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林业局
新华网重庆11月15日电(王龙博)第十五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将于26日开幕。重庆市巫山县日前推出13条红叶精品游览线路,看巫山红叶,赏冬日三峡。
“本届红叶节开幕式晚会创新性十足。” 中共巫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付嘉康表示,首先场地选在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的红叶广场,晚会采用情景式歌舞表演形式,将“两江四岸”港湾新区作为舞台背景,用诗意化、风格化、叙事化的方式呈现“满山红叶似彩霞,三峡醉美是巫山”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结束后还将开启“三峡之光”夜游项目,项目以“两江四岸”为游览线路,以现代科技光影为笔墨,以千年崖壁、神女大道、南陵古道、宁江渡、江东新城为画卷,融入山海经、巫文化、神女文化等文化元素,携长江水为画笔,为巫山量身定制三峡夜游作品,着力营造千年巫山、万里长江的神奇绚烂,旨在让游客感受三峡起源、三峡气质和三峡精神。“楚汉风韵”“大唐盛世”“宋代风华”等3艘游船的内装以及茶具、服饰等均与相应朝代风格一致,极具历史感、体验感。
据了解,红叶节期间,巫山还将举办首届“世界遗产地·巫山五里坡”科考旅游季、2021年“古人类·巫文化”宣传推广季、第五届巫山烤鱼消费季、2021年“壮美长江行·诗画三峡里”摄影家走进巫山创作季、“巫峡原乡·美丽村庄”乡村旅游体验季以及“我爱红叶”抖音挑战赛、民宿音乐季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我们也向大家推荐几条到巫山赏红叶的精品线路。” 付嘉康表示,这些线路既可乘船畅游巫峡—神女溪、小三峡—小小三峡,也可乘车慢游神女天路、双龙鱼头湾、官渡红叶坡、培石红叶王、庙宇红叶谷、建平红叶坡,可通过车船无缝衔接全景游览巫峡·神女景区南北水陆大环线、小三峡·小小三峡东西水陆大环线,还可乘车体验五里坡世界自然遗产地、竹贤下庄“天路”,改变过去“单一船游三峡”局面,形成“立体游三峡”格局。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
题:重庆巫山:活化文化遗址 赋能三峡旅游
“今天的开工仪式,对于我这个‘老兵’来说,很激动。”8月16日,91岁的黄万波站在新一轮龙骨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感慨。
作为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代表,黄万波认为,龙骨坡遗址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时刻。按照规划,到2026年,龙骨坡遗址将被打造成为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重要遗迹。
长江干流在巫山绵延55公里,境内与长江有关的文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从1984年到2012年,龙骨坡遗址先后历经四次科学考古发掘,相继出土了1000余件石制品、120种脊椎动物化石,重庆巫山充分利用这种远古文化资源,正加快建设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
“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持续推进,必将进一步揭开古人类的神秘面纱,激活长江三峡历史的文化资源,展现巫峡大地的时代价值。”巫山县政协主席柴承刚说。
历代文人墨客对神女的故事、传说、典故描述演绎,形成了真正的“咏”文化长廊。巫山旅游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马林明告诉记者,他们正通过“剧本游”展现各个时期文人对神女描写的故事场景。
此外,依托神女文化、诗词文化的叠加效应,巫山打造了神女旅游文化艺术节、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神女剧场等品牌活动。夜幕降临,游客乘着长江晚浪,在“三峡之光”情境夜游中,欣赏神女崖壁秀。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三峡之光”客流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长江夜游新地标。
沿着小三峡滴翠峡峡口北上约10公里处,是大昌古镇,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城内屋宇翘角飞檐,古风浓郁。
从古镇通济门入,一座两层木质古戏楼跃然眼前,30多名演员正在排演一出“沉浸式互动古镇巡游秀”。在古代,以大昌为中心的河道两岸是三峡地区的盐业重镇,而此刻,演员正身着白色主题服饰,寓意以盐为玉,犹如君子。就这样,用不同颜色呼应一年四季,观众也扮作“先民”,一场别出心裁的古镇巡游秀就开始了……
据介绍,2022年,巫山县城到大昌镇的高速建成通车,两地公路通行时间缩短至约半小时。游客沿水路从小三峡进入古镇,转陆路便捷返程。同时,古镇向北可一路通达世界自然遗产地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入长江世界遗产之旅。
古镇的人气在不知不觉中蓄力。“当我们再谈古镇的时候,它不再是一座‘袖珍古城’。”马林明说,依托小三峡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古镇游最终由点及线,联动周边。
深入挖掘远古文化、神女文化、古镇文化,巫山县正利用“在地文化”源源不断地释放潜力,火爆“出圈”。
52岁的黄世雄是大昌雪枣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老字号“洪昌达”在古镇上挺立了37年,游客慕名而来,产品远销海外,甚至有三峡移民千里迢迢回到古镇找到老店。黄世雄感慨:“传承文化,留住乡愁,就留住了游客……”
看神女、吃叶子、探秘悬棺……坐上郑渝高铁,“趣”巫山!
