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往事的真相
这本很薄,看上去很轻巧的书里记录的却是一件沉重可怖的往事。开篇第一句便是:
当时还不满12岁的埃尔诺并不明白父母间发生了什么。但这一场景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反复侵入大脑,令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满是令人羞耻之事。但“羞耻”的感受根源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她并未认真思考过。于是事情发生的四十年后,埃尔诺决定动笔写下这件事。找出令她产生羞耻的事物和根源。
在父母都已去世,无从询问当事人的当下。最直接的线索便是当时身处现场的自己。埃尔诺找到了那年的两张照片、一些明信片、一个工具包和一张乐谱,又去图书馆翻阅了事发当天的报纸。她发现:
从时代背景、城市的历史,到家族历史、个人历史。无形的线将一切串联,编织埃尔诺故乡人们的普遍形态。大家彼此熟悉也彼此观察,好方便聚在一起说闲话。人们大多使用方言、在工厂工作,有自己的日常习惯动作。比如:女人会四肢着地擦地板、男人会在耳朵上夹一支烟。
如果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想必埃尔诺对那件往事不会如此耿耿于怀。因为此地的人们都认为家人间的礼貌是虚伪,而粗暴和喊叫反而被视为正常。令她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无尽“羞耻”中的,是天主教私立学校的教育。
这里纪律严明,教师多是修女,除了神父和园丁外没有男性。在这里上学的也基本是拥有资产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中出身的女孩。
这就帮助埃尔诺在家也能按学校系统中的规则生活。并且,母亲还灵活改变了其中她认为刻板,不利于个人发展的部分。
比如:学校不允许学生阅读宗教经典之外的书籍,但母亲却买了一堆小说和杂志自己读再转给女儿;她认为宗教只能作为辅助,不能取代具体的算数与拼写教育;她绝不愿女儿成为修女。
这里尽管只有短短两三页的描写,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埃尔诺母亲独特的个人意志与性格。书里写
埃尔诺的父亲则与之相反,他不信教也没什么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教育孩子的事基本交给母亲。他最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合群。
令埃尔诺耿耿于怀的事件简直就像两种价值观的一次激烈对抗。其实我明白,把这件残酷的事抽象表述并不合适。她的父母当时必然也是因为某种具体的争执而产生的冲突。
这件事的影响如此深重,埃尔诺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家庭和学校完全是两个世界。她甚至觉得自己已经
这里的“优秀”、“完美”可以打上引号。对于那个十二岁的女孩来说也许的确如此,但对四十年后的埃尔诺来说,她明白正是这种认知造成了“羞耻”。
私立学校象征的世界文明、洁净、秩序井然;而家庭象征的世界则暴力、肮脏、混乱无序。埃尔诺在书的最后说:
关于阶级、资本如何令贫穷的人们被迫从事被视为不光彩,甚至是带有道德污点的工作这个话题,大家可以看看《脏活》这本书。之前的视频中也分享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本书中埃尔诺拒绝心理分析式的书写。她认为“情感创伤”、“家庭权力争夺”之类的术语过于抽象,无法更本质地揭示事件与情感背后的真相。她要把构建了这些的语言、文化和固有价值观统统揭露,把
这便是埃尔诺写作的方式,也是她致力于达成的目标:

卢梭,叔本华,罗素等八大哲学家的“黑历史”
刚刚看完了《别人的错都是我的错》,确实是一本“公平”之书。
“公平”,是关于那些“斜杠”的哲学家们与往常所读之书不同。以往,我们对于哲学家、思想家以及各伟人所见所闻:从名人传记到各类文章或访谈,无一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完美、努力、上进、颇具天赋、坚持不懈、日以继夜等等,等等。将智者、名人们都神圣化了。
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他们的闪光点,而忽略了那些伟大的 思想家、哲学家、伟人们,其实都只是一个“人”罢了,是人,就有好、坏,是人,就有优、缺点及喜怒哀乐。
《别人的错都是我的错》,正是一本客观公正、不报偏见,带读者破除那些哲学迷信。全书记录了八位伟大的哲学家 雅克·卢梭、阿瑟·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以及米歇尔·福斯。 这些哲学家们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
尼格尔·罗杰斯用自己所书的“斜杠哲学”浅显易懂,节奏轻松明快的告诉我们,关于那些哲学们的与众不同,或者可以说是格格不入、荒诞,甚至是糟糕的“黑历史”,他以平实、幽默的文笔解读其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能总是对的。
海德格尔就说过:“思想伟大的人,犯的错误肯定也大。” 是的,因为每一个天才的灵魂里同时住着一个疯子,就犹如天使与魔鬼的对弈。
上帝完美地创造了万物,但人类进来搅和,搞得一团糟”,来自雅克·卢梭 的经典语录。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其他浪漫革命的导师,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政论家的开创者,每一个法律人都对他怀有高度的敬重。卢梭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爱弥儿》等。
《爱弥儿》作为卢梭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卢梭的教育思想,这本书的思想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都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但,很难想到,这么一个宣扬父母教育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哲学家,对于自己的孩子确实冷酷无情。卢梭一生共有五个孩子,但是他却连续教孩子送往育婴院(孤儿院)。 他成就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梦想,却忽略了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我已经决定花费一生的时间来理解它。” 勇于承担自己“不相信别人,容易发火,喜欢暴力,骄傲自大”等,轻视女性,认为女性缺乏美感,不懂艺术,甚至有厌女症。但这些缺点都掩盖不住他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我在数学中发现最大的快乐”的研究人类行为的 数学家罗素。当然,他更加“经典的话语”却是在一次演讲中的回答——“因为我发现更喜欢性交”,甚至被称为“肮脏的伯蒂”。 以及,禁欲主义的维特根斯坦,纳粹思想的海德格尔、将疯狂、性与惩罚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米歇尔·福科等。
这是一本发现哲学家正、方面的书籍,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哲学,了解哲学。
侵略者的谎言,打着文明幌子做着肮脏交易
我们总说一段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它才能是立体丰满的。一段历史故事就要听更多人口中的版本,因为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在口口相传中又会有无数个演变。去了解一段历史,在不同的本版中,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辨别有用可靠的信息,在筛出来一份离真相蕞接近的版本。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历史书籍,从《春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到如今分门别类的白话文历史书,总有一些书以意想不到的视角,带我们去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在华洋人的视角揭开中国口岸历史的神秘面纱,1832年~1914年,八十多年的时间是东西方平衡被打破的八十多年,也可以说是闭关锁国的大清被强硬打开按地上摩擦的屈辱史。从仅限于少量贸易往来的时间段,到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从鸦片侵蚀我国到那场变革的风暴。冲突还是误解,我看见的是中国人的觉醒。
以在华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及主办的报刊等一手资料为出发点,重新去了解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故事的另一面,西方列强在华行为的逻辑是多么强盗,你也会看见一个洋人眼中的中国多么“秀色可餐”,更会了解到他们对中国的观察、看法和掉以轻心。
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一桩桩一件件或大或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列强对我们利益的瓜分,更让我们看见了中国人在打压之下的抗争,各个阶层的反抗有着强劲传染力,不屈服是烙在骨子里的尊严。
没有谁会在原地一直等你,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盛,一旦开始固步自封那么也就开始了倒计时。大清帝国的骄傲伴随着不可一世悄悄落幕。鸦片侵蚀了国门,也腐烂了生活。如今禁毒有多严,曾经的伤就有多痛。不可以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如今看着大.麻合法化的国家,不知道何时会重蹈我们曾经的覆辙,我相信天道好轮回。
动荡不安的年代,总有一些小丑想要轻描淡写那些真相。可是真相就是真相,永远不会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