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于历史的教科书
之前很少接触到外国历史,看了希姆莱兄弟对二战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不说内容,光是作家的身份就值得读者一看。这本历史书属于纪实文学,正如译者所说,查阅资料,收集个人信息,寻访亲历者这三点有机结合,写出来的历史才更真实,能使之活起来。 这本书的写作格式也很新颖,前面先把所有人物做一个清晰的介绍,并且附带上照片及亲属。在读者带着对书中人物的大致了解去看文章的时候,就会理解是什么性格使书中的人物做怎样的决定与举动,这也是唯一的一本描写亲人眼中的希姆莱一家。 卡特琳以这样一个身份来写上面几辈人的肮脏历史,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后代,这对于作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她的勇气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下面来说说本书的内容,作者从小就生活在姓氏的阴影中,人们都知道她的前辈们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这也使作者后来从事历史研究。她的伯祖父,也就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甚至有一个响亮的外号——“世纪杀人魔”。由于偶然的机会,父亲让卡特琳到柏林联邦档案馆去查一下祖父的档案资料,之前她对家里那些历史其实不感兴趣。当她看到那些档案之后发现和家人之前叙述的内容不符,这才促使她去证实一些东西。 卡特琳作为家族的一名成员,并没有避讳过什么,她的丈夫的前辈们就是曾经被希姆莱追杀逃亡的犹太人。卡特琳也没有说一开始就把希姆莱写的无恶不作,确实也没有谁是天生就是杀人狂,这些只能在电影中出现,其实希姆莱兄弟包括老希姆莱,一开始也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但究竟是什么使他走向邪恶道路的呢?他的思想的转变在家庭、阶层、社会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恶化,确实历史能够改变一个人。 希姆莱得人生其实不是那么辉煌传奇,他从下体质弱,疑心重,经历的也不多。所谓参加过一战不过就是参加过一段军事训练罢了,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的他都不知道。他的婚姻也很失败,娶了个不爱她的女人,最后和女秘书发生了性爱关系,并且还怀了他的两个孩子。确实他也是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毕竟脑袋里什么都没有的人干不成大事。最恐怖的人不是没文化的坏人,而是学历高的坏人,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好坏。
希姆莱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奋斗,一直生活着自己的荣耀之中,到最后他也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一切在卡特琳的眼中和在外人的眼中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卡特琳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现在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家人和世人,也包括她的孩子,她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讲述这样一段家族式。当她完成了这本书的时候,她释然了,确实这本书并不会给任何人带来阴影,她是一切变得透明,这本书所教育的将不仅仅是她的孩子,也包括所有家族的后代,这本书将会成为一本不错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历史的良心
自从读了奥威尔的《1984》之后,对于反乌托邦小说就有一种偏爱和冲动。在我看来,反乌托邦小说描绘的是一种极端,它将我们的生活放大到一种极限状态,原本一些在现实中很隐晦很间接的行为,通过这种处理才能让人看清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么荒谬和可怕。通过小说来反思现实,它是在警醒我们,提高自己对于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危险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尚在我们的忍受限度之内;自由不是百分之百,只是递减的幅度让人难以察觉。如果我们稍有松懈麻痹,或者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反应不及,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丧失自由和权利。因此,才有这样一句话“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华氏451》里的蒙泰戈是一名消防队员,不过消防队员的职责不再是灭火救人而是放火焚书。当局不再允许人们拥有书籍,大部分人也想当然的认为书就像是我们现在的毒品,既然政府说它一无是处,那它就是十恶不赦,理应消灭。他们放弃书放弃地如此彻底,失去书籍没有让他们感到丝毫留恋。这其实就是一种极限化的夸张,反映的应该是布雷德伯利对于现代社会人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自己的追求,放弃阅读的忧虑。“书本的内容删得更短。精华本,文摘本,各种小报,所有的一切快得令人窒息,匆匆结尾。名著被删减成15分钟的电台话剧,接着又被删成两分钟的图书专栏,最后紧缩成10到12行的文字概要。文摘之文摘,文摘之文摘之文摘。政治?一栏话,两句话,一个标题!接着,半空中,全部消失不见了!出版商、开发商的巨手把人们的思想摆弄得团团转,飞速的离心机把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思想全都甩了出去!”这就是反乌托邦小说的魅力,如果把书变成一部电影、一场话剧或者一篇概要、几行文摘让你无动于衷,那么就干脆让书彻底消失,当原本正在逐渐丧失的东西突然灰飞烟灭,你还会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吗?小说加快了进度,夸大了程度,按下快进键带你提前看到故事的结局,以此来惊醒神经麻痹的读者去思考现实,提防危险。就像你没感觉到自己一天一天在变老,但是将三十年后的照片放在你眼前时,结果让人不敢正视。 书籍对我们有什么用?它是前人思想的结晶,人难免一死,但某些天才的头脑将他们脑中跳跃的电波转变成文字写在纸上,即使这头脑化为土灰,也依然让后人透过这些文字与他分享精神的果实。我喜欢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写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每个人都有他的神秘世界,这世界有它最美好的时节,这世界也有最可怕的瞬息,可是这都不会为我们知悉••••••这就是这场残酷世界的规律,并非人死去,而是世界死去••••••人们一一离去,不可挽回,他们的神秘世界永不复归,就因为这一切的一去不返,每次都逼得我要放声呼喊。”