“小三峡很美、《三峡之光》很震撼。”
“巫山确实值得一来,下次我们再组团过来.... ”
行到巫山、风景正好。6月20日-22日,“坐高铁 趣巫山”郑渝高铁首发团走进巫山,来自川渝豫三地的媒体记者、旅游大V、旅行商、游客在三天两晚的行程中,欣赏巫山的特色美景、品味当地独到的美食。
“坐高铁 趣巫山”郑渝高铁首发团 李一鸣 摄
“曾经沧海难为水,却巫山不是云。”地处三峡腹心的巫山,自然风光瑰丽无比,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有着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此次活动由巫山县人民政府、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首发团成员先后走进巫山博物馆、《三峡之光》、巫山神女天路、小三峡、小小三峡等旅游目的地,全方位领略巫山的魅力。
以往去巫山,走陆路耗时很长,单面近6小时,郑渝高铁开通后,重庆中心城区到巫山只需2个多小时,时间缩短,舒适度也大大提高。
《三峡之光》灯光秀 李一鸣 摄
巫山旅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游览的景点,全是巫山文旅的“看家宝”。其中,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实景演艺于去年11月底正式投用,以游船为载体,融入“全景化”“梦幻感”“互动性”等前沿光影科技艺术,游客们乘着长江晚浪,寻觅光之方向,恍然置身于三峡历史长河的时空幻境。
“《三峡之光》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来自河南东南国际旅行社的陈江丽介绍,游船上的这场表演,让人穿越到千年之前。在船上她看到了“苏轼”,转头又遇到了“刘禹锡”,还能与他们“对话”,聆听他们的诗词歌赋。
乘船游览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 李一鸣 摄
小三峡作为国家首批5A景区,也在此次首团中展现出了“船在水上走、人在画上游”的美好画卷。
天是蓝的,树是绿的,大宁河水如翡翠般浑然天成、翠绿欲滴。小三峡内峭壁参天,雄伟壮丽。高山之上藏有悬棺,历经千年风霜,其神秘和奇异令人遐想万千。
神女景区是巫山的核心文化地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头戏”之一。游客们走上悬崖峭壁间的“神女天路”,沿途俯瞰长江、赏峡江烟云,在红叶观景平台,隔江对望巫山十二峰之首的神女峰、神女庙,观赏令人叹为观止的巫山云雨。
巫山当地导游魏麒萱说,叶子也是巫山的宝贝,有看的叶子,能喝的叶子,和能吃的叶子。
其中最为知名的三峡红叶,是巫山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每逢秋冬季节,沿江两岸层林尽染,漫山红叶似彩霞。
另外两片特色“叶子”则是花红果叶和臭黄荆叶。
花红果叶生长于山林之间,村民采摘回家晾晒成茶。口渴之后泡上一杯,渐渐有一股子回甘环绕舌尖。在旅途中,不少游客便用这一特色茶水解渴。
臭黄荆叶并不臭,当地人取其精华加工成凉粉,因成色翠绿如翡翠,故被叫做“翡翠凉粉”。
此次团餐中的巫山烤鱼、翡翠凉粉、土豆等美食,也让游客们的味蕾好好地享受了一番。
巫山烤鱼是发源于巫山的特色美食,其特别之处在于把烤、腌、炖三种烹饪手法有机结合,采用“先烤后炖”的独特做法,确保了烤鱼的纯正芳鲜色香味俱全。
翡翠凉粉是巫山最具特色的传统名小吃之一,用野生臭黄荆叶精制而成。凉粉切成条,然后加入剁碎泡椒等佐料,酸辣开胃,入口爽滑。
巫山土豆生长于高山之上,软糯鲜甜,巫山人也将土豆做出了花样。锅巴土豆先用小火慢慢煎烤,再加入盐、姜、蒜翻炒入味,色泽金黄,柔韧软糯;而风干土豆片则是将新鲜土豆刨皮蒸熟后,切块晒干,做菜时再混合腊肉炖煮,吸饱了油脂的土豆片吃起来腊香味十足,入口有嚼劲。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巫山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魏麒萱介绍,这里的村民过去很苦,推门看山、出门下山、回家爬山、山外还是山。直到省道修通,村民才依托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
现如今随着郑渝高铁的顺利通车,巫山可便捷到达北京、上海、郑州、武汉、成都、重庆主城都市区,连接沿线近30个城市,真正从内陆区县变身开放前沿。
此次前来参加主题首发团的相关旅企代表,包括重庆新闻旅游集团、四川成都铁路国际商旅集团、河南东南国际旅行社等单位,还与巫山旅发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接下来三地的旅企将与巫山一起,共同打造三峡文旅品牌,拓展旅游市场,包括推出暑期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商旅产品等。
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控制场所规模及人流量,防止人员聚集。提倡家庭聚餐聚会等不超过10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尽可能缩小活动规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应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原标题:《看神女、吃叶子、探秘悬棺……坐上郑渝高铁,“趣”巫山!》