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曾经努力过,就算现在不成功,总有一天,他们会成功的。”正是洛根一家,以及所有受歧视的族裔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将不熄的火炬代代相传,才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一味地让步、求饶甚至巴结,只会让霸凌者永远凌驾于自己之上,必要时只有正面对抗才能赢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他们也并非如一介莽夫,只会不加权衡地闷头直上,凯西的爸爸会教她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可以做必要的妥协,但有些事情终归是要迎难而上。

英国教育家阿道司·赫胥黎曾说:“……对抗不幸命运的伟大斗争何等迷人……为了激情与怀疑而颠覆命运又何等如诗如画……”洛根一家是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命运的不公,而这对抗不公的激情也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消磨殆尽,变得逆来顺受,反而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告诉子女“尊严要靠自己来争取”。

与种族歧视的斗争是一场漫长深刻的战役,黑人和我们华人走到今天已是前人曾经希冀的模样,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种族的歧视还是各种如性别、身份、外貌等等类型的歧视,都将在每个人微小的努力中得到极大的改善。

雷声滚滚、火光漫天的那一夜,无声的呐喊响彻天地,他们身上似有荣光在。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