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三体》给我的感受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37:57

阅读人数: 553

本文主题: 三体小说一二三部都讲了什么

很多人认为《三体》好,它自然好,对于初次接触科幻,或者是少有接触外国科幻的读者来说它无可匹敌,甚至大多数人认为在国际上它也是如此。这一点体现在哪怕在国际上也少有这样:以宏大世界观,极其空灵的笔触,多样的元素杂糅,构成的极具想象力的作品。这就造成了很多读者读完后再去看外国作品,像那些脍炙人口 的作品如《银河帝国》、《海伯利安》、 《沙丘》等,觉得没有吸引力,废话连篇。因为在他们读完《三体》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对于科幻作品的看法,建立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认为科幻作品都应该如《三体》一样。

《三体》,它优劣都有,可是在密集的点子下读者很难找出它的“劣”,纵使它一些涉及的物理知识在科技工作者看来有纰漏之处,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是震撼,大开脑洞。很少有这样点子密集的科幻作品,作者偏偏选取了一些最吸引人的,常人没有写过的点子,再以一种似乎是“无限流”的形式铺展开来,让读者觉得大呼过瘾。

我初中的时候读过《三体》一二三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幻,那时候读完她带给我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觉得它完美至极,好看至极。有好久都在脑海中幻想:如果里面描述的一些事是真的怎么样?一些情节该怎么发展?(如高way掉入黑洞后会发生什么?云天明在三体人那边经历了什么?)。但时间久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在接触了大量外国作品后,再次读《三体》,边读边能感受到自己对于一些情节的感触跟以前大不相同了,我忽然觉得它缺少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银河帝国》、《海伯利安》、《沙丘》我都读过,这几部系列给我的感受便是同《三体》比起来它们偏“软”,对于一些名词(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杜撰的)通常都是一笔带过,而《三体》则像写《海底两万里》的凡尔纳一样,加以许多解释甚至以此写出来几篇的内容。(如对于四维空间的解释,“环日加速器”的描写),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以可以体会到科幻作品的魅力,拓展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脑海中建立起相应的模型与之对照,从而“读懂”。一旦你读懂便能享受进一步的阅读快感。《海底两万里》也有近乎不厌其烦的对一些科技名词的解释,可因为年代久远,我反而觉得这样很哆嗦,因为作者所解释的东西其实现在大多数读者都知道,(不是科技的实现,而是大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当作者这样进行解释后便会让人觉得很“违和”,脱离了虚构,迈入了现实,减少了阅读快感、作品里的“真实”感。但在当时,受限与科技,当时的读者读《海底两万里》仍有如今的读者读《三体》一般的感受。

《三体》给我的感受

三体适合生存强者文明

三体带给我最深刻的是关于强者的思考,也即尼采口中超人的一些具象,印象最深刻便是罗辑和章北海二人(这也是第一二部好看的原因),试着总结了他们的特点或者说描绘一下我心中的强者:

1 强者会知道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则适用,且立刻拥抱并执行,适者生存规则的极致体现。

2 强者会抛弃道德或者习俗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生命。

3 强者会敢于面对一切困境、未知,并有勇气去解决问题,他活在未知中。

5 对于弱者,强者没有同情,同情只会让弱者滋生。

6 强者会看透事物的本质并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他会将他人眼光看成空气。

8 强者信念感强烈或者说自身力量十分强大(这里不是说他信仰什么,而是来自深层认知的力量)

关于强者的思考这是其一,其二是关于文明的一些思考,小说里所谓的高度智慧文明,在我看来,不过是技术或者维度提高了而已,而真正的文明是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硕果,是人类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呈现,这是文明所能企及的高度,这种文明高度不管在几维世界都是美妙绝伦的,是借造物者之手所画的画,所演奏的音乐,所雕刻的艺术,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

仅仅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或者飞跃,算不上什么,这些只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或者作为艺术的工具而已,真正强大和美的是人类的精神意志。

可怜的人类,上帝死了之后,又把科学技术作为新的“上帝”来崇拜,越来越多的生活无意义的状态也导向这一部分,他们渴望科学带来他们更多的感官享受,兴起的元宇宙便是一个精神上的鸦片。

第三部的不好看就源于他没有强者的存在,推出了一个犹犹豫豫的程心来贯穿第三部(如同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一样,第三部也是如此),相对于罗辑和章北海二人,妥妥的一个弱者,然后又谈起了爱这个东西,不伦不类,我都有点感觉这是某种胁迫下的产物。

关于爱这个东西还是推荐大家去读读弗洛姆的著作,对于爱的理解在我看来,没有比其更深刻。

总体来说,第一二部还是很推荐的,关于哲学、人性、心理学都有深刻的讨论和思考,就想象而言,我看到的书中最宏大的,但就人性讨论而言,虽不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深刻,但还可以了。

信仰会杀人的,别拥抱信仰,拥抱自己,拥抱阳光与大地。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三体》

果然是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是《三体》的解说书,偏科学概念。整个书的结构非常贴合原作,各种大标题小标题的顺序是依照原文里面出现的顺序,并且是一二三部全部都有,所以淑芬狂喜。然后作者奇锐是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曾任《天文爱好者》杂志社社长,是资深的天文科普达人。他选择的《三体》里面的话题,也是更偏向天体物理(对比是以前看过的某机械设定狂人对《三体》科技的解读),而且文章很平实,普通人也能看懂。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渊博,三体里面涉及到的物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语言学等知识点,作者都进行了展开。有很多要不是这本书,我都没发现也是知识点。按说《三体》我这么喜欢,看了这么多遍。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原文里面出现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当时在书里应该是在面壁者那里出现了一下,当时我也就有一个“是很厉害的实验室”这样的印象。结果今年《奥本海默》上映我才发现是那个原子弹和氢弹的实验室。但是作者就很敏感,会把真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和书里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进行对比,毕竟小说可以合理虚构。而各种书里出现的定理,作者会介绍历史上发现的背景,定理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还会分析书里原文是怎么写的,有什么进一步的应用。并且全书基本上没有公式,可以放心阅读。这本书读完我觉得最感动的部分,并不是大刘在一篇科幻小说里面融进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多得多科学概念。而是每个人读完之后,看到的《三体》确实不同。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这些科学概念很重要,值得单独出一本书。我的那些搞艺术的朋友……我认识的活的编剧……我不想说他们的坏话,但是我们讨论《三体》的时候,他们只肯谈论人物形象塑造和剧情发展,认为里面的科学知识“根本不重要”,“剧情需要的话我现编一个”(都是原话)。我们线下聚会的时候这种人还挺多,真是一言难尽。我还是呆在理科生这边对心脏比较好。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