而书就是留给我们窥探这失去世界的一把钥匙。加缪说:“穷人的命运就是无声无息地在历史中消失。”恐怕这个范围不仅是穷人,除了极少数杰出者之外,其他人都难逃此命。所以人们才愿意当作家,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东西,也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地球上出现过。站在人类历史的角度,如果一个人死了就好像他从没来过这个世界,一代人消亡了就恢复到了他们出生之前,没有书作为载体将人类的智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文明又怎么会积累和发展。书就是巨人的肩膀,后来人借助它可以看得更多更远。一本传世名著被千万人阅读,那么当你也在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无数人曾经或正在与你做同一件事情,你们也许会产生共鸣,也许看法大相径庭。但你们在读同一本书啊,透过书穿越时空将你与更大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你与读过这本书的人就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啊。你与也许数量多得你无法想象的人的头脑里都留下了这本书特有的指纹。是不是会有“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的感觉。书一方面教会我们知识,另一方面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每个作者看问题的角度都一样,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书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你可以比较它们、思考它们,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你就又有了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观点。 所有的专制政府共同点都是对思想的控制,统治者只希望人民知道他想让人民知道的东西,“愚民政策”让绝大多数人失去了解其他事物的途径,进而丧失思考的能力。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时,也就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就好像你只读过一本书,你也就只知道这本书里的东西,凡是这本书里没写的,你都不会赞同。人们脑子里填充着着毫无意义的官话和浮夸的数据,人人却都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人群当中没有异己,一百万个脑子只是将一个想法重复一百万遍,看不见差异,没有思想的交流,也就安于现状不会改变。专制统治者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人民只听过他说的话,只接受指定的教育,那凡是他没说过的,自然不会被认可。 思考终究是人作为智慧生物的自然属性。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愚弄,无论多么残酷的手段,一个社会总会有不甘于被控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那么在书籍要完全消失的极端环境下,这类人就成为了传递文明的火种。作为书籍时代最后的孑遗,这些垂暮之年的老家伙隐藏在城市之外的荒野,为了安全将书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溶于血液中,让自己成为书的载体,每个人就是一本书的扮演者。“他们根本不能确定,他们脑子里的东西是否可以给未来的每个黎明带去更加纯洁的晨光;他们什么都不敢肯定,只除了那些藏在他们宁静的眸子后面的书,那些书等待着,书页尚未分开,等待着多年后可能出现的顾客,有些人手指干净,另一些人手指肮脏。”他们是历史的良心,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于全人类的责任,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必须将前人的思想传承下去。“基督之前,有一只叫做凤凰的该死的蠢鸟。每隔几百年,它就会筑起柴堆把自己烧死。它一定是人类的一位远亲。可是每次把自己烧死之后,它又会从灰烬中腾空而起,让自己得以重生。看来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但是有一点凤凰是从来没有的。我们很清楚自己刚刚做过该死的蠢事。我们知道自己几千年来做过的全部蠢事,只要我们清楚这一点,而且总是把它放在可以看见的地方,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堆砌那该死的火葬柴堆,不再纵身跳到火堆里去。每一代我们都会多选几个人来记住这件事。”不过书也不是包治百病的,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人吸取历史的教训。从来可能过于绝对,但正是因为忘记过去的苦痛,所以才会照样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我看知青(知青)书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心是什么状态的,他看生活就是什么状态的。有时现实一团糟,有些人随波逐流了,有些人并不。那是生活将希望播种在后者的心理了,所以现实就又有了希望”。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可以概括这本书的思想。很好的书 有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对当时人们的情感描写过于理想化了,弱化了很多坏的方面,突出了美好的方面。对此,我只是觉得,生活中缺少的正是那些美好,而不是那些肮脏的东西。本书并不是历史书,而是一部强调生活中人们之间淳朴的情感,其中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描写的纯粹而美丽,甚至是偏向理想化的。 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对我触动很大,是关于周萍的评价,那些知青说她是个很感性的人,有个人说,如今我们都太理性了。这时,我想到了自己,正在发表评论的我,目前是在读硕士,还有一年就要告别校园,做很多事情都要思考利弊得失,有很多顾忌,有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不能去做。我很想休学去支教,但是我的父母都年纪大了,家里条件很不好,需要我尽快工作。我很想去旅行,多看一看,走一走,但是我的奖学金不能花,要作为明年的学费。哎,我痛恨这种理性,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可我又不得不顾忌。 跑题了,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情,正是因为他们,生活才充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